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背景、认证资质角度浅述我国体能教练分类及特点

2022-02-21 14:04吴瑾龙蓝平
当代体育 2022年4期
关键词:资质体能训练背景

吴瑾龙 蓝平

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梳理我国体能教练相关研究,并从专业教育背景、专业认证资质两个角度进行分类,试图浅述我国体能教练分类及特点,旨在为我国体能教练专业化培养、定位及选拔提供理论参考。结论:(1)从专业教育背景角度,我国目前体能教练分类分为专业教育背景、非专业教育背景两大类;(2)从专业资质认证角度,我国目前体能教练分类分为六大认证资质人群、非六大认证资质人群两大类。

自我國2011年开始引进国际先进体能训练理念以来,“体能训练”这一名词热度居高不下,而“体能教练”这一角色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不论是在偏向大众健身的健身房,还是在偏向竞技训练的运动队,体能教练的数量一直在持续增加。但在数量大幅增加的同时也带来体能教练职业门槛与专业水准参差不齐等问题,本文试图从专业教育背景、专业认证资质两方面浅述我国体能教练分类及特点,以期为国内体能教练培养、定位及选拔提供理论参考。

1 概念界定

体能教练(Strength&Conditioning Coach,简称S&C)作为教练团队的重要成员,具备一般教练的共性特点,也有自身特殊职责,主要任务是为受训者提供体能训练服务并帮助其提升身体能力,在此又细分为一般体能教练和竞技体能教练,一般体能教练主要面向的对象为大众,需要根据客户特点进行个性化运动处方设计与指导,提升大众在日常生活、健身锻炼中的身体能力;竞技体能教练主要面向的对象为运动员,需要根据运动员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计划设计与指导,包括抗阻训练、快速伸缩负荷训练等,帮助运动员在运动训练、竞技比赛中降低运动损伤概率和提升运动表现。

2 专业教育背景

在专业教育背景角度下,将我国体能教练简要分为专业教育背景、非专业教育背景两类人群,专业教育背景人群特指在本科或研究生阶段所学专业属于体能训练专业的体能教练,以及所学专业是运动人体科学、运动生物力学等与体能训练交叉相关专业的体能教练。

体能教练想要根据受训者的个人特点针对性设计运动处方或训练方案,并指导其进行锻炼或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其运动表现的目标,需要具备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多学科知识,这些运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往往需要满足专家授课、阅读书籍、实践操作等条件,而在开设体能训练专业的院校中这些条件会得到一定的支持。

截至2019年,我国共有6所高等体育院校开设体能训练专业,分别是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主要开设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等多门运动科学类课程。从开设的主要课程上看,体能教练想要提升受训者的运动表现,需要具备多门运动科学知识,而在高等体育院校中拥有不同课程的运动科学专家授课,以及高等体育院校与国家队、省队等高水平运动队的长期合作关系,丰富教育资源体能训练专业人群得到了大量的理论、实践学习机会,是否拥有专业教育背景也成为衡量体能教练专业水平的重要考量。

相比专业教育背景人群,非专业教育背景人群不一定能够得到丰富的专业教育资源,更多地依靠自学体能训练类书籍、视频以及参加相关培训等方式进行学习(见表1),在理论学习方面可能存在学习资源相对有限、运动科学类学习系统性不足等问题,在实践学习方面可能存在国家队等高水平运动队实践机会较少等问题。

当然,高水平体能教练中也有一定比例的非专业教育背景人群,他们虽然不具备丰富专业教育资源的优势,但是凭借着长期理论学习和实践经历弥补了与专业教育背景人群的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实现赶超,例如有非专业科班的体能教练通过自身刻苦学习,同样对骨骼肌动学等运动科学方面知识熟读精通,并通过大量地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或是客户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可见,未具备专业教育背景也不意味着无法成为高水平体能教练。

3 专业认证资质

在专业认证资质角度下,我国体能教练简要分为六大认证资质人群、非六大认证资质人群。六大认证资质人群指通过美国体能训练协会(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以下简称NSCA)、美国运动医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简称ACSM)、美国运动委员会(American Council on Exercise,以下简称ACE)、美国运动医学院(National Academy of Sports Medicine,以下简称NASM)、澳大利亚体能训练协会(Australian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以下简称ASCA)、英国体能训练协会(United Kingdom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以下简称UKSCA)六个机构考核并获得相应认证的体能教练。非六大认证资质人群是指没有获得以上六大机构认证的体能教练。

