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辉, 陈永志
(1.内蒙古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2.内蒙古博物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1517)
刘如元墓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希望小学,距唐代单于都护府故城东南约四里,2002年希望小学师生在挖自来水管时发现该墓,随后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尔文管所联合对该墓进行了清理。此墓为双人合葬砖室墓,有斜坡式墓道,清理时墓葬保存完整,在正对墓门处发现一合墓志[1],墓志现保存于盛乐博物馆。墓志为石制正方形,长55.5厘米、宽55.5厘米、厚20厘米。上有覆斗状墓志盖,字体是篆体,刻有“刘君墓志”四个字,墓志边缘斜面阴刻牡丹纹,铭文如下:
唐故守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刘公墓志铭并序
夫以松生岱岳,翠影干云;水自昆墟,洪波沃日。灵长者,其流不竭;德厚者,其胤必昌。谁其兴焉?公得之矣。公讳如元,其先彭城人也。源发陶唐,沠分炎汉,金柯玉叶,继位承家,建帝称王四百年,拜相封侯一千祀,海内著姓,其何尚之?代载简书,得而详志。周隋之际,从豪杰于山东,遂为邢州平乡人也。五代祖曾任边将,因家朔陲,今为振武人也。父曰仁易,有唐高士。闲閞育德,在陆而沉。束帛蒲车,累征不起。公则徵君之子也,幼好文华,长闲剑术。感激投笔,从事嫖姚。守必全城,战无强敌。表章擢荐,礼命优崇。授游击将军,旋守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公苦时俗之浇讹,忿笙簧之緀斐,行高名屈,称疾退归。呜呼宣尼,可以言命,川流莫制,风树难停。贞元十四年闰五月六日,卒于单于六奇坊私第,春秋七十五。识与不识,闻之泫然。
夫人清河张氏,礼乐之门,公侯之族。竹栢侔贞,贯秋霜而不改。珪璋是德,睦内外而逾显。抚孤幼以仁息,示夜间之范。兰藂宝箨,桂实销芳。元和九年十一月十二日终于私第,享龄七十九。福善之理,何其昧欤!
嗣子岸,前十将、太中大夫、试太仆少卿,雅有父风。早膺时誉,辝职就养,辕门嘉之。孙曰兾,积庆之后,生于名家,自叶流根,必复其始。以逾月庚申,葬于军东南四里之平原,夫人袝焉。称家有无,志存乎礼,即先人茔寝,不忘乎孝。公器宇沉和,风仪爽峻,言非道而不出,事非义而不行,照乘连城,邃归寞。今子岸以为至贞者石,不朽者之纪德,幽泉以示终。古词曰:滔滔大河,日夜东注。水开成川,人嗟代故。松悲夕烟,草泣朝露。千秋万古。
墓主刘如元,为彭城人,《旧唐书·徐州上》“彭城,汉彭城郡治也”[2]1448,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其祖先于周隋之际“从豪杰于山东,遂为邢州平乡人也”。《旧唐书·邢州》武德四年(621年),“平窦建德,罢总管府。割内丘属赵州,仍省和、温、封三州,以其所领南和、沙河、平乡三县来属”[3]1499。平乡为今河北邢台市平乡县。
刘如元五代祖曾任边将,后代遂定居振武,振武即振武军。《通典·州郡二》:“振武军。单于都护府城内,天宝中,王忠嗣置”[4]4480,治所在今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刘如元的父亲是刘仁易,墓志中说他“束帛蒲车,累征不起”,“束帛蒲车”古代用于征召贤士之礼,刘仁易“累征不起”,说明他为布衣,没有担任官职。
墓主刘如元“幼好文华,长闲剑术”,开元九年(721年),唐代胜州(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白休徵墓志载“曾祖皎、祖范、父成,并文武冠代,英声旷古,经史兼美,著述为业”[5]513。白休徵职官是银州龙川府长史,属文官系统,在论及他的曾祖、祖、父时,首先强调“文武冠带”,其实从后面的介绍看,他们家族主要是“经史兼美,著述为业”,从刘如元和白休徵家族的墓志可以看出,在唐代中期北疆地区的贵族子弟都是文武兼修,因为地处边疆,对武功的看重甚至可能重于文教。
