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静
今年的盛夏,跳水运动再次成了人民的佳话,成了家喻户晓的体育项目。原因是我们的跳水名将全红婵在10米跳台夺得金牌,年仅14岁。这一跳,跳出了中国的气势,展现了中国体育强国的势力。让外国教练为我们的跳水运动培养能力竖起了大拇指。小小年纪的她为什么能跳出如此的成绩,这就得益于我们中国国际大赛历来跳水运动冠军的经历经验积累和我们跳水教练高超的传授技能和培养能力。从各个体育大赛的比赛规则来分析,对于跳水这项运动,不管是评审官还是观众都会把跳水比赛的关注点放在运动员最后入水的水花上面,技能越高,溅起的水花越小。不产生水花那是最理想,最完美的一跳,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状态,但现实中都会有,我能要做的就是如何能通过技能让跳水运动产生溅起的水花尽可能小。压水花技术是跳水运动训练的重点,比赛的关键要点,也是普通观众的首要看点,各国跳水运动员都把消除水花技术当成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探索降低水花溅起的方式。日本奥运会上,全红婵使得现场很多人都会很惊讶,纷纷投去不可思议的眼光,为什么中国运动员能把水花压得如此之小?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的确,我们的运动员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非一日之功。
1 跳水运动的童话起源
传说跳水运动起源于寻宝,很早以前海底下沉没着一艘满载着宝藏的轮船,周边的人想去取宝,但是沉船周围有一条大白鲨,当第一个寻宝的人跳入海里去寻宝的时候,在入水的那一刻溅起了很多水花,水花太大,引起了旁边游弋的大白鲨的注意。最终那人因为被大白鲨发现被吃掉了,周围其他人再想去,都害怕被大白鲨吃掉,一时间,大家都不敢去寻宝了。但是诱惑太大,总是有人想冒险,好多人都被吃掉了,但是也有偶尔的人没有被吃掉,成功拿回来一些宝藏,并摇身变成了富翁,为什么这些人没被吃掉呢,经过研究发现要想跳进海里时不被大白鲨吃掉,诀窍在于当进入海水的那一刻所飞溅出来的水花要小,不要引起大白鲨的注意力。有的尋宝者开始掌握了诀窍并开始锻炼,他们发现如果是努力让头部和身体呈一条直线并垂直进入水中,那么所溅起出来的水花就很小,小到甚至让大白鲨几乎意识不到有人跳入水中,因此寻宝者就能逃避大白鲨的捕食,并顺利进入水中寻宝。后来,成功寻到宝物的人越来越多,宝藏也被人一点点的全部带了上来,以至于后来已经没有宝物了。但是,跳到海中的这个动作却被人们保留了下来。甚至人们开始比赛,比谁进入水中的时候水花小,比谁在空中做的翻转动作更精彩,于是,就变成了现代的跳水运动。这个童话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是充分点出了跳水运动的关键点,那就是压水花技术。
2 现代竞技跳水运动发展过程
现代的竞技跳水运动出现于20世纪初,在1900年第二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瑞典运动员做了简单的跳水技巧表演,被认为是最早的竞技跳水。不过“压水花”这项技能是在1972年的一名苏联运动员运用到了跳水表演当中的,从此“压水花”才逐渐走进了大众的视野里,时至今日“压水花”的技能已然成为了跳水竞技比赛中最重要的评判标准之一。(现今跳水比赛裁判员打分包括了运动员的开始动作,助跑,起跳,空中动作和入水动作,以及水花大小)。
我国宋朝以前就出现一种跳水运动,当时叫“水秋千”。表演者借着“秋千”使身体凌空而起,在空中完成各种动作之后,直接跳入水中。它们动作惊险,姿态优美,类似现代的花样跳水。唐代赵璨的《因话录》记载:洪州(今南昌)曹赞能在“百丈樯上,不解衣投身而下,正坐水面,若在茵席”,或在水中“回旋出没,变化千状”。这可看作是我国早期的跳水运动。近代竞技跳水是随着其他欧美体育项目一道在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1979年以来,我国跳水选手在一系列重大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现在中国、美国、俄罗斯、德国、加拿大已经被公认为世界跳水强国。而中国跳水运动员也是全世界公认“压水花”压得极其好的,水花压得好,说明了我国运动员入水的时候非常之迅速,而且入水角度好,以至于运动员的身体和水面交接的地方没有水花飞溅出来,不仅水花压的好,起跳的准确以及空中动作的流畅度与身体的协调性也是非常好的,但人们一直倾向于把注意力放在水花上,觉得零水花就是最完美的一跳。
