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维媛
【摘 要】本文立足小学数学,分析“数据分析素养”概念的内涵,以此构建发展小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教学体系模型,并提出可行性的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小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发展及数学综合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数据分析;教学模型;教学建议;小学数学
当前,人们每时每刻都在接触“数据”,小到买菜,大到投资,都要面对各式各样、杂乱无章的数据,我们怎样才能快速整理、分析数据,并提取、应用信息作出科学、正确的决定呢?这就需要我们具备良好的数据分析素养。然而,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数的计算”与“图的分析”两大类,教师对“数据”方面的教学,往往是浅尝辄止,到了中学才会逐渐重视起来。但时代正随着科技的发展在变化,“大数据”俨然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应该重视“数据”,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让当前教育具备时代属性,让当代小学生具备数据分析素养。
一、数据分析素养的概念界定
数据是人们通过观察、实验、计算等一系列方式得出的结果,它是信息的载体,更有着数字、文字、符号等多种表现形式。而“素养”不单是表现技能所达到的水能,更是人们未来是否能够适应社会并良性发展的标识之一,它表征了“技能”与“修养”两层内涵。由此,数据分析素养的概念就是透过“数据”的“相”而去发现数学“质”的能力,其表现就是数据获取、加工与解释,最终能够以数学的眼光及思维去概括,并形成知识的能力素养。
二、发展小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教学体系模型构建
参考数学数据分析素养的概念界定,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就是让学生形成数据获取的习惯、数据加工的方法及数据解释的能力,进而让自身的数据分析素养得以发展,具体教学体系模型构建如图1所示。
三、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教学建议
下文以苏教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一课为例,简述教学建议。
(一)激发兴趣,侧重数据分析意识与习惯的培养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心理上的特征与规律,激发兴趣,让他们在游戏、玩乐中初步形成数据分析的意识,进而随着时间的累加,形成数据分析的习惯。
而对学生数据分析意识与习惯的培养,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能够从自身的角度出发,感觉数据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有用的,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能够运用数学的思维与眼光去关注“数据”,并分析“数据”,并通过这些“数据”得到自己想要的结论,解决自己想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教师开展适当的课外实践活动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将书本与生活相连接,再从学生所感興趣的事物出发,才能够让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与习惯逐渐得到形成与发展。
如笔者在课前、课中、课后为学生设置了三个“兴趣点”,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及课后巩固复习中,始终都能保值浓郁的探索“数据”的兴趣。其一,在课前导入环节,为学生创设生活化的兴趣情境:“你们在公园游玩时,有没有注意到周围的人,他们都在干些什么呢?”学生稍作思考后,开始自由论述“有些老爷爷在公园下棋”“有些小朋友在公园做游戏”等。其二,在课中教学环节,笔者结合学生好胜心强的心理,为学生创设了畅所欲言的兴趣情境:“课本中的主题图(图2)所展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公园所发生的情景,你们仔细观察,他们都在做些什么呢?看谁说得又多又准确。”其三,在课后作业环节,笔者结合学生爱玩的年龄特征,为学生布置了“实践调查”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父母的陪同下,到离家最近的公园中去玩耍,仔细观察公园中的人都在做什么,并统计人数。
(二)关注过程,侧重数据分析技能与方法的掌握
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树立良好的数据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利用创设情境的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发现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的教学活动中,利用获取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决策。另一方面,开展小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探讨中共同进步,体验“数据”的探索,感受“数据”的内涵,以此掌握数据分析的必要技能与发展,让自身的数据分析素养得以发展。
如笔者出示图2,让学生自由论述图中人在做什么后,引导学生找出一些简易的方法,说出自己是如何发现,如何总结的,即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统计过程。当然,当前学生并不具备数据分析的能力,他们大多是看到哪,说道哪,可以说是没有具体的方法,较为无序地论述。这时,笔者结合表格(表1),再按照“填表格收集数据”“看表格分析数据”的方式,一步步引导,让学生初步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形成数据分析的能力。
在学生准确填写表格后,教师再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孩比大人多多少人?参与哪种活动的人数最多?……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结合表格的数据分析就能够马上给出答案,在学生表格填写之中,在一问一答之中,学生也就初步掌握了数据分析的技能与方法,其自身的数据分析素养也逐渐得到了发展。
(三)整合教学资源,为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学习素材