刘如元“感激投笔,从事嫖姚。守必全城,战无强敌。表章擢荐,礼命优崇”,他应该是行伍出身,因军功授予游击将军,后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游击将军为武散官,从五品[6]1096,左金吾卫大将军、太常卿为正三品[6]1094,太常卿前有试字,《通典·职官一》“试者,未为正命。凡正官,皆称行、守,其阶高而官卑者称行,阶卑而官高者称守,阶官同者,并无行、守字”[7]471。太常卿本为职事官,刘如元为试太常卿,乃职事官阶官化。按照唐代墓志书写的义例,墓志中所题官职为终官[8]4,刘如元墓志中有“守左金吾卫大将军”,那么他的最终官职应为左金吾卫大将军。《通典》中说“阶官同者,并无行、守字”,那么他正式任命为左金吾卫大将军时,阶官应低于三品。
《唐六典·诸卫府》“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各一人,正三品……掌宫中及京城昼夜巡警之法,以执御非违,凡翊府及同轨等五十府皆属焉。凡车驾出入,则率其属以清游队建白泽旗、朱雀旗以先驱,又以玄武队建玄武旗以后殿,余依卤簿之法以从。若巡狩师田,则执其左、右营卫之禁”[9]638。唐初左、右金吾卫大将军位高权重,定员两人,为京官,执掌宫中及京城警卫,皇帝出行时为护卫。睿宗李旦出生于龙朔二年(662年),“其年封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10]151。以单于都护府都护兼右金吾卫大将军,可见此职位的重要性。中唐以后,地方节度使属官常被授予左、右金吾卫大将军,如贞元十二年(796年)去世的河阳节度使属官刘希阳结衔是“守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11]228,守左金吾卫大将军是职官,试太常卿是阶官,上柱国是勋官。从墓志看,他并没有京官的经历,其履历也很平常,刘如元情况应与刘希阳相似,应该在振武军节度使麾下为官,也并没有京官的经历。这说明中唐以后,金吾卫大将军由唐初职事官到中唐的散官化。
《通典·致仕官》“大唐令,诸职事官,七十听致仕。籍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12]925。墓志中说“公苦时俗之浇讹,忿笙簧之緀斐,行高名屈,称疾退归”。刘如元“称疾退归”,退休之时应不到七十岁,他于贞元十四年(798年)死于单于六奇坊私第,时年七十五岁。单于六奇坊中的单于即单于都护府,此时为振武军节度使治所。
刘如元夫人为清河张氏,清河张氏在唐代为望族,墓志中说“礼乐之门,公侯之族”,据杜文玉先生研究,唐代与清河张氏联姻的三品以上高级官员中武职官的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在唐代清河张氏男性充任武职官的人数较多[13],墓志中刘如元夫人家族虽然没有详细说明,但她出身于武将家庭的可能性较大。刘如元夫人死于元和九年(814年),刘如元墓是双人合葬墓,墓志中说刘如元“葬于军东南四里之平原,夫人袝焉”。这个墓葬应该是二次葬,墓志应在张氏死后制成。“军东南四里之平原”,军指的是振武军,军东南四里,在今土城子村希望小学。希望小学及其以北的翔宇小区是唐代单于都护府一个重要的墓葬区,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曾在此发掘了大量的唐代墓葬[14]。
刘如元长子刘岸,“前十将、太中大夫、试太仆少卿”,十将为藩镇军将,位于都虞侯之下,这是他的职官,阶官为太中大夫、试太仆少卿,为从四品[6]1095。据张国刚先生研究,唐代藩镇军将有都知兵马使、兵马使、副兵马使、都虞候、十将、副将等,这些职官原属于战时的统兵体制,节度使制实行后,成了常设的正式官职,由于都知兵马使以下的军将保留使职形式,这些节度使属官就带有中央官制中的将军称号,以表示地位的升迁[15]。《旧唐书·德宗上》载:“自兵兴已来,方镇重任必兼台省长官,以至外府僚佐,亦带台省衔。”[16]324方镇属官带台省衔并非实授,而是阶官的一种表现,从中唐以后,藩镇武将大多带文官系统的台省衔,刘如元为左金吾卫大将军、试太常卿,其长子刘岸为太中大夫、试太仆少卿都属于这一种。