国际上健身、训练领域的认证资质种类繁多,以上认证资质被称为国际健身、训练领域含金量最高的六大认证,其优势在于考试申请门槛较高、考试内容全面、考试通过率较低、注重继续教育。

考试申请门槛高,例如申请美国体能协会(NSCA)的认证考试,第一需要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如果是美国籍还必须得是NSCA指定院校,第二需要具有心肺复苏认证或自动体外除颤仪认证(CPR/AED认证),甚至NSCA在最新通知中声称计划在未来进一步提高考试考试申请门槛;考试内容全面,NSCA的考试内容包含肌肉解剖、生物能量学、心血管呼吸系统、运动心理学等运动科学基础部分,还包含营养素、运动补剂、兴奋剂等营养学部分,还包含测试与评估、训练计划设计、速度与灵敏训练、抗阻训练、组织与管理、法律与法规等实践应用部分。除了NSCA,英国体能协会(UKSCA)认证考试同样包含运动生理、功能解剖等运动科学类考核以及训练计划、训练原则、沟通能力等实践能力考核;考试通过率较低,例如NSCA的相关认证考试要求所有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考试的正确率都必须达到70%以上。从全球考试通过率上看,考务机构数据显示2017年美国体能训练协会体能训练专家认证(National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Association-Certified Strength and Conditioning Specialist,以下简称NSCA-CSCS)的国际通过率为53%,而单从我国考试通过率上看,考务机构数据显示2015到2020年这五年我国考生的通过率仅为28%,2018-2020年这三年我国考生的通过率仅为25%,这样的通过率与国内其他诸多交钱参加培训即可颁发证书的认证形成鲜明对比,从另一方面也说明我国本土体能教练的体能训练理念与国际脱轨严重;注重继续教育,例如NSCA的相关认证每次时效为三年,要求申请人在获得认证之后保持学习,并且必须按要求更新心肺复苏或自动体外除颤仪认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以获取相应学分,例如参加专业研讨会议、论坛、培训或在NSCA期刊上发表论文等等,在三年周期将满时用修满的学分进行再认证,否则将不予颁发新周期证书,导致认证失效。这既符合体能教练需要保持长期专注专业学习和拓展交叉学科知识学习的工作特点,又避免了“一考定终身”的问题出现。另外,像澳大利亚体能协会(ASCA)认证还细分为不同等级的认证考试,通过不同难度的等级考核可以获得不同等级的体能教练认证,并且最后还要根据不同的体能训练主题提交报告以及通过答辩。

正因为想要获得六大认证资质存在一定难度,所以是否具备六大认证资质也成为衡量体能教练员专业水平的重要参考。目前,具备NSCA-CSCS等六大认证资质已经成为应聘国家队、省队等高水平运动队体能教练的必备条件。

对比具备六大认证资质人群,非六大认证资质人群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见表2),第一种类型是通过学习其他认证体系或是自学成才,同样可以达到一定的专业水准;第二种类型是参加花钱发证的培训,在经过一周左右的培训后获得非六大认证资质的证书,但对体能教练需要掌握的运动科学知识知之尚浅,仅掌握一些碎片化知识或是浅层理论;第三种类型甚至没有经过培训或自学,不确定是否具备足够的理论知识,全凭自身锻炼经验或是网上视频内容等碎片信息进行执教,例如有借助短视频平台上传播的一些碎片化理论知识或实操技术,而且未对其进行查证和思考,仅是盲目照搬、套用,并对外声称自己是专业体能教练。

综上,获得专业教育背景或六大认证资质的人群代表着通过了一定的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等运动科学类知识的学习,并且在实践执教方面也需要掌握抗阻训练技术等体能训练技术;但对于非专业教育背景和非六大认证资质人群而言,在理论学习、实践经验等方面的水平存在参差不齐的问题。

4 结语

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认证资质既可以作为我国不同类型体能教练的分类指标,也可以作为我国体能教练的选拔参考,还可以作为我国体能教练的培养方向。但是评价一名体能教练的水平绝不能仅仅考虑专业教育背景和专业认证资质,还应该结合精神品质、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等等,还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深层梳理与凝练。

通讯作者:吴瑾龙

(作者单位:1.华南农业大学体育教学研究部;2.惠阳新圩中学)

猜你喜欢
资质体能训练背景
等腰直角三角形背景下的旋转相似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能训练策略的分析
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念创新
跟踪导练(一)5
2017年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备案申请名单
基于Modelica的高炉顶压控制仿真
2014年第四批农药生产资质合并企业名单
工程转包给别人出了事故我承担多少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