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树锋(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第一小学 313100)
六年级的学生对长文章的学习虽然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但怎样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仍是学生学习的一大挑战。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已有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在此过程中,笔者对教材实行再加工,做到精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将长文读短,将点面结合,将情景相融。借助课后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思。借助课外资料,探寻鲁迅的内心世界,认识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伟人。下面就以《好的故事》为例谈谈本单元长文章阅读教学的策略。
长文短教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文中作者集中笔墨,用极其生动的语言介绍了这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并把它称为一个“好的故事”。让学生自由默读课文,找文中具体描绘了梦境的段落,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课文的3~9自然段。而后学生观察发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一次次写到“昏沉的夜”。所以,课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入梦—梦境—梦醒”。将长课文读成一条线,学生会对课文的内容和写作思路都有了整体的认知。
课文以“好的故事”为题,“好”对应了文中三个词:美丽、幽雅、有趣。学生只要结合刚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扩充课题,就可以将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为:文章主要写了作者鲁迅在昏沉的夜,看到了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直至梦醒仍难以忘怀。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层层递进,以抓住文眼初知大意,关注行文全面把握文章脉络,直入主题提纲挈领知故事特点。这些环节的设置都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做铺垫。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还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为下文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感基础。
文中先概述了“好的故事”的特点,接着第5段具体描绘了山阴道两岸的景象,第7段具体描绘了景物倒影交织的景象。一样样景物的罗列,一幕幕美景的展现,都需要引导学生慢慢品、细细看。
默读课文3~9自然段,找一找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画出相关的语句,用批注的形式简单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随机交流后,教师引导将目光聚焦在四个点上:第一,山阴道;第二,诸影诸物的倒影交织;第三,大红花和斑红花;第四,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学生从语言文字的表达和色彩的鲜明呈现中初步体验景美。
第一,发现景物多之美。文中一连串的景物,只是罗列没有具体描写。那就让学生反复读,想象画面,读懂作者的乡愁。鲁迅用自己的文字把故乡变成童话,把童年变成诗,把那段幽雅、惬意的生活变成了他的“精神家园”。所以,当书中多次出现“山阴”“山阴路”这些词语的时候,故乡便这样悄然入梦。
第二,感受景物动之美。①学生读句,找出动词,感受景物动得频繁且快速,体会景物的瞬间变化。②出示水中景物倒影和夏云头图片,对比有哪些相似之处,引导学生发现形之美、色之美、动之美。③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水乡景色的美丽和灵动。
第三,想象景物明艳之美。通过教师配乐范读,让学生在倾听和想象中看到眼前的红艳和光亮,让他们圈画色彩的词读一读,发现原来梦中是这般温暖又明亮。
第四,品味景物交融之美。①引导发现句子的特点:第一个分句结尾的景物,成为下一个分句的开头。②男女生上下对读,体会这样表达的节奏感和景色交融的美。③看着书上的插图,如果请你把藏在省略号里的内容继续写下去,你想怎么写?在学生仿说中继续呈现江南水乡景致的美丽和有趣,正如陶行知显示所言: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
以这些句子为教学点,展开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理解作者的梦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故事。
言由心生,文字往往是一个人情感的体现。本文创作于1925年,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切身感受到社会的黑暗,就像处于异常“昏沉的夜”。鲁迅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就是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引导学生跳出现在的视角,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解读文中的景,就会发现这个梦境别有深意。
进入作者的梦境(3~9自然段),看到了梦境中美丽的风景后,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做个标记。组织学生思考交流,归并两个问题:①为什么作者说真爱这好的故事,总记得这好的故事?②这美好的梦境和昏沉的夜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在相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中深入理解文本。
教师提示学生阅读课后的阅读链接材料,是关于读鲁迅《野草》的两段理解和感受。一段是来自冯雪峰,一段来自李何林。两个人都是从“昏暗的夜”“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美丽、幽雅、有趣”这些看起来似乎前后矛盾的词语出发,结合作者当时的时代背景感悟这个梦境。有了方法,学生就有迹可循:作为读者,他们是这样理解课文作者梦的,现在你对这两段话又有了哪些新的理解?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表达自己的见解。
针对文中两次“昏沉的夜”,还有最后一句“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总记得这一篇“好的故事”。教师补充有关《野草》的资料,学生在了解《野草》的创作背景之后,得知他的内心强烈渴望着美好的生活。他在梦境中看到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是他记忆中故乡的模样,也是他向往的未来生活的模样。学生借助这份补充的资料进行语言的内在加工,知道“昏暗的夜”指“社会的黑暗”,梦境是作者的理想和向往的美好生活。学生从中就能感受到作者鲁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追求”,鲁迅将这份情感寄托在了一个梦境中,寄托在他从小熟悉的一景一物中,甚是巧妙!
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才能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收获于课外。
鲁迅17岁离开家乡外出求学,此后极少再回家乡,经历了家庭的兴衰也尝尽了人间的冷暖。在作者的回忆里,家乡的一切时光都是美好的,就像本单元第一篇课文里,他和闰土一起相伴的日子一直在他的记忆中珍藏。课后,笔者鼓励学生阅读鲁迅的《野草》和《故乡》,了解鲁迅在那段特殊的时期内心的失望和怅惘。学生深切认识到故乡是他那段艰难时光里的一方净土,一种精神的寄托。
综上所述,以这篇长文为例,学生获得了长文阅读的方法,为教材后面长文章的学习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同时也给学生挑战长文阅读的信心,在课内外的长文阅读中有方法,抓重点,会关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