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建设探讨

2022-02-21 04:54康雪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2期
关键词:边区根据地群众

康雪

晋察冀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建的首个敌后抗日根据地,为其他地区建立根据地发挥出关键的示范效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晋察冀根据地坚持敌后抗战,不仅在文化建设、政权建设、军事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而且促进经济事业的建设,确保根据地相关人员、前线战斗军队等物资保障到位,为抗战胜利做出巨大的贡献,为新中国经济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面对激烈的战争环境及经济被封锁的严峻局面,晋察冀根据地的经济建设面临重重困难,包括财政、金融、农业、工业等多方面,但其克服了重重困难,建设经验丰富,整体科学性与实践性较强,对现代化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值得深入研究与分析。文章从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历史意义展开分析,探讨了其经济建设的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

一、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历史意义

(一)巩固了敌后根据地

在敌后农村地区,许多农民群众都受到地主的压迫,这些农民群众是深厚的武装力量。中国共产党建设敌后根据地,需要动员更多群众参与巩固敌后根据地。从农民的角度来说,满足其家庭生计需求、日常生活需求,才是有效的动员方案。要想发动当地的群众,就需要将群众的民生与抗战结合一起,不然不利于建设抗战组织与动员活动开展。因此,边区政府提出了减租减息的经济政策,并给予了农民一定的帮助,以减轻地主剥削带来的影响,确保农民的财权、地权等,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的生活,激发群众参与抗战的积极性。

民众的利益得到了相应的保障,其参与各项生产活动、抗战活动的积极性得以激发。中国共产党与边区政府领导也需要对大生产运动进行控制,关注农业荒地开垦情况,实现林牧业与水利行业稳定发展目标。从工业发展角度来看,需要促进军事工业、家庭副业、民用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商业贸易层面分析,需要强化贸易管制,促进合作事业的持续发展,搭建配套的财政金融制度,带动群众抗战,在满足经济发展目标的同时,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激发其对生产活动的积极性,提供财力与物力支持。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建设能够在促进边区经济建设长效发展的同时,有效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保障战争的物力、财力的核心需求。

(二)积累了建设经验,促进了新中国经济建设

建设晋察冀根据地之前,该地区经济落后,社会管理制度相对不稳定。打造安全有序的社会发展局面,可以推进经济持续增长;相反,则可能出现经济停滞不前的情况。建立晋察冀根据地以后,该地区的社会环境更加安稳,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稳定,真正解决了晋察冀根据地建立初期存在的严重紊乱情况。虽然晋察冀根据地实际发展过程中,受到经济封锁因素的影响,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边区经济没有停滞不前,党组织相关负责人、政府部门对群众进行引导,积极提出创新性发展策略,使得经济在短时间内恢复正常水平。

面对严峻的自然灾害、抗战压迫,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有值得各个地区借鉴的实践经验,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第一,中国共产党确定基本领导方针。结合边区实际情况,探究经济建设存在的核心问题,提出在边区经济建设过程中促进手工业、农业发展,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科学化的发展方针。农业是边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产业,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减租减息的理念,并且给予开荒相应的激励,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工程,发挥农业工具改造的实际效用,开展多元化的农业生产活动。从工业发展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提出工业品自给自足的口号,促进手工业、家庭副业、工业持续发展,并提出对外贸易统制的核心贸易政策。利用边区建设公营商业模式,推进边区人民集市贸易发展,促进边区的内贸经济发展。促进合作社经济的发展,组成群体性合作互助组织,除了汉奸之外,边区的群众都可以参与其中,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关键。第二,动员广大群众。中国共产党及边区领导采用利益驱动的方式,积极动员群众,加快边区经济建设发展步伐,满足群众要求,获得群众支持,促进经济建设的长效发展。基于此,邊区政府提出减息运动,削弱地主剥削,保障农民基本权利,改善农民贫苦的生活,提升农民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综上,为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边区大力推动并开展农业生产建设、节约资源、精兵简政等运动。晋察冀根据地作为模范抗日根据地,发展经济建设、积累实践经验也属于其中一项内容。在长期艰苦抗战的过程中,党和政府带领边区人民克服重重困难,促进了晋察冀根据地的长效发展。虽然过程相对来说较为艰难,但是从中获得了许多有益的建设经验,为其他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晋察冀根据地经济建设策略