教师需要对教学资源进行精心的整合与加工,更好地保证学习资源的实用性,为学生数据分析思维等方面能力素质的训练提供正确、高效的指导。一般而言,教学资源的整合主要包括两种渠道,即课内课外内容资源,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其中,前者的整合应当重点把握以下问题:第一,时间的局限性。如在苏教版小学低学段数学教材中所选定的“抛硬币”内容,通过该游戏活动的操作,能让学生了解到,抛的次数越多,数据就容易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但由于课堂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如果充分完成此项游戏教学活动,则会挤占大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时教师就需要利用课余时间完成此项游戏教学活动。具体的办法:分为前置和后置。前置指的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行完成该游戏,并对每次的数据进行记录和分析,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心得体会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分享;后置则是在课堂教学结束后,让学生带着结论完成游戏,对所学知识进行印证。第二,空间的局限性。例如,让每一名学生记录每分钟完成的动作次数,但是这种教学活动如果在教室内开展,则没有足够的空间。第三,素材的局限。例如,让学生统计自己家中的藏书情况,但是学生不可能将家中的所有藏书带到学校来统计,但是这些动手操作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数据的认知能力,这是单纯的课堂知识讲解所无法比拟的。因此,此类教学活动的只能在课下开展。
而关于学科内部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整合,教师应当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统计学的知识与数学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在其他学科中很多知识和问题也会涉及数据分析知识的运用。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方法,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数据分析给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的巨大帮助,从而有效促进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注重锻炼自己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为其数学综合能力的稳步发展和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考核,侧重数据分析能力与素养的考查
教学考核既是对教学过程的引导,也是对教学结果的总结。若想提高“发展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教学质量,除了必要的兴趣引导与过程引导,针对性、时效性的考核引导,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前,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与素养的考查方式,多是注重学生对数据的计算与分析的结果,这样很容易造成对学生数据分析能力与素养考核不全面、单一片面的情况,既不利于真实反映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的水平,也不利于教师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在“不利于”“不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就难以制定针对性、实效性、趣味性的教学计划。
由此可见,教师要在考查的试题中设置真实的数据,让学生在做题、解题的过程中真实感受数据来源于生活,进而深刻体会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学习价值,促进学生数据意识的生成。当然,教师在考查的试题设置中,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数据”认知,对此进行作出评价,而不是只简单地进行“对错”的判断,这样的考核方式,既有计算的内容,又能让学生进行思考,从多角度、多层面看待试题问题,学生回答问题也不再是主观上的判断,而是结合数据,用充足的理由来说明自身的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增设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基于生活中的某一事情进行实践调查,这样学生就能在实践中体验对数据获取、加工、解释的全过程,在实践生活中直接与“数据”进行交流,以此促进自身的数据分析素养提升。
如笔者在课中阶段,为学生播放了某菜市场的细节片段,并让学生回答“买西红柿的有多少人?”“买白菜的有多少人?”“多少人选择现金付款?”……把真实的案例作为考核题目的背景,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据就来源于自身的生活。开放性的问题设置,也能让低年级的小学生进入深层的思考。将考核内容置身于学生的生活之中,能让学生明确学习“数据”的目的就是在生活中更好地应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培养,应该从兴趣出发、关注过程、优化考核,让学生在生活中去体验、在收集与整理的过程中去感悟,以此促进自身能力、发展自身素养。本文笔者结合自身的认识和教学经验,就新时期如何提升小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有效助力数学综合学习能力的快速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教学建议和对策,希望能为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与帮助。总之,数据分析素养已经成为新时期数学教學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的重要考察方面。因此,教师要高度重视数据分析的功能和内容来开展教学,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据分析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杨瑞松.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展开教学——学科整合,彰显“数据分析观念”核心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小学版,2016(04):16-17.
[2]王娟.浅析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数据分析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8(05):207.
[3]许建武.以数据分析观念促进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发展[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