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耀林,禹旭才
(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湘潭 411201)
大学生是青少年中的先锋力量,是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后备军,是未来国家治理的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通过演讲、座谈、信件等方式,对大学生群体寄予殷切期望。他强调:“我国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品格,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同亿万人民一道,在矢志奋斗中谱写新时代的青春之歌”[1]。相关论述其实质就是强调大学生要涵养高尚的政治品格,切实做到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新时代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正值政治品格的涵养和形成期,是否具有优秀的政治品格,是判断其能否担负起国家社会发展重任的重要标尺。因此,在新的历史方位上,锻造好大学生心怀“国之大者”的政治品格,已成为高校立德树人工作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现实任务。
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的铸魂工程,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核心任务,也是检验高校立德树人成效的根本尺度,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2]。“中国梦”的实现不可能一马平川、一帆风顺,需要一代又一代优秀大学生接续奋斗,而政治品格就是大学生勇毅前行的最深层、最本质、最持久的力量。马丁·路德·金指出,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城堡之坚固、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养、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3]。新时代大学生是国家最宝贵的战略资源,“是可爱、可信、可贵、可为的”,是实现中国梦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参与者,只有涵养高尚的政治品格,才能更加明确在新发展格局中的角色、责任和使命,才会走在时代前列挑大梁、当主角,以奋进者、开拓者、搏击者的姿态,为伟大梦想的实现披坚执锐、勇立新功。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举措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其中“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在人民这个集合体中,大学生属于准知识分子阶层,是参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具活力的群体,其政治品格涵养的程度决定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一是有利于锻造民主政治所需要的政治参与主体。重视加强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是从前瞻性视角出发,为了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提升大学生民主政治参与的自觉性,更好担负起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责任与使命;二是有利于维护政治秩序和实现政治稳定。大学生作为重要的政治行为主体,涵养高尚的政治品格有利于传导政治核心价值、建构安定有序的政治生活、促进政治稳定发展,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重要保障。三是大学生政治品格“联通”政治行为,是政治行为影响因素中最稳定的因素。大学生群体具备“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就会团结统一,充满生机活力,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蓬勃发展。
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追求,也是大学生成长发展的最高价值目标。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帮助大学生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内在属性,是促进新时代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政治前提。一是有利于推动新时代大学生主体现代化过程的完成。只有涵养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向同行、同频共振的政治品格,才能在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过程中推动大学生主体现代化过程的完成。二是有利于弥补新时代大学生政治素养中存在的不足。政治品格涵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增强其政治情感、坚定其政治意志、强化其政治信念、规范其政治行为,从而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三是有利于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免疫力。大学生涵养政治品格,可以培养他们的政治责任感,提高他们对西方国家文化观念和思想渗透的政治鉴别力与政治免疫力,帮助他们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诱惑和侵蚀。
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4]。这一重大论断指明了新时代大学生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风险考验。因此,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具有时代的必要性和现实的紧迫性。只有科学研判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的“时”与“势”,辩证把握“危”与“机”,才能确保大学生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1.政策支持:时代新人的培养成为了战略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5]。此后,他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又强调,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要把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重要职责[6]。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始终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着力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7]等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高度再次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8]。相关论述与文件充分彰显党和国家对时代新人培养的高度重视。时代新人之“新”不仅源于时空之新,更源于品格之新。目前时代新人的品格被界定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标准,这“三有”标准从本质上而言是对时代新人政治品格的要求。可见,党和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为新时代大学生涵养政治品格提供了路径指引。
2.实践基础: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进一步拓展
