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多元渗透

2022-02-19 03:35王晓飞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266408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4期
关键词:道德观传统美德立德

王晓飞(山东省青岛西海岸新区琅琊小学 266408)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时,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显学生课堂主体位置,使学生的自律性、自觉性得到充分展现,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效。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应当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禁锢,依靠多样化的教学工具与资源,多角度、全方位地渗透立德树人理念,以此来转变学生错误的价值趋向,促进学生健康茁壮成长。

一、信息载体渗透,营造互动氛围

多媒体设备已经成为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种常用的教学工具,这种工具以丰富的图片、视频元素受到广大小学生普遍喜爱。为了体现多媒体设备的最大利用价值,教师应当秉持立德树人理念,利用多媒体设备将教材当中的道德与法治理论、实际应用场景及真实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中。在播放视频影像或者图片资料的同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设置一个互动话题。然后,学生通过深度思考与互动讨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这种借助于信息载体进行自主探究的方法,一方面,学生可以主动意识到正确的道德观与法治观对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生也能够快速查找出自身存在的缺点与问题,并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及时予以纠正,这对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陶行知先生曾利用鸡吃米的真实案例验证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促进学习成绩提升的理论:“在一次演讲中,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把米放在桌子上,然后用左手按住鸡的头,逼它吃米,鸡一直叫却不肯吃米。接下来,陶行知掰开鸡的嘴,将米硬塞进去,可是鸡挣扎着仍不肯吃。最后,陶行知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结果,这只鸡抖了抖翅膀,从容地吃起米来。”从这个真实的案例当中可以看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以《让生活多一些绿色》的单元知识点为例,在讲述本节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将事先收集整理的有关于环境污染的真实事件或者案例展现在学生面前,然后,让学生根据视频内容谈一谈对保护环境、爱护环境的看法。比如,“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逐年加快,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出的有毒有害气体和固体废弃物,直接排放到江河湖海或者土壤当中,这不仅破坏了臭氧层,引发了温室效应,同时,也加快了一些珍稀动植物的灭绝速度。尤其对人类的身体将造成伤害,一旦人体吸入了这些有害气体,便会出现急性中毒现象,甚至会引发癌变”。当视频内容结束以后,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合作的方法对这些环境污染现象进行讨论,也可以自行思考。然后,教师选择3~5名学生代表将自己的想法与观点表达出来。有的学生认为:保护环境应当从我做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平时,不能乱扔垃圾,不能踩踏草坪,不能破坏绿树,并且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植树造林活动。还有的学生认为: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应对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对电池等有害的垃圾应当投放到不可回收的垃圾箱内,对纸壳、塑料瓶等垃圾应当投放到可回收的垃圾箱内。从学生的表述当中可以看出,受到视频资料的启发,学生能够快速提炼出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然后通过互动讨论与自主思考,可以将这些信息所产生出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展现出来。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也将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快速养成。

小学生正处在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便可以判断出其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修养。基于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渗透立德树人理念时,应当给予学生更多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自觉意识到道德品行与一个人的成长及发展存在哪些必然联系。而多媒体设备恰恰是学生释放个人天性与表现自我的一个辅助工具,在视频影像以及图片资料的引领和启发下,学生对道德观念、法治观念的理性理解能力也将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教学活动渗透,提升道德修养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实用型教学活动,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活动当中逐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道德修养的快速提升。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第一,符合性原则,即活动内容应当与教材知识保持一致,不能脱离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活动。第二,适用性原则,即活动内容应当被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而不能设计一些不切合实际,或者完成难度较大的活动。第三,实效性原则,即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能够直接受到启发、受到教育、受到熏陶,并从活动当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或者明白更多的道理。

