丁杨广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新媒体在社交和舆论中的影响力日益增大,这既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也使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频发。本文通过失范表现分析原因,提出规范引导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行为失范;大学生;应对策略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71.6%。其中即时通信用户达9.833亿元,网民使用率97.3%,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9.4384亿,网民使用率达93.4%,网络直播6.3769亿,网民使用率63.1%。[1]而这些数据当中,如果论本身群体中的使用率占比,大学生群体无疑会成为其中占比最高的群体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不断提升,新媒体发展迅猛,这既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机会和广阔的交流空间,同时,也使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频发。因此,在新媒体时代,深入分析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并提出规范网络行为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表现
(一)沉迷行为。沉迷行为是指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以致影响到正常学习生活的一种表现。典型的表现有交际沉迷型、游戏沉迷型、信息依赖型等。
(二)违规行为。违规行为主要包括通过新媒体发布虚假消息、浏览或传播不良信息或视频、网络恶搞、诋毁他人等行为。
(三)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主要包括通过新媒体进行社交诈骗、敲诈勒索、网络赌博、散播谣言、网络暴力和非法经营等行为。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固然有大学生自身的思想、价值观问题等原因,同时也受社会外部环境影响,包括网络自身以及教育管理主体等原因。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是内因和外因共同影响的结果,研究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成因,应该要从多角度视阈分析。
(一)行为主体原因。一方面,大学生处于心理不成熟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渴望与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渴望独立和自由,但受智力、眼界、认知、习惯和心理水平等制约,自我约束和管控水平相对不足,容易沉溺于网络,易出现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另一方面,大学生群体更习惯于根据自己所能了解到的现实和网络信息做出判断,易受网络中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从而盲目跟风。另外,大学生内有学业、就业、交往等压力,外有经济、家庭、社会等压力,让大学生更倾向在虚拟空间中释放自己,但不正确的压力释放方式,也易使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
(二)网络自身原因。一方面,新媒体的准入门槛较低,使随意发布信息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具有虚拟性,相当一部分人选择隐藏自己的信息,这种不真实的情境容易使得他们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现实中的行为准则和法律法规,导致行为失范的发生。
(三)教育管理主体原因。一方面,从社会层面来看,新媒体发展迅猛,而网络环境管理力度跟不上,存在真空地带,导致有的大学生利用法律漏洞进行网络违规或犯罪行为。另一方面,从高校层面来看,网络道德教育相对滞后于新媒体的普及速度,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完备体系,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实践环节,网络德育和网络法规法纪教育内容相对较少。另外,从家庭层面看,存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况。家庭是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家风则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然而,很多家长在陪伴、交流等方面,以及在帮助孩子解决问题的时候,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去履行父母应尽的责任,且有的父母本身长期按照不良习惯行事,未做好榜样,忽视了道德方面的教育,也不利于学生基本是非观念的树立。
三、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应对策略
(一)行为主体层面。新媒体的虚拟性、开放性和实时互动性,弱化了参与者的身份、地位限制,从而导致网络过度自由,极易出现网络失范行为,这就要求大学生提升自身的网络素质。一是增强自我约束能力。通过文化熏陶、实践养成以及加强法律学习,来坚定意志力,更好地规范自身网络行为;二是提高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面对网络垃圾信息泛滥、网络谣言、网络不良社交和网络诈骗等,要做到能厘清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触碰法律边界和触犯社会底限。三是树立规范意識,认同现实规范的同时,也要遵守网络行为规范,不因网络的虚拟性就放纵自己。
(二)学校层面。一是遵循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交往特点,充分利用新媒体讲好思政理论课,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互联网守法意识;二是加强网络法制宣传教育,深化校园普法,通过法制教育进课堂、举办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法制宣传,让网络法制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发挥法律预防和警示的功能;三是提升校园网技术防护能力,严格校园网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信息安全防火墙,严防恶意网络攻击,屏蔽和过滤不法信息进入校园,净化校园网环境;四是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举办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消除大学生的孤独感和自我封闭意识,减轻学习压力,在活动中得到释放和熏陶,增强人际间沟通与交流,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
(三)家庭层面。一是发挥家长的示范作用,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严格要求自己的网络行为,遵守网络社会的法律规范;二是积极营造和谐的沟通交流模式,参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疏导和排解大学生在遇到重大挫折时的情绪,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三是加强与学校方面的沟通,充分利用微信、钉钉等新媒体与学校建立联系机制,及时了解在校情况,实现家校互联互通。
(四)社会层面。教育离不开社会大环境。一是加强立法和执法,根据网络以及新媒体的特点,完善已有法律条文或另立新法,推动清网行动有法可依;二是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力量进入网络行为治理中;三是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宣传道德模范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学他们严于律己、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四是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监管双向发力,全面提升技术治网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第4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年8月
[2] 高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20(33):76-79
[3] 耿连娜.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原因与对策[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5):107-112.
[4] 王志芳,张珑凡. 全媒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及其对策[J]. 办公室业务,2021, (14):90-91.
[5] 范玉红,安计勇,王慧. 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与思想政治教育[J].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1):80-83.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2018年一般科研项目“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失范与规治路径研究”(Y201840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