3 “水花消失术”背后要具备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跳水运动是我们国家一贯的强项,跳水队素有“梦之队”的美誉,凡是有跳水运动的国际大赛,冠军都不会缺少中国的国旗,也是奥运会赛场中的夺金大户。然而,这些专业跳水运动员在赢得至高荣誉的背后,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磨砺。要想取得如此的成绩,运动员必须有吃苦的精神,有不骄不馁的心态。在成绩的背后,洒满了泪血,在摘金夺银的背后,跳水运动员经历了无限次危机四伏的跳跃。
作为 一名跳水运动员,无论是训练还是比赛,每一次从高空跃下入水的过程中,真正的过程也就那么一秒两秒的时间,但是在短短的一个跳水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完成起跳、连接、空中姿态、翻腾或转体、看目标打开、入水和压水花等环节,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整个跳水过程真可谓危机四伏。根据美国大学体育协会(NCAA)的最新统计数据,每进行1000次跳水训练或比赛,男性和女性跳水运动员发生各类损伤的例数分别为1.52和2.49。损伤部位几乎遍布全身,包括颈肩部、躯干(腰背)、头面部(包括眼部)、手腕部、大小腿、膝部和足踝部。跳水相关的眼损伤主要包括视网膜变形或水肿、视网膜脱离及视网膜裂孔等,儿童和青少年运动员更为薄弱的视网膜更易受损,严重者可因此影响视力或失明。眼的损伤可能给运动员的职业生涯画上带有遗憾的句号。对于压水花来讲,关注点不仅仅是评分,还因为安全的问题,当运动员的手压不住水花,或入水角度出现偏移(过大或过小),还可能迫使颈部后仰或前屈,进一步导致颈部局部受力增加,此时运动员颈椎受到损伤的可能性比动作正确时高4-6倍。动作不正确不标准不能很好的压住水花,很容易造成颈椎损伤。因此,在日复一日的训练过程中,跳水运动员面临着一系列运动损伤的风险,严重者可能给运动员带来致命一击。很多孩子,刚进入这个职业,对于这个活动的认识不够科学,心理上胆怯,害怕,不敢跳,不敢下水,心里极度恐惧,一些孩子没几天就丧失了意志,更别谈后期的技能,压水花的事那就更无从谈起了。所以一名能摘到金银牌,站到那个领奖台上的运动员,不仅仅技能一流,心理素质同样不是常人能够比拼的。所以要想练好跳水,压好水花,先要把心理素质锻炼好,准备好,要有充分吃苦、耐劳、不怕受伤、不退缩的精神。
4 跳水运动员水花消除技能分析
作为中国大赛的优势项目,每次刷屏,压水花都成为观众、教练、评委的热点讨论点。对于评委来讲,可能关注水花并不全神关注,但是对于观众来讲,并非专业人士,也不知道评点在哪,就算知道,也不会看,甚至看不到,所以水花作为最直观的看点自然成了讨论最大的评价区。今年日本奥运会上,除了小将的“压水花”技能惊艳全场,7月27日,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跳台决赛,中国组合陈芋汐/张家齐全程像复制粘贴,以绝对实力拿下全场最高分,解说的一句点评直接亮了:“下饺子”的水花都比这大。再一次说明了压水花对比赛结果的重要性。
4.1 水花产生大小的原因
一个完美的跳水动作包括起跳、连接、空中造型、空中看目标、打开、控制、入水压水花七个环节,每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均影响着动作的整体效果。跳水运动员在跳水过程中都会产生水花,这是由于物体冲撞导致的必然现象,由于水的流体特征,从力学原理的角度来讲,人体跳入水中的过程就是固体流体碰撞的过程,若是没有水花是不切实际的。但是如何让溅起的水花减少到最低限度其实涉及到流体力学方面的知识,水花的大小则是因人而异的,是由冲撞的大小和方式决定的。所以跳水运动中因为每个运动员的技能不同,产生的水花大小就不一样。水花大说明运动员的技能要领掌握的太差,需要分析原因,提高技能。也许很多人都会认为,跳水运动员应该像游泳运动员那样双手绷直以楔形姿势扎入水中,这样破水面更加锋利,身体阻力更小,真实情况完全不是这样的。产生大水花的原因一般由以下方面的原因:下落过程可能身体有弯曲,各部位的肌肉没绷紧,扩大了入水的面积然后水花就会冲天而出或者向水面四周扩散;身体倾斜出现了前摆或者后甩动作;手掌抓手姿势不正确;下落的速度低,入水速度低。不管是出现以上那个方面的问题,都会导致入水时,产生大水花,影响比赛结果。
4.2 “压水花”技术的改进变化
