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刚,刘召阳,章莲,段震宇
(新疆农垦科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
加快农业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实现农业科技成果价值的关键环节[1]。十九大以来,新疆农垦科学院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兵团向南发展战略要求,围绕农业市场需求和农业工作重点,以乡村振兴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2],院党委高度重视科技成果推广与扶贫服务工作,动员全院力量,统筹多方资源,科学谋划,充分发挥科研人才和专业资源优势,服务向南,阵地在南,扎实开展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扶贫服务工作,助力南疆脱贫攻坚,科技服务结出累累硕果。2018—2021年期间,新疆农垦科学院138位科技服务专家组成30支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队”在兵团近53个团场和伊犁、塔城、昌吉、南疆三地州的地方部分县实施了科技服务和技术示范推广工作。协助服务团场和南疆地方县引进新成果和新技术206项,示范推广辐射面积120万hm2,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多亿元。提供专家建议和技术规程190项;举办培训班和现场会551场(次),培训人员50 436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1 889余份;培育科技示范户2 395户,培训技术骨干775名。但仍然存在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普遍偏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足等问题[3]。为了进一步推动新疆农垦科学院未来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稳步、有序与扎实开展,本文介绍了2018—2021年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与扶贫服务的工作情况,分析了科技成果推广与扶贫服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促进科技成果推广与扶贫服务工作在南疆健康发展,对推进科技支撑新疆农业高质量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4]。
2018—2021年新疆农垦科学院组织申报科技服务类项目105项,立项89项,4年各类项目立项率平均值为83.2%。从申报和立项情况看:2019—2021年申报数量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94.4%、55.5%和44.4%;2019—2021年申报类型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60%、20%和20%;2019—2021年立项数量较2018年分别增长了150%、91.6%和100%;其中2020—2021年科技服务类项目立项率分别为82.1%和92.3%,均高于2020—2021年兵团本级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率(47.4%和41.5%)。
从表1发现:兵团支持地方科技扶贫、“三区”人才专项、“三区”培训基地专项、支持兵团农业生产发展、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立项率都达到了100%。其中2019 年“三区”人才专项立项率为112.5%。原因剖析:一是“三区”培训基地专项、支持兵团农业生产发展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为兵团对新疆农垦科学院定向支持的项目;二是兵团支持地方科技扶贫和“三区”人才专项两类项目重心放在两校一院(石河子大学、塔里木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立项上有大幅度的倾斜,在两校一院中也有一定的倾斜和立项指标的权重,如优先考虑塔里木大学。通过近三年新疆农垦科学院申报这两个项目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如2018年申报“三区”项目的积极性不高,申报数量明显不足,2019年“三区”人才专项申报又出现空前高涨和缺乏对“三区”项目的理解,导致申报项目团队人数超标和服务方向不合理,在兵团支持地方科技扶贫项目过程中原本可以承担更多如肉鸽、食用菌、林果、设施大棚等方面的项目,但由于申报项目人主动性不强、担当意识不高,导致这几类项目被两校承担,让两校在南疆科技扶贫方面占得先机。
表1 2018—2021年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服务类项目申报与立项情况
从表1还可看出:新疆农垦科学院兵团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十件实事、惠民工程三类项目的立项率不高,只有50%左右,原因剖析:一是立项份额少,竞争比较激烈;二是2017—2018年对上述三类项目的申报关注度不够高,与南疆师团沟通协调少,单靠项目申报人自行申报导致立项率不高。例如2020年惠民工程项目的申报如果没有2019年组织专家与第三师、第十一师、第十四师进行前期布局和对接,很可能导致本院申报的项目立项为零。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兵团向南发展与推动乡村振兴工作,2018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对可推广转化的科技成果进行了征集汇总,院属相关研究所共上报可推广转化科技成果30项,其中机械装备研究所科技成果9项,占比最高;其次是农产品加工研究所(8项)、畜牧兽医研究所(6项)、林园研究所(4项)、棉花研究所(3项)。林园研究所(红枣、苹果、葡萄方面技术)、畜牧兽医研究所(肉羊品种改良、疫病防疫技术)、棉花研究所(高产栽培技术)、机械装备研究所(残膜回收机、大马力犁)在新疆农垦科学院近四年的科技成果推广和科技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例如与第四师创锦牧业、一师塔河种业、惠远种业等12家单位联合开展南北疆不同区域动植物新品种示范推广20个,选育出的特早熟抗病优质丰产新品种“金垦1775”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兵团棉花品种存在的“卡脖子”问题,三系杂交小麦“新冬43号”育种有望冲击国家科技进步奖,多胎萨福克专门化肉羊新品系实现了种质资源创新,研制出的与200~300马力拖拉机配套的液压翻转调幅犁系列产品实现了大马力犁结构、材料、工艺等方面创新性突破,自走式棉田秸秆粉碎与残膜回收联合作业机及回收后残膜二次加工,形成了地膜绿色应用产业链,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新疆农垦科学院组建了20支专家团队的初衷是为了优选团队,强化队伍建设和管理,打造出专业性强、实践经验丰富、影响力大的优秀专家核心服务团队。但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科技服务与成果转化工作的思想认识与重视程度不够,科研人员“重科研、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的思想观念仍未得到根本改变,主动服务产业与服务基层的内生动力不足,对市场和产业的认识存在局限性[5]。二是由各研究所推荐自主申报,团队中推荐的有些人员还达不到专业性强和实践经验丰富,甚至有些人近年来未在基层开展过科技服务工作,导致团队人员科技服务水平参差不齐。
