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翠花(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第四中学 256300)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三力论”,其中生活力指适应现代社会生存、生活该有的能力,至少包括“生存力、适应力、学习力”。由此可见,学生提升适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进入初中后,学生的人际关系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同伴关系成为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对学生的适应力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初中生同伴关系发展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同伴交往过程中,自我封闭,缺乏与人交往的热情;容易产生摩擦,导致口角乃至肢体冲突的发生;存在欺凌现象,被欺凌者容易产生恐惧感、焦虑感、自我封闭等,长此以往,学生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帮助初中生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尤为重要。积极心理学基于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层面,通过发现人们的积极品质,培养其积极情绪,从而提升人们的主观幸福感。本文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学生有针对性的自我改善和教师对学生同伴关系问题的积极应对和辅导,找到培养初中生同伴关系的方法与策略,从而对初中生存在的同伴关系问题进行预防、疏导和干预,进一步实现学生同伴关系的健康与良好发展。
笔者通过调查问卷及访谈形式对我校初中生同伴关系现状进行调查。在同伴接受和交往恐惧、自卑两维度中,同伴接受得分越高,表明同伴关系越好,在与同学或朋友相处过程中感到被接受、受欢迎;同伴交往恐惧、自卑分数越高则表明同伴关系越不好,可能在与同学或朋友相处过程中感到不安、焦虑及自卑等情绪。
从调查结果来看,六年级与七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在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八年级与九年级学生同伴关系在性别方面具有显著差异;基础年级学生同伴关系优于高年级同伴关系。初中生同伴关系总体情况一般,同伴交往的内容以学习为主;同伴交往频率不高,持续时间短;缺乏积极主动的同伴交往意识;同伴交往过程中容易感受到的孤独、受欢迎感较差。因此,改善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对学生的成长是非常有必要的。
初中生在校时间长,教师对学生同伴关系缺乏正确引导。班主任对学生各方面的情况关注较多,而其他任课教师一般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少关注学生的相处情况。教师更关注学生的负面情绪,易忽略学生积极的情绪。学校管理者更重视学生的成绩,对学生的同伴关系发展较为轻视。当学生出现较严重行为问题,如骂人、打架等情况出现时,相关教师才会处理。
家长的教养方式影响学生同伴关系的发展。民主型的家长会为学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们通过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他人,更有自信,有利于学生同伴交往能力的提升。溺爱型的家长会影响学生的接纳程度,学生更容易形成专制、霸道的性格,在与同伴交往时更具攻击性。专制型家长在家庭中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在与同伴相处过程中更容易畏首畏尾,处于弱势。
家庭结构的不完整以及父母教育的缺失也会使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较低,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他们表现得更加的敏感与自卑,缺乏自信。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无法采取有效的解决方式,长此以往,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成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成人感,但因缺乏自制力,与同伴交往过程中,一言不合就出现语言暴力、肢体冲突等,有的学生容易受到同伴不良品行的影响,使个人出现品行的偏差。其次,许多学生缺乏对自身性格的准确评价,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开朗、活泼;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内向,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是不合群的等。再者,由于网络的发达,初中生之间的沟通方式趋向单一。他们的父母大多忙于工作,对孩子的监管不到位。在空闲时间,初中生大多沉迷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话题多围绕游戏及网上的短视频等。因此,缺少沟通也是制约初中生同伴关系良好发展的因素。学业压力也是影响同伴关系的重要因素。因此,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提升学生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与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密切相关。班主任要认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用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去接纳班级中的每位学生。班主任可以根据班级的情况,组织丰富的班级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让每个学生感受到积极有爱的班风。教师要多关注班级中被孤立或同伴关系不良的学生,深入了解其性格与生活经历,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被同学们接受与认可并慢慢融入班集体。
其次,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提升学生的积极意识。例如,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表达不同的想法时,教师要用具体的语言及时肯定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被认可,提升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同伴关系状况,设计不同的合作任务,促进学生互帮互助,取长补短,营造和谐、有爱的学习氛围。
学校可定期开设论坛及讲座向家长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向家长介绍亲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利用微信、QQ等形式与家长沟通,及时讨论并分享心得,帮助家长建立温情理解的积极教养方式,恰当处理家庭矛盾与冲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例如,我校教师不定期与家长进行线上交流,及时讨论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家长沟通商量对策,同时提醒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即以事为中心,而事是需要人去做的,只有做了之后,才能产生相关的经验。因此,初中生良好同伴关系培养过程中,要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让学生不断地实践,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1)渗透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促进学生对自我及同伴关系的积极认知
编制《积极同伴交往手册》,使学生可以了解自己的优势,形成积极的认识观。同时,充分认识人际关系建立的基础及方法,为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奠定基础。
开展与同伴交往相关的讲座,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知识的渗透,帮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意义及技巧,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掌握应对技巧。例如,我校在初一新生入学时开展的《初一年级心理健康讲座》,面向全体学生的《做一名阳光中学生》等讲座,这些讲座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帮助学生识别并转变不良的同伴交往行为,引导他们采取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例如,我校积极开展“拒绝校园欺凌”“友谊保鲜的秘诀”“做更好的自己”等主题的手抄报活动。
开发微课程资源。针对学生同伴中出现的问题,我校教师录制了一系列的微课程视频。一类是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观,如《微笑的力量》《积极自我 成就积极人生》《你若盛开 蝴蝶自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接受水平和完善自我认知。另一类是有关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的交往问题,主要包括宿舍、食堂、班级等场所中学生相处时,如何化解矛盾与冲突,帮助学生掌握同伴交往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开展多样的教育教学活动,加强学生同伴交往的积极心理体验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设计相关课程并实施。针对学生的人际适应问题,老师们设计了《破冰》《你好,同学!》等心理健康课,鼓励学生采取积极的态度,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掌握建立友谊的方法,学会呵护友谊,正确处理与朋友的冲突;学会正确对待交友中受到的伤害。针对学生间的异性交往问题,设计了《花语草的对话》《走过花季》等课程,帮助学生树立异性交往的正确态度,掌握合理的交往原则,使学生和异性保持正确、适度的交往关系。为了帮助学生掌握积极的同伴交往策略,设计了《让友谊保鲜》《友谊地久天长》等课程,让学生发现自己与同伴在交往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互相学习,使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为了预防校园暴力问题,课题组设计了有关课程,如《请控制愤怒》,帮助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学会控制愤怒的情绪,避免校园暴力的发生,从而改善同伴关系,提高自尊感,减少与预防校园欺凌。课题组还设计了《同舟共济》《竞争与合作》等课程,让学生懂得在集体生活中与人合作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训练合作技巧,学会取长补短、互为补充、相互启发等拓宽思路的方法,同时也能在合作竞争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开展团体辅导活动,发展积极的人格特质,帮助学生形成同伴交往的积极情感
根据学生同伴交往的现状,设计具有积极心理学特点的团体辅导活动方案并实施。可采用“角色扮演”“心理小剧场”等形式,设置不同的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团体协作,增强积极体验,提高内在动力。例如,我们开展的《沟通无限》等团体活动,教师设置多层次的任务,让学生认识到沟通的意义,了解沟通不畅带来的不便,体验积极沟通带来的愉悦,培养积极人格,运用自身能力合理应对同伴交往。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应多关注学生的积极心理状态,培养健康积极的心理反应,鼓励学生关注自身及他人的积极心理品质,从而建立和谐的同伴关系,让健康心理更具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