刘如元祖先周隋之际为邢州平乡(今邢台平乡县)人,五代祖为边将,后其家族定居于唐代单于都护府一带。从刘如元的五代祖曾任边将可知,他们家是以武功起家。刘如元的父亲刘仁易并未出仕,但从墓志中所说“有唐高士。闲閞育德,在陆而沉。束帛蒲车,累征不起,公则徵君之子也”可知,刘仁易应是有一定才华的徵士。正因为有这样一位父亲,他“幼好文华,长闲剑术”,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刘如元在振武军为官,因军功至左金吾卫大将军,从品级来说,在当地属于豪族。他的儿子为振武军十将,为中级将官。刘如元的孙子刘兾,墓志中没有记载他的官职,应该还未出仕。刘如元为正三品,其子刘岸为从四品,按照唐朝门荫制度,刘兾可以获得荫补为官的资格[17]1499。《唐会要》载:“敕散位一切以门荫结阶品。然后依劳进叙。”[18]1501宁欣先生认为,唐代因荫官得到散品需要吏部铨试,然后按规定授予相应官职[19]131,刘兾可能尚未通过吏部铨试,墓志中说“积庆之后,生于名家,自叶流根,必复其始”,家人对其寄予厚望。从刘如元墓志记载的他们祖孙两代相继为振武军武官看,唐代中期以后,在振武军内出现了父子相继的情况,远在北疆的振武军军队组成与其他藩镇并无区别。
陈寅恪先生以李益和董召南北游河朔等例论证唐代安史之乱后,河朔之地逐渐胡化,河北之汉族虽久居河朔,也“渐染胡化,与胡人不异”[20]212,他引证的另一则材料是杜牧《樊川集》中《故范阳卢秀才墓志》,其曰:“秀才卢生名霈,字子中。自天宝后,三代或仕燕,或仕赵,两地皆多良田畜马。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击球饮酒,马射走兔,语言习尚,无非攻守战斗之事。”[21]767自安史之乱后,河朔之地尚武之风渐盛,文教之风渐弱。而我们从唐代中期的振武军节度使治所附近出土的刘如元墓志(814年)看,振武军节度使虽然地处边疆,并不像河朔地区那样胡化。墓志中赞美夫人张氏:“竹栢侔贞,贯秋霜而不改。珪璋是德,睦内外而逾显。抚孤幼以仁息,示夜间之范。兰藂宝箨,桂实销芳。”称赞刘如元“公器宇沉和,风仪爽峻,言非道而不出,事非义而不行”。刘如元和张氏的葬礼“称家有无,志存乎礼,即先人茔寝,不忘乎孝”。墓志中体现出来的儒家伦理与范阳卢霈“生年二十,未知古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完全不同。
范阳卢氏自东汉卢植以来为衣冠世家,唐初范阳卢氏为当世高门,“贞观六年,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22]226卢霈自天宝后,祖上三代为官,或仕燕,或仕赵,其籍贯范阳,为范阳卢氏后裔的可能性极大,作为儒学世家的高门之后、官宦之家的卢霈在二十岁时不曾读儒家经典,可见河朔地区胡化之严重。
振武节度使虽然位于边陲,但在藩镇割据的唐代中后期,振武节度使一直听命于朝廷,历代节度使都为中央任命,因此振武节度使之地在文化上与长安保持着一种向心力,完全不同于拥兵自重的河朔地区。这就是刘如元墓志中显示出浓厚的儒家伦理的原因。
唐代城市布局遵循里坊制度,单于都护府也不例外,墓志记载刘如元“卒于单于六奇坊私第”。据宿白先生研究,唐代大型州府城有十六个坊,单于都护府从面积上来说,属于大型州府城,城内应该也有十六个坊;唐代州府一级的地方城市的布局是内设十字街,把城内分为四大区,每区设小十字街,被小十字街分割的四个小区内,又设小十字街[23]85—86。刘如元所在的六奇坊在今土城子古城哪个区已不可考。除六奇坊外,从出土墓志可知还有六奇里[24]、弘政里[25]、德义坊[26]697等,由于单于都护府故城发掘范围较小,而记载里坊的墓志都出于城外,这对研究单于都护府的里坊设置存在较大的困难,要想进一步研究,需要做更多的考古工作。
余 论
从刘如元墓志记载的内容看,他的生平较为简单,出生于单于都护府,以军功升任振武军军官,致仕后死于单于都护府六奇坊私第,其子在振武军为武将,刘如元夫人去世时,其孙还未出仕。
刘如元墓志为单于都护府本地官宦家族的一个缩影,其记载反映了唐代中期位于北疆的振武节度使属官中的部分职官制度,以及当时居住于单于都护府中官宦家庭的文化倾向。除此之外,唐代里坊制度也在其墓志中有所反映,刘如元墓志保存完好,对单于都护府的研究提供了传世文献之外的一些新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