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是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由于学校类型、课程性质特点、教师学科背景与使命职责的不同,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具有区别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的显著特点,主要表现为教学发展内容以强化思想政治素质为先,教学发展需求差异性大、可持续性强,教学发展要求凸显国家意志,教学发展路径与行业精神相融合。在准确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开展教学发展实践是切实提高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教学
收稿日期:2020-06-19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提升研究”(19CSZJ49),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面上项目(2020MSA17)
作者简介:冯晓玲,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大学教师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E-mail: fengxl1981@163.com。
近年來,伴随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师群体中的特殊力量,既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也肩负着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行业精神的高素质专门人才重任。因而,促进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既是提高教师队伍建设水平、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应有之义,亦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而准确把握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自身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发展实践,是切实提升其教学发展水平的重要前提。
一、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使命决定了思想政治素质是教学发展的首要内容
教师教学发展是一个不断流变的动态性概念,其内涵伴随着时代与教育的变革不断丰富和拓展,复杂性程度日益增强。要科学理解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应将其置于具体的时代背景与对象语境中。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是一支承担特殊使命与任务的队伍,其教学发展是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提高自身教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提升教师职业专业发展水平,实现卓越教学的过程。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包括理想信念的强化、行业精神的秉承与发展、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与内化、对国内外政治政策的研判与解读等;教育学科知识发展,包括教育教学理念的掌握与革新、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等;教学实践能力发展,包括教学设计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的应用能力等;教学研究与改革能力发展,包括课程开发能力、教学学术能力、应用研究成果进行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能力等;信息化技能发展,包括信息化基本素养、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等。
其中,思想政治素质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首要内容。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思政课教师最为重要的任职标准,这是由思政课教师的任务使命所决定的。承担教学任务、讲好思政课是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职责,而思政课的性质与任务有其特殊性。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将思政课性质任务明确定位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落实立德育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课程。”这决定了思政课教师与其他学科专业教师的使命不同,除了承担一般的知识创造、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职能之外,他们还承担着宣传、维护党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传道”重任〔1〕,通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其培养成为能堪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这一使命与职责对思政课教师的内在素养提出了特殊发展要求,不仅要求其提高自身职业专业技能,还要首先具备并不断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方向、政治道路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传道者首先明道、信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进一步强调了思政课的深远意义以及思政课教师的职责重任,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责任重大”,并把“政治要强”作为思政课教师素质的第一要求〔2〕。这表明,在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思想政治素质发展作为首要内容,摆在首要位置,这是思政课教师的特殊使命与任务在教学发展上的反映。
针对这一特点要求,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中,要充分挖掘行业特色型大学办学过程中涌现出的榜样人物、相关行业中的模范人物等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教学资源,将其融入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中,并通过开展思政课教师各级培训、基层教学组织活动、学术交流等活动,持续动态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坚定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着力解决部分教师政治站位不高、政治素养不足、底线思维不强等问题。针对思想政治素质存在明显问题的教师,要建立教学退出机制,将教师教学发展与评价机制有机结合。
二、多学科背景使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需求差异显著
学科背景多元既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的突出特点,也是长期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相对于从事其他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思政课教师的学科背景差异巨大,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外,还广泛涉及哲学、法学、教育学、政治学、历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这种学科背景的多元化,主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历史、课程内容特点两种因素有关。
尽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研究领域早已存在,但在我国作为独立学科建设不过二三十年的时间,最初是伴随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设立而开展,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上相对有限。198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批准南开大学等12所院校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由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开启了规范化建设之路”〔3〕。此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归属与层级在发展过程中几经调整。1990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含: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与“思想政治教育”是隶属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两个独立二级学科。1997年,“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之下的一个二级学科。2005年,国务院学位办、教育部颁布《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归属法学学科门类之下,增设为一级学科,下设五个二级学科。其中,将原来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调整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拆分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思想政治教育”两个二级学科,同时增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三个二级学科。2008年,新增“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2017年,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在全国13家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增设“党的建设”二级学科〔4〕。经过多次调整,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七个所属二级学科的学科归属逐步明确,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学科地位显著提高,学科建设得到快速发展。尽管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专业化师资仍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这不仅在于师资培养具有长期性的特点,还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阶段性战略转变带来的深远影响。1998年,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战略以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持续提高,学生数量亦随之攀升,生师比扩大,面对急遽增加的思政课教师需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师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大量行业特色型大学不得不从政治学、历史学等其他相关学科中引进新教师。
