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巧”出发 坚韧抵达

2022-02-20 06:40朱泽洋中国农业大学
大学生 2022年12期
关键词:课程设计导师学术

文/朱泽洋(中国农业大学)

人机大战——“面对两幅不同的X光片,人工智能和医生对疾病的判断准确率如何?”在我们“中农智造”团队组织举办的一场关于“人工智能与大健康”的学术论坛上,专门设置了这样一个人机对决游戏环节,结果是:人工智能以96%的准确率战胜了医生41%的准确率,获得了本次大战的胜利。

这次论坛吸引了各大高校的教授和北京地坛医院的医生参与其中,他们为我们这个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专业培训和智力支持。这个“排面”是两年前我们初涉学术之路时不曾想到的。

成绩不好,但想保研

我们团队最初的两位成员是大二学年互相认识的,我俩发现彼此有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大一学年的成绩都不够理想,但我俩还都有着“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想法:“虽然到手的成绩不太好,但我还得深造,还想保研啊!”保研的话,绩点这条路我俩肯定走不通,那能够选择的似乎只有学术这条路了。

大二学年,我们想,如果真想学术保研,那现在起就不能再守株待兔,时不我待,必得马上行动起来了。与此同时,我俩所在的班级来了一位新班主任。班会上初次见面时,新班主任老师在讲台上显得干劲十足,介绍起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背景时眼神都带着光,在问到有没有同学愿意和他一起进行科学探究时,声音也不自觉地提高了八度。

我忽然意识到,一个人想要干出一番事业总是要有激情和热爱的,我们认为这位老师具备这些特质,并且能够很好地影响我们、引导我们、帮助我们。通过无声的眼神交流后,我俩默契地明白了对方的想法,打算一起找班主任老师谈一谈,或许能得到些启发呢。在和老师谈话的过程中,老师不厌其烦地询问了我们在科研方面的兴趣和特长,给我俩量身定制了不同的前进方向,安排了不同的任务,并让我们互相取对方之所长,补自己之所短。让人没想到的是,这次面谈改变了我们大学阶段乃至此后的人生轨迹。

热点?热心!

我们起心动念通过学术的方向争取保研后,就进行了一番研究。学术保研的要求有两个主要方面:一是要有出色的科研竞赛成绩,二是要有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发表。那么如何能够成功发表出一篇学术论文,并且高效率地做出一个项目呢?坐在图书馆制定“多步走”战略分解时,这个问题让我们陷入思考。

“人工智能(AI)大概率会成为改变未来科技产业结构的一个爆发点,你想想啊,让电脑为你打工,甚至可以全年无休,不吃不喝地上班,省心省力不花钱,更重要的是,它还不会像员工一样抱怨‘996’模式啊。”身旁走过夸夸其谈的两位同学,边笑边说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们相视一笑,不约而同地叫出了“人工智能”。然而,对于学食品专业的学生来说,跨学科从零开始打计算机的基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正所谓“以正合,以奇胜”。不走寻常路或许能采到不寻常的果。做食品相关项目我们是具备一定专业优势的,但是同行间竞争也很激烈。人工智能虽不是我们擅长的领域,但它前景广阔,如果能和我们的专业相结合,说不定可以另辟蹊径。这条赛道上行人较少,竞争压力较小,双管齐下,或许值得一试。

在明确了目标和自己当下该做的工作后,我们就经常去找计算机系的老师和同学请教大数据、编程等专业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找到了计算机专业的同学,向他们打听学院有哪些做人工智能方向的老师,我们把自己的想法向老师说了,并将一大段时间积累下来的问题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势头向老师请教。接下来,便是日复一日呕心沥血,除了课程学习之外,我们几乎就是寝室、实验室两点一线。在寝室编写程序、做数据挖掘,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我俩没日没夜地“泡”在一起,很多时候过于沉浸,以至于错过了饭点,只能是去食堂买来已经凉了的饭菜匆匆扒拉上两口,填饱肚子后重新进入工作状态。有一次,我们从实验室回到寝室,室友抱怨说:“你们晚上总是说梦话,把我们都吵醒了,说的还都是些专业名词和术语,一套一套的。”面对他们的埋怨,我们只能露出歉意的微笑,并答应以后经常负责帮他们打水以希望他们谅解。

