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语文教学科学化而努力

2022-02-21 06:32盛志武
中国教师 2022年1期
关键词:语文老师教师

盛志武

我与何杰老师相熟已久,在我印象中,何老师对于教育的情怀从未淡薄,始终如一,钻研进取。多年以前,何老师对于文本解读下过苦功夫,他对于辩词析句、细读文本有着精深的造诣,问题设计、课堂引导等教学艺术更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何杰老师很早就被评为正高级职称,很早就被授予特级教师称号。在一般教师看来,他也算是功成名就,可以马放南山。但何老师却超越功利,对于语文教学的思考从未停止。这次学习了何老师对于自己教学思想的总结和他的课例,我发现他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重视学情,以学定教,一直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但或许是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师对于学生认知的关注大多停留在概念层面,即使关注到学情,也是概念上认同,行动上模糊。因此,很多语文教师的课上得比较随意,这自然可以把课上得精彩纷呈、百花齐放,但也容易出现教不对学的情况,以至真实的学习无从发生。

语文和数据,似乎是一对矛盾。语文作为人文科目,有太多情感、品味、感受等不可量化的内容;正是因为其不可量化,语文才有其独特的魅力。但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如果完全不能量化,就会使其科学性大大下降,语文教学的随意性就会大大增加。而这又恰恰是当前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重要原因。

可贵的是,何老师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很多年以前,他就在各个场合提出“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八字教学备课原则。多年以来,他在“吃透教材”方面在语文教学界独树一帜,而今他又在“吃透学生”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用他的话来说,要追求语文教学的科学化。他提出了影响语文能力,特别是理解能力的三大要素:积累、思维与境界。并且他坚信,学生的认知是可以也应该被清晰描述的。

他在教学中最常思考的就是学生对某个问题的认识是由什么因素影响的,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层次是什么,以及教师基于对认知特点和认知层次的分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有何不同。比如,《〈论语〉十二章》的教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都是依据他对学情调研和分析而来。先说教学方式,何老师在这一课中主要采用讲授法。这个不那么时髦、一直被某些“改革家”批评的教学方法,一直在被何老师坚持使用。但学生可以从他的讲授中明显感到学习的收获和思维的提升。诚如何老师所言:“问题不在于是否要讲,而是如何在恰当时机讲,如何讲得恰切、讲得透彻。这不仅需要教师对于教学内容有精准理解,还需要教师对学生的认知需求有精准把握。”上课前,何老师对学生做了前测,其中选择题所设的选项,各自反映学生在初读《〈论语〉十二章》时的认知状态。以下面这道前测题为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则语录最能反映出孔子的何种价值观和思考方式?( )

A.责备贤者(选择比例10%)

B.因材施教(选择比例38%)

C.重义轻利(选择比例52%)

D.推己及人(选择比例0%)

如果选择了D,说明学生没有理解这则语录的字面意思。如果选择了B,说明学生头脑中有孔子“因材施教”的意识,也读懂了“喻”字的意思,但对于孔子的思想没有完全领悟,没有理解本则语录的表达针对性。选C的学生最多,他们可能对于孔子重义轻利的思想印象很深,看到“君子”“小人”的说法,自然就选了C。然而他们很可能不理解“喻”的意思,更不理解“君子”“小人”概念在先秦时期的含义。从根本上说,学生还是缺少对于语录针对性探究的意识。没有选择参考答案A,是因为多数学生不太理解“责备贤者”的思想观念。以上这些内容如果没有教师的讲解,学生是不可能真正理解的,何老师在本课的讲授内容也全部源于此。

另外,从何老师的讲解中,我们明显感觉到他对于学生思想方法和思维路径的重视。何老师从不排斥将自己的结论告诉学生。但他认为,如果仅仅是将结论“交”给学生,那不是教学,学生的真实学习并没有发生,文科教学始终存在这个问题。何老师曾说,他听过的许多课,看过的许多文本解读都只是教师个人结论的复述和情绪的传递,很少看到和听到结论得出的依据或情感表达的原理。我对此亦有同感。

在何老师看来,讲授无罪,讲授有用,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在何老师的案例中,我们看到何老师给学生指出“克己复礼”是“仁”这一概念的内涵。这个结论自然可以商榷,允许大家见仁见智。但他的结论讲授策略很值得学习。他先指出另三个选项都是在讲“仁”是要对别人好—这是在提示学生言语的意义指向,而对别人好之类的品质与墨子的兼爱并没有本质区别—这是在提醒学生注意各家观点的独特性。同时,对别人好是“仁”的外在表现,四个选项中唯有“克己复礼”是在讲仁爱之心的形成机制,这恰是概念内涵的重要概括方式。之后,何老师给学生讲四个“非礼勿……”与只说一个“非礼勿动”的表达思想的区别,更是在提醒学生不同表达方式的表达效果不同,并且要关注四个“非礼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上这些讲解就属于思想方法和思路的点拨,这些点拨对于学生举一反三具有重要作用。虽然表面上看到的是教师只是在讲解,但这个讲解却是在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何老师强调自己在从“吃透教材”向“吃透学生”转变。在我看来,两个吃透的根本在于“吃透思维”—“吃透”作者的写作思路、“吃透”学生的思考过程,教师则要将这两个过程融合在一起,用正确的思想方法和思维路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标。

何老师在自述文章中也提出了他的困惑:他没有足够把握通过“优质讲课”换来学生语文成绩的普遍提高。 何杰老师的困惑体现出他作为教师对学生前途命运的关注。据我所知,何老师是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奉者,也从来不会因学生的成绩对同行或学生做简单粗暴的评价。但他不是分数的虚无主义者,他相信从根本上说,学生的语文成绩应该与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相关,也应该和教师的施教行为密切相关。何老师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一直很好,培养出很多优秀的学生,但他坦承他并不能真正说清楚这些成绩的取得(自然也包括某些不甚理想的成绩的获得)与他的教学有多大关系。

何老师有意识地分析了学生认知结果的成因并力求使其结构化、数据化,坚信学生的语文认知可测、可评、可分析,并可以根据测评结果分析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案。如果何老師的研究逐渐形成体系,并且有更多的教师参与共同建设,通过大量的分析案例的积累,并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我们或许可以对于看上去千变万化、无规律可循的学生语文认知做出清晰描述。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通过智慧技术实现个性化教学,或许指日可待。倘能如此,当年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理想就可以真正实现了。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孙昕

猜你喜欢
语文老师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秋天在哪里
美育教师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