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学俦 陈志平
“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托,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软实力”。近年,学校走“研求灵变”科研之路,力求教育研究灵动多变,构建“六环一体”现代校本研修,实施“导师制”层级引领,以“问题反思”“名著研读”“课题带动”“课堂实证”“专题论坛”“微型讲座”为载体,搭建灵动科研平台,有效打开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密码。
一、课题规划,增强青年教师教育理念
成功规划一个新课题,需要具备宽阔的教育视野、前瞻的教育理念、系统的自我反思。引领青年教师规划新课题,等同带领教师迈上幸福快车道。“名著研读”“微型讲座”是更新青年教师教育观的有效途径。
(一)读书分享,激发内驱
带动教师参与教科研,制度引领,只让教师“必须做”,激发内驱,能让教师“乐意做”,深度唤醒教师遥望远方的心灵,成就自己,丰盈智慧。读书,是教师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今天鼓励教师读书是为了明天教师自己自觉读书。学校的“师藏灵慧教师读书俱乐部”是最有力的例证。读书俱乐部建立读书QQ群、微信群,凝聚人气,营造氛围,定期举办线上、线下读书报告会、读书心得分享会,从外部助推读书逐渐转化为教师的内在动力。在激励与互助的氛围中,教师形成核心人生价值观与教育事业观,实现“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转变。入职三年的秦静宜教师在分享会上谈到:“《当下的力量》让我明白,当人们活在当下,与内在的寂寞有所连接,便可超越复杂的心智与情绪,挖掘潜藏于内心深处恒在的平静,满足与力量。”她深信:坚持,比诗和远方更重要。骨干教師李碧娴说:“读书的方向是被核心动力吸引的从外到内,选读各领域的奠基之作,让读书发挥最大的作用!”
(二)导师帮带,细导方法
走进课题研究之门,需要勇气,毕竟在不少教师的心里,做研究是一件多么神秘与深奥的事情。为了破除青年教师的恐惧心理,学校实施由科研主任、科研骨干为主的“导师制”团队,进行有效帮带。导师必须主持过课题并且现在有课题,愿意跟自己的队员“并肩作战”,破解青年教师“不敢做”的疑虑。此外,青年教师在规划课题前,导师专为有意尝试规划课题的教师开设微型讲座,破除青年教师“不会做”的顾虑。近期,吴晓燕教师就为青年教师开讲“如何选择与规划课题”。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不但教会青年教师如何选择课题,还细致地讲解规划课题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与填写《评审表》的具体方法。通过导师帮带、微型讲座等方法,引领教师开心走进课题研究的幸福之门。
二、课题论证,提升青年教师研究能力
研究能力,是教师发现教育现象、分析教育现象、总结教育现象的滚动循环的思考过程。其包含教师的发现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反思问题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挑选课题,需要开展课题的假设与论证研究活动。教师会以研究的态度与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生活。面对教育问题,教师不再无视回避,不再怨声载道。恰恰相反,他们会将问题作为教育专业提升的桥梁,重新建构自己的教育思想,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更精彩。
(一)课堂实证,学会“开课”
一线教师做课题,大多基于学科,立足课堂。课题组需围绕课题设计课例,在课堂中开展论证课题假设活动。对于青年教师而言,上研讨课、公开课、交流课往往背负压力,无从下手。课题研究,恰好为青年教师搭建锻炼平台,加速专业发展。学校近年市级立项学科课题20余项,参与教师占总教师人数70%,先后开展实证课例近50节,受益青年教师至少50人。谭海媚教师,是市级立项课题“小学数学低年级‘单元数学游戏’的实践研究”成员之一。她坦言,课题研究锻炼了自己,以前不会“开课”,现在盼望“开课”。公开课,是青年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这种能力,才会有教师职业幸福感。近年,我校青年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堂教学竞赛获奖50多项。其中,方帮靖教师荣获全市数学教学竞赛一等奖,成绩斐然。
(二)专题论坛,学会“发言”
有人说,教师是靠“一张嘴”吃饭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教师的沟通能力、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尤其重要。专题研讨、专题论坛是教育科研课题研究不可或缺的一种活动形式。思维活化,教育金点子,往往都在集体研讨中,在思维碰撞中,擦出火花。然而,青年教师由于教龄短,经验缺,一般不敢班门弄斧,于是选择沉默,处于被动状态。倘若有课题平台,就会成为课题组成员,见多识广,经常会有发表个人教育心得的需要,有发表个人教育思想的必要。那么,课题研讨将会实现青年教师发表教育言论能力的提升。作为“创新型图书漂流”市级立项课题主持人的蔡教师感叹:“以前在学生面前可以滔滔不绝,在老师面前不敢言语。现在因为课题,让我不管面对谁,只要是谈教育,我就可以那么自信!”
