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职院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影响

2022-02-21 23:17徐婧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文创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摘要: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为种种问题,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将其转换为资本,更无法形成产业化。而产业的振兴,人才是根本,而人才振兴需要依靠高校的力量。传统文化进入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传承发展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广泛且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业;传承

2021年是极具纪念意义的一年,它不仅仅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国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恢复合法席位的50周年。我国在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承办世界遗产大会。早在十八大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有提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总体要求”。黨的十九大也在报告中所强调,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文化自信作为文化乃至民族复兴的一个动力之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创设计进行融合,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扬的有效途径。这种创新的、现代的表现形式能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注入新的生命力,从而加强人们对它的了解与关注。设计师可以通过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衍生品及设计传统手工艺的文创产品来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终,由繁杂到简约、传统到现代、陌生到关注的转变。

2017 年 1月 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紧接着,3月份又发布了《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了未来几年我国振兴传统工艺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了更好地振兴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必不可少。文化创意产业仅仅是一个理念,或者说是纸上谈兵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式了,现今它是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直接现实作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仅仅依靠政府或团队是很难完成的,它是一项系统工作,并复杂而艰巨,需要多方合力才有可能完成。以往的非遗传承大多由民间手工艺人点对点、一对一或一对二三的小范围式的面对面传授。他们大多的知识都凭借感受、经验以及不断的训练而传递。因此大多以徒弟的“悟性”在技艺与知识的传承多与少、掌握程度其中起关键作用。我们现今谈论起非遗,会发现大多时候它的前后总是紧跟“保护”这一词汇。我们要知道,保护是对弱势群体而言的,强者无需保护。由此可见非遗传承所面临的一些难题相当棘手。首先,技艺传承人难以为继。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由于大多师傅虽技艺高超,但文化水平并不高。所以也很难将相关技艺知识编撰为书本,他们大多都是口传心授的方式进行。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往往因为技艺传人的身亡而艺亡,而随着社会发展,这种传统文化并不能带来相匹配的收益,故而现今面临着无人可授的困境。其次,延展品创新性较低。非遗之所以有魅力去吸引消费群体,往往是因为它本身自带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化背景、极具地域特色的符号纹样等。但我们也要明白,即便是乖张可爱的纹样也是基于文化背景而产生的。而在现今大多的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上,很多都是照猫画虎,直接将纹样进行简单的复制、粘贴、排列,印刷在产品上进行展示售卖。对文化背景的了解、学习不够,对于创新性设计表现不足,这些原因造成了非遗相关的文创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从而无法将文化“变现”。再者,相关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产品开发后,是需要快速进入市场,并且在市场中占有比例越高,获得的经济收益越大。但是非遗文化基本都是与地方文化紧密相连,这也就导致了其文化的衍生产品对于文化发源地是极具依赖的。以西安兵马俑文创产品举例,我们似乎很难在除了西安以外的地区可以买到相关文创产品。由此可见,其销售主要市场往往集中在发源地周围,一般都是依托当地的旅游业来售卖,具有极大的局限性。

非遗技艺的创新或者说相关产品的创新,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需要融合时下时尚焦点与大众兴趣爱好,依靠更为先进或更为丰富的工艺,才能推陈出新。正因为前文中所提出的一些问题,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将其转换为资本,更无法形成产业化。而产业的振兴,人才是根本,而人才振兴需要依靠高校的力量。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未来具有大国工匠精神的职业技能化人才,其本身的职能定位就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具有天然的契合性。并且高职院校中设有的有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在这些课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性、服务性、科学性和协作性与文创产业的宗旨是一致的。从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学习主体等而言,与传统的非遗传承模式而言,优势是非常明显且突出的。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供应商”,其目前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学生对于设计的深入程度不足。他们通过网络,每天接触大量的信息,了解设计创意的流行趋势。从近几年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中就不难看出,做与文创产品相关的学生占了绝大多数,说明他们对于新的设计趋势还是十分敏锐的。但是大部分都是借鉴和模仿,具有全新设计亮点的作品寥寥无几。二:课程设置有待优化。以视觉传达设计为例,兴起于西方的印刷美术设计的扩展与延伸,以往的设计与表现方式多是以印刷物为媒介的。主要研究以文字、图形、色彩为基本要素,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课程主要以字体设计、三大构成、标志设计、包装设计、编排设计等传统科目的专业课为主。但是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往的平面设计从静止的改变为动态的,从2020年初开始,一些品牌纷纷推出新的动态标志,海报展中也出现了动态海报的影子。潮流趋势如此,但在课程的设置中,还依然是大量的传统课程,已经无法涵盖很多新的信息传达媒体了。三:培养目标不明确。文创产业到底为何物,文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又是什么,这些问题是目前迫切需要形成统一认识的。目前来看,虽然各高校能回答这个问题,但答案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之间的统一认识是模糊的。 在教育教学层面的落实中,仍然局限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之中,最终毕业生的知识技能结构仍然是“偏科”的,真正属于复合型的人才较少。高职院校的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根据文创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具体要求作为培养目标制定的依据和标准。既要拥有扎实的符合文创产业相关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人文、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素养和知识的累积,还要提升创意创新思维,及解决问题的开拓思维。以此满足文创产业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专业需求。

既然问题清晰,那么高职院校该如何做才能更好的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呢。首先需要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这里的师资队伍不仅仅指校内的老师,而是需要在校外也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行业翘楚来担任。形成理论与实践、校内与社会的合力。沉浸式传承文化,将非遗文化的研学融入至专业课中,将二者结合。校内教师要去企业锻炼,并结合当前社会对于专业需求的情况对本专业进行课程内容、结构等的优化。校外导师则通过大量的社会实践案例的分享、分析,促进学生对于专业课的兴趣度及思维拓展,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其次,需要鉴赏吸收传统文化,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在前文中有说到,学生对于潮流趋势的发展是非常敏锐的,在平时的作业和毕业设计的选题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同学会选择与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相关的内容。但是他们深化程度不够,大多都是在网络中找到喜欢的表现方式去借鉴运用。好的文创产品设计离不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传统文化的融入是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吸收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行剖析思考,以自身专业的特点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融合;另一方面,则是吸收再创造的过程,汲取文化精髓再加以创新,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

最后,优化教学环境,加强专业实践技能。专业技能的培养,除了需要不断完善多元化的能力培养机制之外,针对市场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形势,还需要全面推进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社会实践、体验创意产业市场化运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项目贴近市场、积累经验,从而提升文创设计实践的能力。这远比在校园中埋头苦干、纸上谈兵来的更有效果。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出去、走进来”,教学环境与教学方法要走出去,走出课堂、走出课本。而教学成果要走进来,在企业中通过实践、感悟得来的感悟要進行汇总、反思,并在后续的教学中加以运用。

社会、时代在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进步,高职院校不仅仅作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条件,更是推动非遗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核之一。这要求每一所高校在面临时代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站在一定的社会高度,不断完善、更新教育理念,培养更为优秀的高素质文化传承人。

作者简介:徐婧(1993.6-),女,名族:汉族,学历:硕士研究生,职称:助教,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猜你喜欢
文创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关于博物馆文创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和对策
基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为例分析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开发
基于文创产业发展的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设计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