基于对以上三项原则的考虑,教师应当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制订一套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以《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的单元知识点为例,为了抒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开展“说家乡、唱家乡、写家乡、画家乡”的教学活动,在活动当中,学生可以根据对自己家乡的了解,利用说唱写画的形式,将家乡的文化、家乡的风俗、家乡的景色、家乡的特产展现出来,然后分享给其他同学。比如,在“说家乡”的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演讲、诗歌、讲故事的形式来说一说家乡的变化及家乡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学生在“说”的过程中,应当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将自己对家乡的赞美之情清晰流畅地表达出来。在“唱家乡”的环节,学生可以利用民族、通俗、戏曲等演唱形式,将家乡的一人一物、一山一水唱出来,在演唱过程中,学生应当声音嘹亮、气势如虹。在“写家乡”环节,学生可以利用写作的形式,来描写家乡的景色、家乡的风土人情,抒发和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画家乡”环节,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绘画水平,利用素描、彩绘、手抄报等形式,来描绘家乡的美丽画卷。通过开展类似的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流露出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真实情感,进而能够增强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意识。

为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立德树人理念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得以深度渗透,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来活跃课堂气氛。在活动当中,学生作为主角,可以自主支配活动内容,并根据自己的领悟能力与理解能力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主题任务。因此,这种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方法对学生能够产生以下积极影响: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由于教师布置的活动任务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展开,由始至终紧扣“道德与法治”主题,而学生在参与各项活动时,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将逐渐形成,这一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道德素养反复锤炼的过程。第二,培养学生对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实践力。仅仅依靠于书本知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法付诸实际。但是,利用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将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知识,这种从书本到实战的转变过程,为培养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指明了正确方向,使学生在现实生活当中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社会实践渗透,发扬传统美德

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形成主要来自社会实践,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理论讲授为主,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引用一些真实的案例或者开展一些课内活动,但是,收效甚微。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未融入社会集体生活当中,每天所接触的人群除了家长、老师,便是朝夕相处的同学,这就使学生的行为举动受到严重限制,而只能用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形成也将产生制约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专门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性活动,活动可以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或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题,然后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来践行传统美德与核心价值观。

以《传统美德,源远流长》的单元知识点为例,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并对热爱祖国、诚实守信、孝老敬亲、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为了达到继承和发扬传统美德的教学目的,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并通过亲身实践将传统美德积蓄的正能量传递给身边的每一个人。像“献爱心,送温暖,支援贫困山区的公益活动、帮残助残的公益活动、传递人间真情的敬老爱老活动、法治宣传日公益活动、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等。在活动当中,学生应当主动与过往的行人进行交流,并将举办这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向行人详细介绍与讲述。这一过程,不仅可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内心深处也能够积蓄更多的正能量,这对规范学生的言行,陶冶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操都将产生深远影响。在活动结束以后,学生可以根据活动当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写一篇活动纪实,然后将自己的真实感受分享给其他人,这样能够达到熏陶人、感染人、塑造人、改变人的目的。

由此可见,不定期举办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能够满足学生的主观求知需求,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在活动当中,学生往往亲自上阵,当脱离了教师的视线以后,学生的一些个性化想法与做法也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并且,在与社会形形色色的人群接触时,学生的胆怯与畏惧心理也将慢慢消失。久而久之,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生活时,学生也能够变得更加从容与果敢。另一方面,学生在参与每一项实践活动时,彼此之间可以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熏陶、相互感染,如果某一位同学表现优秀,那么,其他学生也会效仿。这种具有“交互性”特点的实践活动,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而且能够实现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目标。如果经常开展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那么,学生也必将树立一个正确的道德观、法治观与个人价值观。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方法多样,每一种方法所产生的结果也有所不同。因此,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应当遵循“可行性与适用性”原则,选择成效显著、操作简便、易于实现的方法,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真实的教学情境当中,进而为正确道德观与法治观的养成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道德观传统美德立德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新时代幼儿教师道德观的反思与超越——基于职业伦理理论视角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魔鬼的门徒》的宗教伦理与道德观照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
档案资料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的综合应用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