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萍萍 付林秀
摘 要:为了增强中高职院校涉外及民族班护理专业学生跨文化护理意识和技能,本文構建了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的运行路径,利用对比法在萍乡卫生职业学院2019级中高职涉外及民族护生中随机抽取50名学生,进行单组前后测,对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调查表及其各项目情况分析和ISS量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该50名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护理调查问卷得的分以及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得分均有提高,说明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能够提升涉外及民族护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护理能力。
关键词:涉外;民族;护生;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R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2-00-03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医疗模式发生了巨大改变,“以人为本”的跨文化护理模式由此产生。护理人员依据不同护理对象的世界观、生活习惯、价值观和宗教信仰等采取有针对性护理。我国现在的护理教育方式使得学生虽具有了系统的护理知识和技能教育,但跨文化护理所需的工作素养和相关知识仍然缺乏[1]。现各中高职院校多设有涉外护理及西藏民族护理班。据调查得知,涉外及民族护生的跨文化知识水平、能力存在不足,而未来就业岗位对其又有着较高要求。故该问题已成为我国护理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如何提升国家跨文化护理教育质量,需进行积极探索。为确保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护理活动能够得以顺利开展,需创新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这也是现代社会护理工作的必然发展趋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萍乡卫生职业学院2019级中高职涉外及民族班护理专业的学生50名,全部为女生,平均年龄在17岁,均为自愿参加,采用教学干预研究。
(二)研究方法
借助教学干预的方式,采用单组前后测的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设计分析。实施前对50名涉外及民族护生采用跨文化护理知识调查问卷表和跨文化敏感度(ISS)量表测评。实施后对50名研究对象使用同种方法再次测评。
本研究采用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表和跨文化敏感度(ISS)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评。跨文化护理知识调查问卷包括涉外及民族护生的一般情况和跨文化护理知识与理论,民族地域、文化、宗教,跨文化护理态度3个维度,各维度有10个题目,共有30个[2]。划分了4个等级,得分≥90分属优秀,得分80~89属良好,得分61~79属合格,得分≤60为不合格。ISS量表是陈国明和Starosta W.J于2002年共同设计的[3],用于测量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可分为4个等级,得分≥100分优秀,得分90~99良好,得分70~89属合格,得分≤69属不合格,得分越高,跨文化敏感度水平越高。
二、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设定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设定实现的结果即为教学目标,一般来说,包括技能、知识以及情感三个维度。在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中,从跨文化护理需求出发设定教学目标为:让护理专业学生能够在跨文化护理教学中,提升和发展技能、知识、认识和态度等,并对全世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的伦理和文化差异做出了解,从而具有跨文化知识,拥有“跨文化护理”的思想,进而使其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和思想使自身能力得到加强,在判断患者需求时能够更加准确,并在工作时可以为患者带来更具人性化、更加舒服的护理服务。
(二)增设教学内容
目前我国高等护理教育课程设定中,很少有人文知识方面的课程,这与现代护理坚持的人文关怀理念是相悖的。而且,并未将跨文化护理纳入其中,在整个护理教学中,未被视为护理教育中心。但是设定跨文化教育课程是培养跨文化护理能力的有效方式。因此,在传统教学计划方面,有必要新增社会学、宗教学、人类文化学、心理学、民俗学、跨文化交流学等方面的课程。除此以外,课程中需要增加双语教学力度,以确保语言教育问题得到合理有效解决。随着国际化发展,我们所面对的跨文化不仅针对不同民族间,还应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日本的老龄化社会问题较为严重,护理人员缺口较大,特别是专门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比如介护。而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心理和文化实现传递、表达、储存、交往、延续不可或缺的工具。语言也是医务工作者在具体工作中和患者进行沟通以及文化学习的最为重要的工具。所以,在护理教学时也需要使语言教学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语言沟通和交流能力,进而使语言理解带来的误会得到减少,学生能够站在其他文化立场对文化差异进行理解,生活变得更丰富。
(三)创新教学过程
在具体教学时,要先对学生提出具体的问题或相关情景,将目标进行明确,再通过一定的引导,让其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或知识产生疑问或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主动学习;利用学生的思考、分小组讨论或集体讨论等形式来对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了解有关资料和知识;这之后再由研究者讲授课堂知识。与此同时,在运用教学方法时注意结合学生反馈,完成概括总结。
(四)改变教学条件
除课堂教学,在非上课时间也可以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第二课堂的开展,比如实地学习、微课、文献学习等。尽可能使学生可以处在不同文化的环境中,体会跨文化护理。跨文化护理教育还能够利用选修课、专题讲座、自学的方式,使其养成自主学习跨文化护理的相关知识与相互交流的习惯,从而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跨文化观念更强。另外,原有的护理教学模式,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方式使得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有效互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无法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在跨文化护理教学上,依然缺乏可以提升学生护理能力的教学方式。为了有效提升学生跨文化交流力,教学方式上可采用案例教学、PBL教学、角色扮演、影视赏析、讲座、分小组进行讨论以及微课等。
三、构建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的运行路径