有一天,我们又在饭点过后很久才去食堂用餐,一边走一边讨论着刚才还没结束的研讨主题,走到打饭窗口前,还没等张嘴,里面就递出来用铝箔包好的4个快餐盒。“两份饭两份菜,快趁热吃!”我们一脸茫然,里面的声音接着说:“知道你们每天都到这个点才会来吃饭,天天吃凉的对身体不好,我就用铝箔包上了,能保温。”那一瞬间,我的鼻子似乎有点酸,心不知道被什么击中了一般。

9次拒稿,11篇SCI

在大二的小学期,老师要求我们做一门课程设计,我们发现这门课程设计可以很好地契合我们一直在研究的方向。于是我们就将人工智能和这门课程的设计作业给结合起来,想着一定能成为全班的亮点,顺便也算是对这近一年的努力做一次检验。可不承想,当我们在讲台上把自己的课程设计想法向大家汇报完后,老师脸色大变,认为我们自己并没有在课程设计里做多少工作,甚至让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代劳,做的东西和食品关系不大……那堂课上,我们当着所有同学的面,得到了一个大大的否定。然而,这件事情并没有让我们觉得这一年的努力白费,反之,更让我们意识到交叉学科的前景和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一段时间后,我们有了初步的成果,在导师的指导下撰写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在食源性肽方向的应用”主题的论文进行投稿,文章落笔的那一刻,我们永远记得当时的心情,终觉功夫不负有心人。

没过几天,现实的冷水泼将下来:拒稿通知!没办法,失望之余,我们只能按照编辑的要求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同时,继续推进科研进度。修改完之后,我们心想这该没问题了吧!志得意满地复投了出去。几天后得到的结果仍旧和第一次一样,再次被拒!第二次知道自己被拒之后,心情瞬间跌落到了谷底。我们开始产生自我怀疑,我们做的东西真的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么?它真的一无是处吗?那一次被深深地打击了,相较于第一次,失望更深、更透彻。

我们找到导师,和导师谈自己想放弃走这条路的想法,因为我们日复一日付出,却看不到成功的彼岸在何方。导师看到我们意志消沉,语重心长地安慰我们道:“做科研就是这样,你做出来的东西落在纸上成为一篇文章,它能否成功发表和运气有关,但更重要的是自己文章的撰写逻辑和含金量是否达标?你们还是第一次撰写科技类文章,前期失意是好事,多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站起来继续再战!”

在导师的鼓励下,我们再写!再改!再投!就这样,经过了9次拒稿之后,我们已经遍体鳞伤,满腔的热情也所剩无几,当我们第十次完成了投稿并做好了第十次被拒稿的打算之后,某天我们接到了熟悉的那个期刊编辑部的通知,面无表情、内心平静地打开查阅,突然,眼前一亮!收到的信件不再是委婉拒绝,取而代之的是恭喜和录用通知!

万事开头难,有了第一篇文章的成功发表,我们做科研的动力和热情更加饱满,接下来便一发不可收拾,第二篇、第三篇、第四篇……第十一篇SCI论文。我们团队的一位成员甚至还受几家期刊出版社的邀请担任审稿人。从被拒到开始为别人审稿,我们感受到世间真奇妙,同时也真心感恩导师的指点以及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

“作坊”,团队

不久后,我们凭借团队的资质和已经取得的成果成功入驻了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入驻成功当晚,我在为团队准备的庆功宴上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团队应该拟定一个正式的名字并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对科研有兴趣的、志同道合的同学加入我们,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帮助到更多的同学,同时扩大团队自身的影响力。

那天晚上,我们把团队名称定为“中农智造”。简单举行仪式后,团队就算正式成立了。后面,我们借着学校对我们个人进行采访推送的机会,为团队做了一次宣传,发出了“招兵买马”的布告。后来,团队共招新40余人,再也不是起初两个人搭起来的“草台班子”和小“作坊”了。人多力量大,如今,团队的财务有专人负责能够更加规范地管理,宣传能够更加系统地运营,技术人员队伍也庞大起来。人员到位后的第二天开始,整个团队就有条不紊地运转起来。与此同时,团队内部负责宣传的同学也在酝酿举办一场大型的关于“人工智能与大健康”的学术论坛。我们团队派出调研小组,走访调研了北京市的各大医院,向多位资深医生咨询他们对现代人工智能疾病诊断的看法。

此后,我们团队还与知名期刊出版集团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邀请该集团的4名权威编辑参加团队内部的线下交流会,为团队内部搭建了一个直面SCI期刊主编的机会,同时,还请各位权威编辑详细介绍了论文撰写、投稿、审稿的流程。

奋力跋涉中,学术之路似越走越宽。

猜你喜欢
课程设计导师学术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V eraW an g
导师榜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
学术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