(一)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1.开发土地和兴修水利

为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质量,需要以扩大耕地面积为核心。扩大耕地面积,以开垦土地为核心,开发熟荒、生荒等,将增加水田面积、消灭熟荒作为基础理念。以晋察冀根据地的青羊口村为例,该村集体组织开荒,真正解决群众面临的生产困难问题,提出了妇女、青壮年每月最少7天参与农业劳动的准则,以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生产活动,解决生活困难。通过该村全部村民的努力,完成了生荒开垦,顺利播下了种子,耕地面积达500余亩。在此过程中,群众参与生产活动,部队虽然频繁忙于战争,但是也致力于农业生产。其秉承的农业生产方式就是,即使土地是分散的,也需要利用合理的耕种模式,注重对零星小块土地的开拓。生产小组需要在合适的地区进行耕种,早起开垦,带着干粮和武器,直到夜晚结束工作才回到家中。晋察冀根据地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群众生活比较艰苦,开荒工作难度较高。为了实现晋察冀根据地军政民团结一致,领导人员对经验方法进行总结,确保农民群众参与各项生产活动。边区军政民团结不仅能战胜自然灾害,而且可以解决日军肆意掠夺给民众生活带来的困难,确保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保障群众与军人的基本生活。

2.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

首先,建设农业实验场。晋察冀边区政府于1938年建立实验农场,主要从事纯系育种工作。1940年以后,农林局建立林场与繁殖场,结合品种的基本情况,确保土地、雨量存在一定的不同之处,经过试验后进行推广。边区作物的品种不纯粹,大都是优劣混杂的,需要开展一系列育种工作,以栽培试验作为关键。实行品种比较实验,就是选择本地优良品种,或是从外地输入本地优良品种等。在确定品种以后,做好实验工作,具体实验步骤如下:选定试地,即选择环境一致、地理均匀、方便灌溉的实验地;做好田间排列工作,在选定试地以后,需要整理土地,其中,拉丁方排列法可以用于品种较少的情况,选定一块区域播种。区域横向排列与纵向排列的种子不能出现同一类型的品种,需要确保品种交叉;随机排列法适用于品种较多的情况,要做好全过程田间观察,确保管理到位。除了品种比较实验以外,还进行苗木繁殖,并进行绿肥成效实验。繁殖苗木的具体工作就是提升育苗质量,确保植树造林工作的顺利开展,具体步骤就是采集树籽,合理选择苗圃地址,并进行区域划分,做好苗圃保护工作,最后将成活的苗木移植到合适的区域,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并且创造出全新的实验方法。其次,做好施肥工作。任何农作物都离不开肥料,为了将绿肥的效力发挥出来,就需要进行地力均匀区域的划分,分为绿肥组、不施肥组。在此基础上,对产量进行比较与计算,提升产量。最后,积极做好宣传工作,向群众宣传推广技术,促进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在了解实际情况的同时,报告生产情况,促进研究工作顺利开展,做好交流与总结工作。技术员需要以身作则,成为模范示范农户,边区政府部门也做出了许多努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得农业技术推广与研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二)实现劳动互助合作

抗日战争以来,日军对根据地的财力、物力进行了肆意的掠夺与破坏,再加上各个地区存在疫病流行的情况,尤其面临水旱等危机,全国超过百分之二的青少年也都积极参与到抗战工作中,从而推进敌后农村经济建设。面对劳动力缺乏、战争频繁、敌人想尽办法破坏农业生产与其他生产活动等残酷现实,群众发挥聪明才智,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不仅保护了自身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还推动着边区实现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目标。

1.拔工

结合拔工的基本规模,可以分为小拔工、大拔工。小拔工,又叫“换工”“变工”,其属于主要劳动力,结合相应的方式,可以分为人与人的拔工、水车拔工等。这些拔工的工作内容较为常见,比较简单,适用范围不仅包括农业生产,而且包括家庭副业、手工业等内容。大拔工由小拔工逐渐发展而来,属于劳动互助性组织,覆盖许多副业、运输业等。大拔工与合作社的业务活动联系紧密,又被称为“劳动互助社”,具体组织特点如下:①以户为基础单位,做好自愿编组的工作,确保活动标准可以顺利贯彻到实处。②拔工方式,以小拔工为基础,促进包工与调工直接融合,进一步落实完善的管控制度。③畜力、人力、财力等,都可以等价交换为合作股。