当然,思政课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并非仅是应对学生数量激增所致,亦是思政课内容具有多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使然。以“基础”课为例,从课程内容看,融汇了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哲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内容广度极大超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该课程的支撑限度。思政课内容的多学科广博性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单学科专业性之间的矛盾,导致仅依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的专业化教师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基于思政课所独有的课程特点,行业特色型大学引进相关学科师资,若能通过制度设计,组建教学团队,形成教学共同体,实现优势互补,不失为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益之举。尤其在跨学科课程开发、跨学科教学团队组建成为课程与教学改革显著趋势的今天,思政课教师应顺势而为,协同创新,有效弥补自身“短板”,并将多学科背景的“劣势”转变为富有特色的优势。
思政课教师的多学科背景,决定了其教学发展的需求必然不同。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为教学发展内容各要素需求的非均衡性,而非教学发展形式与阶段上的区别。例如,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训练的初任青年教师,一般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但教育学科理论知识、教学实践能力等往往有所欠缺,而来自历史学专业的思政课教师,则对思想政治素质、信息化技能等方面的发展需求可能更为迫切。针对这种差异,行业特色型大学应予以充分的组织支持,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搭建线上教学发展资源共享平台,优化资源设计,建立模块化教学发展资源,强化个性化教学发展服务职能,促使信息技术与教学发展深度融合,满足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各类诉求。
三、教学内容常新使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强
教学内容是教师实施育人活动的重要载体。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为主要教学内容,而党的理论、政策、方针等常因时代、国情等变化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亦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因而思政课教學内容随之变动常新已然成为常态。
教材是课程教学的基本遵循与内容来源,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变动,突出表现为以反映和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基本宗旨的教材修订频繁。目前,在高校思政课本科教学中,除“形势与政策”课以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与“中国近代史纲要”课均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统编出版的教材,并根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发展不定期修订,教材版本更迭频繁。以“概论”课为例,该课程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结合最为紧密,因此课程内容的调整具有动态性、持续性、变化大等特点。自“05方案”以来,“概论课”教材已修订出版8次,修订周期长则3年、短则1年,均充分体现意识形态最新理论成果,如2018年新版教材的修订,即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十九大精神”为要义。思政课教材的更新,势必要求教师研读新文本话语,理解新内容体系,准确把握新教材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核心内容等,并以此为基础,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有效转化,以适切的教学手段与方法传道、授业、解惑,促进学生发展。但相对于党的最新政策、理论成果等发布的即时性,教材的出版修订仍具滞后性,不能同步反映。因此,思政课教师还要通过集中培训、自主学习等各种方式,吸纳新的教学素材与资源,及时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发展成就,使之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以保障思政课教学质量,确保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根据思政课教学内容变动常态化的特点,“坚持在改进中加强,不断提升质量”,是国家对思政课教学提出的核心任务。为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2015年以来,教育部、中宣部相继印发了《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文件,不断加强与完善顶层设计,持续强化思政课程建设,促进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强调实现教育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与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有机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为目的创新教学方法,突出学生中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教学活起来,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学质量的保障与提升已成为从国家到高校、院系自上而下实施的系统工程,持续改进不仅是高校内部的自我诉求,更是国家性要求。
因而,思政课教学内容特点对教师教学发展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既要积极关照国家要求,使思政课教师做到“六个要求”与“八个统一”,讲好思政课,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还要充分回应课程特点要求,实现教学发展的可持续化与终身化。基于此,近年来行业特色型大学不仅积极组织思政课教师参与教育部、各省区的教学发展培训,而且强化校本培训。推动校内教学发展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及各教研室开展线下与线上培训,深入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坚持教育专家“请进来”和思政课教师“走出去”双向并进,推进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常态化、制度化与规范化。经过持续努力,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成效已初步显现,教师教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不断加强。
四、教师教学发展所处阶段与课程性质特点的双重作用凸显了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刚性要求
就理念意义而言,教师教学发展与依照外部或组织要求、统一规定教师接受某种规训的外烁型发展模式不同,旨在强调教师发挥主体性,自我主动发展。相较于外部驱动,源自教师内部动力的教学发展更具持久性和生命力,也更易取得成效。但就形式而言,教师教学发展并不排斥具有刚性要求的发展方式,譬如教师培训等。我们不能过于强调教师的自主性,而忽视统一性要求的合理存在。在某种意义上,教师教学发展的自主性需要借助外部组织的刚性约束,使之形成惯习,两者并不相悖。
作为发轫于西方国家的理念,教师教学发展在当前中国所处的发展基础、外部条件与环境等与欧美发达国家不同,其整体成熟度存在差异。尽管诸多高校已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教师发展中心等组织机构,广泛开展教师发展活动,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仍处于模仿借鉴的初步探索阶段,不仅机制体制不完善,而且,囿于科研压力重、科研导向盛行等种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发展的自主性依然有限。思政课教师尤其如此,因为学科背景的差异,他们普遍对教学发展的概念、理念缺乏了解。因而,现阶段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推进,不能完全寄希望于教师主体的自觉,而是要扎根中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实际,不断健全组织保障制度,借助外部组织活动规训,加强理念宣教与实践指导,使教师教学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成为教师的自觉行为。