政治参与是型塑大学生政治品格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政治参与体制更加规范化、民主化、法制化,为大学生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高校党团组织积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文件精神,在教育引导青年、凝聚服务青年等方面出实招、办实事,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主题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等,为青年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创造了更多机会,以满足大学生政治能量高聚集、高释放的要求。特别是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大学生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搭建了多元、灵活、高效的平台,使得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突破时间、空间条件的局限,通过丰富的媒介手段表达政治立场和利益关切,强化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整体效度。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的拓展为大学生政治品格淬炼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政治主体意识,锤炼大学生的政治意志,增进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行动自觉。
3.现实保障:高校“大思政”格局进一步健全
2016年,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三全育人”工作要求[9]。之后,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将“大思政”格局进一步拓展为“十大育人体系”。2019年,习近平强调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1年3月他又提出要善用“大思政课”[10]。2021年7月,《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人民团体分工负责、全党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思想政治工作大格局[11]。这一系列重大部署推动了高校“大思政”格局进一步健全。“大思政”格局倡导运用系统思维和整体性理念,构建职能部门纵向联通,家、校、社三方横向融通,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专业课与思政课等多维相通的育人体系,实现育人资源的聚合,确保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形成多主体参与、多渠道推进、多场域运作与多层面发力的合力效应。
1.西方异质话语的强势传播带来了强冲击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环境波谲云诡,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深刻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国际反华势力冷战思维回潮,他们偏执于以意识形态划线划圈,进行意识形态围堵,搞所谓“颜色革命”,加紧对我国实施“分化”和“西化”的战略图谋,这导致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环境错综复杂。西方国家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冲击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一是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构筑立体式干扰包围网络,大肆宣扬西方的政治体制和价值理念,打着所谓“民主政治”的幌子,加紧实施网上“政治转基因”工程,兜售“普世价值”“宪政民主”等错误思潮。二是利用国际传播领域中的信息流向优势肆意散播“政治病毒”,抹黑中国、“甩锅”中国,并把中国的个别问题群体化、局部问题扩大化、一般问题政治化,意图消解我国青年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三是借助文化产品、影视娱乐等商业化符号大搞“文化入侵”,极力渗透所谓美式自由、民主、人权等,从而影响大学生在政治领域的价值选择和行为。敌对势力的这种极具欺骗性、蛊惑性与煽动性的渗透破坏活动,会给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带来极大冲击。
2.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产生了深影响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有许多棘手矛盾有待解决,有系列重大风险需要抵御,这对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提出了诸多考验。一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朝气蓬勃的大学生有了更美好的生活需求、有多元化的利益诉求,而我国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凸显。特别是在大学生就业方面,仍存在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就业质量不高的情况,这些问题会影响大学生对政治系统的客观评价,从而影响大学生坚定不移跟党走的政治自觉与行动自觉。二是国家现代治理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主要表现为治理体系有待完善、治理能力亟待提升。如我国政府治理和社会组织治理的协作机制仍不够完善,个别地方政府职能仍存在一定的“越位、缺位、错位”现象,个别党员干部还存在特权思想,服务态度不佳,存在慢作为、懒作为、假作为等问题。这些问题在网络舆情的渲染下,易导致“蝴蝶效应”,将影响政府的公信力,消解大学生政治品格的涵养效果。
3.对抗性政治亚文化的存在成为了中梗阻
迈克尔·罗斯金曾言:“任何未经融合的亚文化都带来或多或少的问题,最坏的便是构成对一国政治系统的威胁”[12]。当前,对抗性政治文化仍然存在,诸如党内不同程度存在的官僚文化、特权文化、厚黑文化、圈子文化等,这些庸俗腐朽的政治文化具有极端化和失范化,干扰了风清气正政治生态的形成。在党员个体维度、官本位思想支配下的关系学、厚黑学及官场术等腐朽政治文化,也严重污染党内政治文化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同时,网络空间仍存在反主流意识形态的颠覆型文化,如政治虚无主义和民粹主义等。前者表现为大肆传播虚假信息,毫无依据地质疑政治主流文化,极力歪曲、抹黑、否定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攻击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等;后者借助社会转型期存在的问题极力渲染官员等群体的负面形象,传播极端化情绪,制造“官”与“民”之间的对立,意图减弱政府公信力。这些非主流文化会降低大学生对政治主流文化的信任和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对大学生正确政治价值观的确立和政治行为的形成产生了威胁、危险和危机,成为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的“中梗阻”。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13]。这一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具体而言,立为国为民之大志、明信念坚定之大德、成本领高强之大才、担民族复兴之大任,是对新时代大学生政治品格涵养的核心要求,也是新时代大学生能否肩负时代重任的评价标准。新时代大学生要涵养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党和国家事业同向同行的政治品格,心怀“国之大者”,争当“国之大才”,奋力走好新时代的赶考之路。