跳水这项体育运动被列入国际奥运项目比赛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但是我们压水花技术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随着对跳水研究的深处于20世纪70年代进入大众视野的。由于这项技术是由中国改进,因此,自从那个时候起一代代跳水运动员开始在国际舞台崭露头角。“压水花”入水是指运动员在完成空中动作后身体笔直插入水中时,只见入水点涌起一圈泡沫状的水珠层,溅起少许水花,甚至没有水花。这是70年代以来世界跳水运动开展比较先进的国家所广泛采用的一种技术,也叫“手翻掌”入水技术。早期我国运动员的入水动作多是采用使肢体成尖锐状的技术,如果手先入水,就要双手合拢,手臂伸直,成前面尖、后面大的楔形体形状;如果是脚先入水,就要脚面绷直,脚尖首先插入水中,但“压水花”的效果却不明显。任何一种理论的改进完善都是要付诸实际的,压水花技能同样如此,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运动员脚尖没绷好,呈勾脚的入水动作,反而水花小。于是变成今天的手先入水时也顶臂翻掌或两手重叠形成一个面撞入水中的“压水花”技术。当然,跳水是一个系统的复杂动作,不是仅仅把腿角做好就可以降低水花的,跳水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每一步动作都是紧紧相扣,一旦其中某一具体环节出现细微的失误,就可能会输掉本次表演。
4.3 “压水花”技术改进科学依据
为啥“手翻掌”入水技术就可以压住水花呢,是有科学依据的,也是可以进行科學解释的。当我们垂直翻掌入水时,水受力向两侧扩散,一部分被在挤压向上的水,被高速运动的人体带着向下,因此水花就被压住了。目前跳水普遍采用的双手翻掌成平面的撞水动作。从科学的角度解释可以将水简化成理想流体,把双手合并成尖锐状做入水动作的人体简化成楔形体,尖锐角度由楔形体斜升角确定(即楔形体斜边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斜升角越大,撞水固体就越尖锐;当斜升角减小为0°时,楔形体就成为方形体,然后从力学角度进行分析,这种压水花方式是科学有效的,只要做到位就能很好的降低水花。在运动员日常的跳水训练和练习过程中,入水时手掌要保持平掌,手臂需要夹紧头部并且靠近耳朵,手臂必须要在正中间,靠后和靠前入水,躯干的稳定性降低,在入水时水压会让身体变成拱形。在入水的过程中躯干要绷紧绷直,身上每一块肌肉都要发力,如果没有绷紧,入水时所受到的冲击会推动身体部位发生偏离,易产生较大的水花。
4.4 “零水花”实现的技能
那么按照上述练习入水时,“压水花”会出现“零水花”吗?不能,绝对零水花理论上也是不存在的。其实跳水“零水花”的标准并不是真正一点水花都没有,这样的情况不可能出现。一般都会在运动员落水的周围泛起一圈较小的水波,很快消散。根据力学原理,入水肯定有力的碰撞,有碰撞必然就有水花,我们讲得“零水花”,指的入水时会泛起一圈水珠,水花溅起得很少,并且很快消散。这样的入水看上去十分轻盈,在水面上来看就如同没有水花一般,这样溅起的水花也称为“零水花”。那如何才能实现“零水花”?要领在于下落过程必须使身体伸展笔直,垂直向下,身体不能弯曲而且要夹紧,入水时,两臂用力伸直,将要入水的一瞬间手掌上翻,掌心朝水,身体与水面成90°或接近90°的入水角度,入水要快,腿要伸直。可以看出关键在入水的瞬间手型和身型的姿势上。根据两臂在头上伸直互相靠近的姿势和手形的变化,世界跳水运动员手型一般分为4种:两手大拇指紧扣,手掌上翻,五指伸直张开,掌心朝水,我国实践经验得出,采用两手大拇指紧扣和掌心朝水两种,同时提高自己的入水速度。跳水运动员吴敏霞说过,“水花压的好,说明运动员入水的时候非常迅速,而且角度很垂直,以至于在身体和水面交界的地方没有水花飞溅出来。”充分说明“压水花”入水速度的重要性。
5 总结
跳水一直是我国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最多的项目,妥妥的奥运王牌项目。中国跳水队从1984年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首次参加,截至2020年东京奥运会已累计获得金牌47枚,实实在在的中国梦之队。压水花技术是我国的最大赢点,那我国跳水运动在国际比赛中经久不衰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勤加苦练,苦练什么?那就是基本技能。同样是跳水,为什么有的运动员入水水花那么大,有的那么小呢?关键在于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掌握,有的人动作标准,技能精湛,有的不专业,技能低,所以就会出现不一样的结果。跳水运动是一种多个动作的完美组合,压水花作为比赛中非常重要的评价点,要想做好最后的压水花动作,运动员的助跑要平稳、起跳要果断有力、起跳角度要恰当、并具有一定高度、空中姿势优美、翻腾及转体的速度恰当、入水时身体与水面要垂直,只有这一系列动作都配合完美了,水花才会压的很小。正确的理论技能每一个运动员都知道,但是真实操作可并非易事,“压水花”技术的发挥运用也需要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不断摸索创新。
(作者单位:烟台市游泳训练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