图1比较直观地呈现了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其教学框架的主线有方法和内容两条。针对教学方法,理论课程采取理论讲授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及翻转课堂等形式;实训课程则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影视赏析等多样化教学形式开展跨文化护理教学。比如研究对象中的藏族护生,在讲民族文化与护理时让研究对象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讲授藏族地区风俗民情和饮食文化等;在讲授宗教文化与护理时以藏传佛教文化为主题,采用线上分组布置工作任务的方式,利用任务驱动,完成自主学习。比如实训课让学生先观赏电影《刮痧》,随后对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差异分组进行讨论,每组再派代表进行阐述、解析。针对教学内容,根据涉日、涉英、涉德三种不同的涉外护理班增加相应的语言学习,结合不同的涉外方向及相应的民族护理班,开展对应的民族、区域、宗教文化教育。与原有的护理教学模式最为不同的是该模式主要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时,将语言、民族、区域、宗教文化进行合理导入,并创造有效条件帮助学生学习。除此之外,在选取教学方法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教学、影视赏析、翻转课堂等,使教学更丰富多样。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通过分享和交流表现已习得的信息和知识,同时增强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
四、研究结果
通过SPSS21.0软件完成统计,计量资料使用均数±标准差,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意义较为显著。
(一)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对50名研究对象分别于2020年9月和2021年3月,即教学干预前后各发放ISS量表和跨文化护理知识方面的调查问卷表一次,均为当场作答,限时10分钟,每次均发放50份,收回50份,回收率100%。
(二)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调查情况分析
该50名研究对象,干预前相关知识获得情况普遍不佳,优秀人数为0,3人为良好,37人合格,10人不合格。该模式实施之后,达到优秀的人数为14人,占比由0上升到28.00%;达到良好的人数为33人,占比由6.00%上升到66.00%,合格人数仅为3人,不合格人数无。
(三)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调查各项目分析
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调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容、理论和教学情况。内容项实施前平均分为(35.58±4.73),实施后平均分为(43.15±4.05);理论项实施前平均分为(27.83±3.82),实施后平均分为(33.07±5.62);教学情况项实施前平均分为(30.37±3.78),实施后平均分为(39.52±5.41)。跨文化护理知识的总体得分由(95.18±10.65)分提高到(115.43±10.7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四)ISS总体情况分析
从跨文化敏感度(ISS)总体情况分析得知,实施前的结果显示,该50名研究对象的跨文化敏感度不高。1人为优秀,3人为良好,19人合格,27人为不合格水平。而实施后可以看到进步很大,其中10位为优秀,35位为良好,4位合格和1位不合格。实施前优和良的人数共占8%,实施后该等级水平人数有了大幅提升,达到了90%;实施前合格和不合格人数共占92%,实施后该等级水平人数大幅缩小,仅有10%。
(五)ISS因子情况比较
ISS因子情况比较主要从以下五方面进行分析,即参与度、愉悦感、专注度、信心以及认同感。参与度在实施前的平均分为(19.17±2.89),实施后的平均分为(25.75±3.03);愉悦感在实施前的平均分为(10.03±1.67),实施后的平均分为(10.75±1.82);专注度在实施前的平均分(11.47±1.56),实施后的平均分(13.12±1.41);信心在实施前的平均分为(14.66±2.28),实施后的平均分为(20.33±2.31);认同感在实施前的平均分为(17.12±2.43),实施后的平均分为(22.89±2.55)。跨文化敏感度的总体得分从(75.13±8.25)分升至(88.55±7.43)分,差异显著(p<0.01),存在统计学意义。
五、结果分析
通过对涉外及民族护生实施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干预前后比较得出: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调查情况中获良好评价以上人数由原来的3人提升至47人,获良好评价以上人数增加显著;跨文化护理知识问卷调查中內容、理论和教学情况三个项目及总分通过实施前后比较,教学干预后较干预前各项及总体平均分数均有显著提升;跨文化敏感度(ISS)总体情况达良好评价以上的人数由原来的4人提升至45人,获良好评价以上人数增加亦显著;ISS因子情况比较中的参与度、愉悦感、专注度、信心以及认同感五个方面及其总体得分,教学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显著提升。
由此可以得知,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与跨文化敏感度、跨文化护理能力之间存在正相关性,通过该模式教学干预后能够提升涉外及民族护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护理能力。在本次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我国跨文化护理问卷调查结果中,有效的教育工作能够提高其理论平均分,而这与我国现代化护理教育工作的不断优化有密切关联。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家尚未构建系统完善的护理教育评估系统,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护理教育计划,但缺乏专业教学理念,无法合理控制教学质量,极大地制约了护理教育发展的专业性,而且很难实现护理需求和社会需求。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衡量,衡量标准即为学生所获得的技能、知识、情感等方面的学习效果。要想对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进行判断,观察其是否有效、可行,必须基于该模式进行研究,并设计与之相符的评价工具。可以将考评方式划分为理论考评和临床考评两部分。跨文化护理工作在开展教育工作时,有效的评估体系也是保障后续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而工作人员应当了解目前我国教育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现代化综合教育体系,在评估时应用最优的护理评估方案,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六、结语
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拥有更具个性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能满足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岗位需求。基于文献、理论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将跨文化护理理论作为依据,使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创建出利于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形成“跨文化护理”思想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的影响下,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获得了更高的跨文化敏感度和更强的跨文化护理能力,能够取得显著教学效果。在下一步研究工作中,将对跨文化护理教学模式的相关应用研究着重关注,使该模式实现全面完善,并设立具有系统性评价制度,对教学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并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胡忠华,朱丹.试论护理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J].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5(11):46-48.
[2]陈英.多元文化护理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广西医科大学硕士论文,2015.
[3]张红兵.感觉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