此外,基于使命、职责与教学任务的特殊性,除了明确要求思政课教师必须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外,国家以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程设置、师资培训等都有诸多刚性要求。具体表现为:其一,为保持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一致性,思政课课程的设置与教材编写由国家统一实施、管理。思政课是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其课程开发与设立充分体现了国家意志与标准要求。自“建国以来,我国高校任何一门思政课的设立,都是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甚至由党中央直接确定;思政课方案的任何一次变更,都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党中央直接决策”〔5〕;思政课教材是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话语载体,为确保文本话语的方向正确性、表述准确性和绝对权威性,教材均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修订、审核验收与出版发行,具有官方权威性。其二,为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教育部、各省区教育主管部门等定期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立体化的思政课教师研修与培训。如,为进一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教育部组织开展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专题研修,并以现场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面向全体思政课教师进行2021版新教材培训。因此,基于外部环境与内在因素的双重制约,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呈现刚性要求突出的鲜明特点。
五、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质决定了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应融合行业精神
行业特色型大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独特类型,是我国在特定历史时期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产物,与国家经济、行业发展联结紧密。伴随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绝大部分行业特色型大学的隶属关系早已从行业部委等有关组织中剥离出来,但其本质特征并未变化,行业属性依然是其核心特质,这种特质主要表现为行业文化底蘊深厚、主干学科特色鲜明、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对接行业、师资队伍具有行业背景,等等〔6〕。其中,行业精神作为行业文化中的核心要素,是联结院校与行业的纽带,是行业属性中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传承与创新行业精神是行业特色型大学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行业特色型大学在产生之初,即蕴含着兴业强国的核心价值追求,承担着培养能够适应和引领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专门人才的使命。新时代的新发展战略对行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行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核心素养不仅包括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等,而且强调富有行业精神与责任感、使命感,如石油行业中的“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精神,以及具备在工作实践中塑造行业精神的潜质。这就要求以思想育人、道德育人、政治育人为要务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植入行业精神教育,使学生成为行业精神的传续者、创新者与发展者。为达成此目标,思政课教师首先自身要了解行业文化、内化行业精神,做行业精神的先行保续者,而这恰恰是当前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的薄弱之处。因此,应将行业精神的学习与内化纳入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过程之中,提高育人水平。
传承与创新行业精神,不仅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内容,亦是学校建设特色教学文化的着力点。教学文化是教学主体通过交往互动而建构起来的教学生活方式,是包含持久的价值观念、思想信仰、行为方式和习俗制度在内的整体性有机系统〔7〕。教学文化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教师教学发展的根基〔8〕。“如果没有一个良性的教学文化作为基础,就难以激发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培养其教学机智,而这才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核心。”〔9〕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持续与深化,需要良好教学文化的熏陶与滋养。而行业特色型大学教学文化的形成,与学校的类型、特色、价值导向密切相连,其部分内容来自于行业精神与文化。在人才培养、教师教学发展等方面广泛渗透融合行业精神教育,有利于凝练与培育行业特色型大学特色教学文化,进而为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融合行业精神,应是从理念到实践全面推进的过程。其一,在行业特色型大学教学发展顶层设计中,将融合行业精神作为重要理念,塑造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特色文化,使教师普遍形成行业精神教育意识。其二,以行业精神传承与创新为主题,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发展活动。如,专题培训、示范课堂、思政课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与实践考察,等等。其三,建立行业特色型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联盟,建立和共享优质行业精神教育教学资源。
综合而言,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呈现的特点,是学校类型、课程性质特点、教师使命职责的特殊性在教师教学发展上的集中反映。尽管当前高校教师教学发展已成为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但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还是研究的贫瘠之地,结合上述特点开展教学发展实践的探索亦有待深化。新时代,国家对思政课教学质量之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处于良好的历史机遇期,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行业特色型大学思政课教师教学发展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陈晓云,朱新卓.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三种角色以及角色冲突〔J〕.高等教育研究,2017,(6):77-81.
〔2〕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报告2014/2015〔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8.
〔4〕佘双好,董梅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历程及趋势〔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1):154-164.
〔5〕佘双好.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师专业化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8,(12):8-16.
〔6〕张文晋,张彦通.行业特色型大学本质特征之刍议〔J〕.江苏高教,2011,(6):31-33.
〔7〕龚孟伟,南海.教学文化内涵新解及其结构辨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69-73.
〔8〕邬大光.教学文化:大学教师发展的根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3,(8):34-36.
〔9〕王洪才.论大学教学文化的缘起、难题与出路〔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73-80.
Research 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eaching Development About Industry-characterized Universities
FENG Xiaoling
Abstract: Promoting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ability and carry ou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Due to the differences of universit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urriculum, the disciplinary background and mission of teachers,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industry-characterized universities has its particularity which is obviously different from other professional teachers. It includes that the content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takes strengthe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as the priority, the demands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vary greatly and are sustainable, the demands of teaching development highlight the national will, and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path is integrated with the industry spirit. By grasping the characteristics to carry out teaching development practice, it,s an important condition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development leve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in industry-characterize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industry-characterized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ers; teaching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the course teaching
(責任编辑:闫月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