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聂畅来(北京大学)
在学习科研方面,我们这一代青年的一项重要使命,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从理论维度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进入北京大学以来,我入选了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学习哲学专业的同时,也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项目和社会科学学部“政治、法律与社会”联合培养项目奠定了跨学科交叉研究基础。“强基计划”启动后,学校还增设了“博雅讲堂”系列课程,以优质的通识教育帮助我们进一步拓宽视野。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社会的发展也为我们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就伦理学、政治学等传统学科而言,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奥古斯丁、霍布斯、卢梭和康德是世界范围内学术对话的常客,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和韩非子则尚未受到全球学者的普遍关注。在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我们仍然主要使用西方的理论资源和话语体系,中国古代的相关思想需进行重新整合与阐发,以争取学界普遍认可。至于科学哲学、逻辑学、心灵哲学和语言哲学等学术前沿阵地,我们同样面临着“卡脖子”问题,教学资源有待补充,师资队伍也亟需注入新鲜力量。
去年以来,我参加了“挑战杯”分配正义的专题研究。在文献综述环节,我注意到20世纪以来西方政治哲学家罗尔斯、诺齐克分别从平等与自由两大核心价值出发,建构形成了两套逻辑缜密、涵摄多元、同时又针锋相对的分配正义理论体系,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正义论》与《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的问世宣示了西方学界在分配正义议题上所拥有的强势话语权。我们如对这些西方的理论亦步亦趋,就不足以回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朝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勇前进的当代中国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关切: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统筹增长与分配、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把社会资源这块“蛋糕”既做大做好,又切好分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保障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功能发挥上相得益彰,避免两极分化、阶层固化?对于相对落后地区,如何更好地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变“输血”为“造血”、兼“扶志”与“扶智”,切实帮助困难群众既“富脑袋”又“富口袋”?分配的公平正义问题事关社会再生产和国家治理,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一环。
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和社会学系的老师指导下,我初步得出了当代中国分配正义的理论建构正朝向“三位一体的全流程链式机制”发展的基本结论。其中,作为链式结构开端的机会公平原则和作为中间环节的应得贡献原则的讨论,仍处在从西方政治哲学中汲取有益滋养的阶段。而作为链式结构终端的结果公平原则,则已萌生富有实践意涵的学理发轫——中国相较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更加重视在社会资源分配的过程中采取“差异补偿”。基于共同富裕的愿景,我国在宏观层面开展财政转移支付、加大税控调节力度,在微观层面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平衡居民收入,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再分配理论与实践新路。厉以宁教授在《股份制与市场经济》中首倡的“第三次分配”理论,也正在为当代中国的社会分配实践提供学理赋能。
此次学术训练虽如“涓流汇沧海”般微不足道,却提振了“初出茅庐”的我“一篑成山丘”的自信心与使命感,同时也让我意识到,自己在相关领域的知识储备还相当有限。本学期以来,我选修了学校的“《资本论》导读”和“政治经济学”课程,并将新一年的研究方向确定为数字经济,准备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视角出发,继续讨论数字劳动中的剥削与异化问题,为将来继续参与学术研究奠定更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