2.包工

这种方式属于农村传统的劳动互助形式,主要运用在耕地、开渠等不同方面。包工方式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如整包结算、按件包工、长包短算等,在拔工组内实行对内及对外的“包拔合一”的管控方式。通过整合多元化的包工组织方式,不仅提高了整体工作效率,还适当地提高了贫困农民参与互助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3.劳武结合

面对复杂的战争环境,晋察冀根据地采用劳动力与武力相融合的方式,在战斗中进行劳动互助组织生产。建立劳武结合的组织体系,需要以武装斗争为核心,武装斗争与农业生产并重,关注农民可以获得的实际经济利益,进一步提升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推动生产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此,即使是日军疯狂的扫荡,晋察冀边区居民也可以提供关键物资。通过开展劳动合作互助的形式,切实提升生产水平与质量,尽快恢复农业发展,改善群众的日常生活,为抗战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

(三)促进工业合作

晋察冀边区的经济大部分都由小农业、手工业构成,自然经济特征明显,近现代工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边区工业大部分都是手工业经营,容易受到冲击。晋察冀边区政府合理利用技术条件与自然资源,促进边区工业的持续发展。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提出明确的工业建设基本方针,以推动农家公共副业发展为己任,促进国防工业建设,扩大工业经营的范围,以明确的工业建设方针作为关键的指导,掀起手工业的发展热潮,提出多元化的合作经营模式。

1938年春天,晋察冀边区合作事业开始发展。晋察冀边区以建立合作社的方式,陆续建设了多家工业合作社,主要生产纺织品、纸张、油墨等必需品,还建立了许多家庭副业组织、手工业副业组织等。1940年,大多数兼营社、生产活动等多项业务活动都与手工业生产相融合。政府部门给予了手工业发展更多的支持与鼓励,下拨了充足的合作贷款。在政府部门支持的背景下,边区手工业合作社逐渐兴起。在大生产运动过程中,合作社的经营方式大都是利用多元化的业务经营模式,并以生产作为第一要务,手工业合作紧随其后发展。从晋察冀边区开展大生产运动以来,村干部就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己任,促进符合生产与手工业的发展。晋察冀边区农村需要在每家有副业的条件下,号召民众积极对副业进行筹划,主要包括建设造纸厂、卷烟厂、毛织厂等。加入手工业合作社,可以适当增加边区村民的实际收入,真正解决当地群众节衣缩食的生活问题。从行业发展角度来看,边区合作社促进了毛皮加工、纺织、造纸生产等多种手工业生产,其中开办得最佳的边区合作社就是纺织、工具制造、造纸等。促进造纸业的发展,也是边区文化运动的基础目标。在产品运销环节中,手工合作社利用统一运销方式,节省个体销售的人力时间,并且编制合理的销售计划,避免出现商人剥削的问题,维护大众的基本权益。从收益分配角度来看,边区手工业合作社利用劳资比例分配方式,既保障了各方的利益,又促进了边区手工业合作社的稳定发展,同时也为边区工业品自给自足做出了相应的贡献,从根源上改变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并且改良了农业生产环境,开辟出更加广阔的运销业务平台。

三、结语

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建设,可以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晋察冀根据地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结合晋察冀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基本政策,促进了经济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浩,孙大为.1941~1942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农业农村经济建设及其现实启示[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1(5):56-58.

[2]郑立柱.从传统史学到多学科融合: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社会科学辑刊,2021(3):193-199.

[3]宋儒.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村财政整理工作述论[J].日本侵华南京大屠杀研究,2020(2):96-106+143.

[4]共和國从这里走来【之十八】 晋察冀抗日民主根据地[J].中国老区建设,2020(3):51-61.

(作者单位 阜阳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猜你喜欢
边区根据地群众
多让群众咧嘴笑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陂孝礼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创建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