2018年新疆农垦科学院制定《新疆农垦科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并持续推动落实,2018—2021年全院成果转化收入1 872.83万元。截止2021年12月31日,共开展九批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服务)收益分配,9个所20支服务团队成员(364人次)获得收益分配1 310.98万元,具体分配情况见表2。
表2 2018—2021年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成果收益分配汇总
2019年9月5日,新疆农垦科学院发布了关于印发《新疆农垦科学院技术合同专用章使用管理规定》的通知,开启了技术合同登记相关业务工作,各研究所具体登记情况见表3。
表3 2019—2021年新疆农垦科学院技术合同登记汇总
截止2021年12月31日,本院共进行了技术合同登记195项,其中技术开发合同42项,技术转让合同31项,技术咨询合同9项,技术服务合同113项;技术合同登记金额6 569.66万元。从表3可以看出,作物所登记合同数量最多,共计47项;水土所技术合同登记金额最高,共计2 212.5万元。
一是“三区”项目申报方面:申报内容上严格按照兵团科技局下发文件的申报要求撰写,以推广的成熟技术和成果、培训与技术指导的规模、结对帮扶的对象三个方向为重点;团队人员上选派能下基层、善于沟通、干实事的人员,3~6人为宜,不超过8人;服务单位/对象主要针对南疆;申报材料中还需提供双方签订的服务协议。二是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十件实事、惠民工程申报方面:项目申报负责人应主动与院项目管理部门交流想法,开展前期的调研和考察,摸清基层单位的需求度和受众率,确定项目示范点和具体实施单位/人员。同时由推广处与相关科技管理部门沟通协调,确定主体申报单位。申报材料撰写上以推广成熟技术、示范新成果、建立示范基地、科技培训、引领和辐射带动当地某一产业发展为重点。
通过基层科技服务与调研,搞清楚“能做什么”和“基层需要我们做什么”这两个问题,从而谋划新疆农垦科学院未来在南疆不同区域和领域主要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方向。例如近几年新疆农垦科学院通过开展向南发展科技服务和调研工作,大致摸清了南疆基层单位和老百姓急缺的成果和技术需求,主要包括核桃麦和枣麦的林粮套种,肉羊品种改良、牛羊营养配方养殖、南疆牧草引进与筛选、山羊与西门塔尔牛散养技术、肉鸽养殖技术、牛羊疫病防疫购买服务与培训,农田残膜回收机、棉花高密度株距穴播器配套三行等行距机采机械,抗旱、抗盐碱、抗虫、品质优(双32)、稳产的棉花品种,南疆棉花滴水出苗技术、化学打顶与化学脱叶技术,红枣、苹果高标准新建园,适合南疆鲜食与制干兼用的葡萄品种及其配套栽培技术,梨、杏、桃、技术服务,南疆水肥一体化技术维文版书籍、南疆边境和新建团场的防护林与经济林规划设计,南疆杏、桃的物流冷链保鲜技术服务。如果新疆农垦科学院能在上述几个方面开展项目申报和科学研究,加大研究试验示范力度,形成成果和技术,就有可能快速占领南疆科研与服务的制高点,从而实现大面积应用推广,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这对提升新疆农垦科学院科技服务水平和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科研人员从“重论文、重项目申报”中走出来,主动贴近产业发展需求,把实验室建在田野上,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是科技服务团队的人员要下的去、能干事;二是科技服务团队一定要根据基层需求和立足本职开展工作;三是科技服务团队成员要有奉献精神,主动担当,深入基层一线;四是应将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的负责人纳入到本院重大项目的科研团队中去,做为团队第二负责人,科研服务两项工作齐抓共管,并驾齐驱,实现成果技术与基层和市场需要并轨。在本院科技服务工作中逐步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科技服务机制,选对人、用好人,出成效,从而提高本院技术服务的科技精准度和效果显示度。
鼓励新疆农垦科学院科研人员大力开展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落实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收益分配办法,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研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获得奖励报酬的比例,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好技术合同登记与备案工作,充分保障科技服务团队的合法收益,促进科研创新和成果推广。
每年组织新疆农垦科学院各研究所负责人主动前往南疆师团和兵团机关“访惠聚”工作点调研2~3次,将服务的领域不断拓宽,实现由项目无偿服务向有偿服务转变,完善有偿服务的利益分配机制。加强“政产研”合作,主动整合各方面的科技资源,广泛收集和挖掘新疆农业产业中的技术需求,以“服务三农”考核为手段,提供科技支撑,促进科研工作面向生产、面向产业发展,使技术的形成与产业无缝对接,从而使成果转化利益最大化[5]。
新疆农垦科学院应以产业问题为导向,以市场机制为手段,以企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为创新主体,把科技示范基地建到生产一线。通过本院管理部门进行协调、整合、优化与集成,发挥各科技服务团队的综合配套集成优势,同时利用好当地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将南疆各个示范点连接起来,构建成本院在南疆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的服务体系。
一是顺应团场综合配套改革的新形势,需要新疆农垦科学院积极探索科技服务推广工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二是优化新疆农垦科学院积极开展科技服务的内部环境,要树立科技人员积极投身南疆的科技服务机制和氛围。三是向兵团有关部门反映科研人员在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协调解决兵团优秀科技特派员终止评选,科研人员主持的科技扶贫项目不算主持项目,个别项目如“三区”项目无任务书和验收证书等切实影响在基层开展科技服务的科技人员获得荣誉和晋升职称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