(三)问题反思,学会“诊断”
教育,如果加入反思,则会变得更具挑战性、富有新鲜感与创造性。如果围绕自己的专题(即研究课题)进行深度反思,教师的工作将会从“盲目”走向“清醒”,对自己教学行为有针对性、有意识地问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成为教育的“诊断者”,推动教师向着自己的高位发展。如,课题“单元数学游戏”,研究者想必会围绕“游戏”这个专题进行长期实践与深度思考。“单元数学游戏”实证课备课阶段会研讨:设计什么游戏?怎样开展游戏?课后,游戏设计合适吗?成功在哪里?不足在哪里?这样反复滚动的实践与反思,务必会让研究者找寻出“小学低年级单元数学游戏”专题的真谛。久而久之,研究者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必定会大幅提升。
(下转第35版)
(上接第34版)
(四)微型讲座,学会“开讲”
这里的“开讲”是指教师围绕一个教育专题与另外多位教师展开详细经验交流的一种教研形式。普通教师与名教师、特级教师的最大区别之一,是他们能“开讲”,我们不能。以前做讲座,对于普通教师而言,是一种非常神秘、高不可攀的事情。为什么呢?缘于特级教师围绕某一领域所进行的专题研究多、研究宽、研究深、研究系统,最终形成一套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知识体系。为此,我们认为坚持做课题,有助于培养学者型、专家型人才。就拿我校吴晓燕教师来说,2007年始,一直研究“班级音乐会”课题,十年如一日,不断总结成果,先后获得近十项科研成果,并荣获省市级奖励,被推荐参加教育部科研成果评奖。其后,她继续在原来课题的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先后规划“快乐识谱”“趣味图谱”两个市级课题研究,硕果累累。如今,她常应邀到市内外“开讲”,是名副其实的科研型名师。由于课题带动,我校蔡宝霞、梁志玲等十多位青年教师都是“开讲”的好手。
三、课题深化,提高青年教师提炼能力
教师的提炼能力是教师通过感知日常教育教学信息,通过分析、综合将其内部性质与本质规律用精炼的语言文字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的思维能力。有人说,课题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笔者认为,课题是“边做边写”而来的,课题实证阶段是“做”的阶段,课题深化阶段是将课题实证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的阶段,是以“写”为主的阶段。课题深化阶段,一般形式有撰写论文、案例、研究报告,出版成果集、研究专著等。在撰写、整理、出版的过程中,课题组成员明确分工、组织协调,助力青年教师文字表达、文本规范等提炼能力的提升。
(一)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即文字水平能力,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逐渐增强。课题研究成果的提炼,需要有较强的文字能力,才能将教育实践中感悟到的发明、发现或规律表达出来,成为理论,借鉴于人。为此,主持或者参与课题研究的青年教师,文字表达能力提升迅速。“绘本作业”课题组成员李教师,参加工作仅3年多,负责课题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及通讯报道撰写,由“无从下手”到“一把好手”。由于课题带动,学校郭秋红、陈燕琼等近30名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增强文本规范意识
文本规范包括文本结构规范与文本排版规范。文本结构规范,即是一种文体的基本格局。譬如,做课题研究一般需要撰写研究报告。报告,听起来神秘,让普通教师“不寒而栗”,为什么会如此害怕呢?原因之一是没有掌握研究报告的写法。研究报告,也称结题报告,是一项课题研究的結束,研究者客观地、概括地介绍研究过程,总结、解释研究成果,向科研部门(机构)申请结题验收的文章。一般研究报告主要包括课题研究背景、课题研究意义、课题研究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方法、课题研究步骤、课题研究过程、课题研究成果及课题研究反思与展望等部分。撰写者如果知道研究报告的文本规范,写起来就顺手多了。近年,学校组织研究课题超过30项,不少教师都经历过报告撰写,在导师的修改与指导下,提高报告撰写能力。
此外,更值得欣喜的是,不少教师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文本排版意识增强,不但明白“字如其人”,也清楚“排版如其人”的道理,
四、课题推广,培养青年教师创新能力
课题研究的过程就是知识加工与创新的过程,具有探索性、创造性与科学性。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参与课题研究就是鼓励青年教师求变、求新,不墨守成规,不当教书匠,具有学校提倡的科研精神:研求灵变。学校非常重视课题成果推广,除了鼓励教师论文发表、论文评奖,开通个人微博、公众号之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校本研修“线上+线下”的辐射功能,如,召开网络论文笔会、课题中期研究成果现场发布会等,推广科研成果,让课题成果广而告之,人人借鉴,做到“教科研一体化”,老老实实地将科研金点子用在常态教学上,变革方法,提高质量。目前,学校已成功形成校级总课题、科组课题、教师课题三级科研网络,有效实施科研驱动,教研成果层出不穷,遍地开花。学校在“灵动教育”特色课题的带动下,在科研处“课题平台促教师成长”的课题引领下,把教师在研课题近20项,各学科、领域的成果时时发布。例如,梁志玲教师主持课题“小学低年级‘读写绘演’阅读教学策略研究”正在发布“课本剧”汇演成果,全校10多个班级,教师、学生、家长积极参与,一学期一大演,逐步形成金沙特色语文“魅力课程”。又如,訾羽佳课题组主持的课题“小学数学低年级‘单元数学游戏’的实践研究”,重点探索低年级数学科如何开展游戏教学,不但在课堂上玩,还不定期组织全校性的“游戏集市”,场面之热闹,热情之高涨,让人不禁笑话地说:“真的,玩大了!”此外,还有“图书漂流”“班级文化”“先学后教”等研究成果陆陆续续地为学校办学提供“变”的可能,“新”的创造,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灵性与活力”的办学愿景。
责任编辑 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