远大志向是人生的“定盘星”、奋斗的“方向标”,为大学生建功立业提供了强劲精神动力。古今中外,成大事者必有大志。所谓“大志”是崇高的志向,是与社会需要、人民利益同呼吸、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共命运的远大志向。马克思在1835年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就把为全人类谋幸福当做自己的终生职业,之后他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付出了毕生精力;毛泽东在青年时立下“为全中国痛苦的人,全世界痛苦的人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的铮铮誓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为造福人类,将“禾下乘凉梦”与“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作为毕生所求;习近平总书记则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为民情怀,诠释了志存高远的思想境界。
青年有远大志向,国家才会繁荣富强。习近平总书记曾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14]。可见,新时代大学生涵养“立大志”的政治品格,其最亮丽的底色在于矢志强国富民,即要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将“小我”与“大我”有机融合,实现个人理想与强国实践、为民服务有机统一。新时代大学生正处于“小麦灌浆期”,其思想和行为极易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当前,“御宅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躺平文化”等亚文化消解着“树立高远志向、矢志为国为民”的主流精神,部分大学生以一种“怎么都行”“凡事随缘”“看淡一切”的生活态度来对待人生,政治情感冷漠、政治参与被动,这显然与“立大志”的政治品格背道而驰。新时代大学生要旗帜鲜明抵制消极“亚文化”的侵蚀,树立“功崇惟志”“为国为民”的价值理念,厚植爱国爱民之情,砥砺强国富民之志,实践报国乐民之行,让青春年华在强国伟业、创建美好生活中熠熠生辉。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锤炼品德,其根本在于明大德。大德是本,是国家之德,是国之灵魂,是国家繁荣兴盛的根本所在。大德要“明”,因为大德立根本、管灵魂、定方向。明大德,才能有定力、站得稳、行得远。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回首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数革命先辈以“愿拼热血卫吾华”的信念与行动打破各种艰难险阻,特别是长征途中,红军以“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坚定意志经受住各种风险考验,谱写“只要主义真”的热血诗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千万共产党人披星戴月、无惧酷暑严寒,满怀豪情搞建设,使中国迅速摆脱了一穷二白的境地,抒写“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改革开放新时期,广大党员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为祖国和民族建立了丰功伟绩,挥写“自信人生二百年”的改革篇章。纵观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转变,其思想根基、动力源泉便是明大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明大德”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抓手,因此新时代大学生需涵养“大德”,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理想信念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与政治灵魂,引领着大学生的奋斗方向。大学生如果理想信念不坚定,就容易得“软骨病”,导致精神空虚、意志消沉、心为物役,在诱惑面前常迷失自我。只有明大德,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擦亮青春底色,才能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因此,新时代大学生要常修“理想信念”这门金课,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用先进文化启智润心,并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中深化“四个认同”、坚定“四个自信”,铸牢理想信念的精神家园。同时,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各类实践调研和志愿服务活动,感受时代脉动、思考社会问题,在理论与实践的并驾齐驱中,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蔚起,国运方兴”。人才是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新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心怀“国之大者”、主动担负起时代责任的“大材”。新时代大学生要成为投身“四个伟大”火热实践的“大材”,必须拥有赖以傍身的“金刚钻”。“为者常成,行者常至”,练就过硬本领并非一日之功,无论是确保60万颗螺丝零失误的中国深海钳工第一人管延安和他的团队,还是无悔坚守35年,给国产大飞机装上翅膀的“大国工匠”胡双钱,无论是在焊工岗位奉献50多年的“钢铁裁缝”艾爱国,还是与石窟壁画相伴走过了64载的“文物修复界泰斗”李云鹤,其荣光都是挥汗如雨的勤学苦练铸就的。
青年大学生是未来党和国家事业的领导者和建设者,其“成大材”就是要练就过硬本领,磨砺“能之大者”,具备“请党放心”的能力素质,努力使自己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与此要求相比,当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逃避责任与奋斗,“躲进小楼成一统”,在自己的狭小天地孤芳自赏,对个人前途命运与社会、国家的关系认识模糊,缺乏练就过硬本领的远大抱负。“褚小者不可以怀大,绠短者不可以汲深”,练就过硬本领是新时代大学生担好时代重任的必要条件。新时代大学生要拥有“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底气,必须强化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与专业训练,学好学深科学理论、学牢学精专业技能,增强创新活力、提升创业本领,真正成长为跟上时代脚步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15]。担大任是一种精神,最需要的是无私的品格和无畏的勇气,也是一种责任,敢于负责才叫真担当。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完整呈现了中国青年在党的领导下担当大任、顽强拼搏的奋进历程。100年前,13位平均年龄只有28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燃起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诞生,树立起党“救国救民”的旗帜;这个以青年为主组成的政党,仅用了28年,就带领一个古老民族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苦难走向辉煌,创建了一个崭新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批优秀青年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破除藩篱,革故鼎新,让党的事业薪火相传、蒸蒸日上,谱写了一首伟大的“青春之歌”。
大学生作为青年一代的中坚力量,其担当精神关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新时代大学生担大任,即要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与民族大业同梦同行,在时代机遇面前主动出击,不犹豫、不观望;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不推诿、不逃避;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积极应对,不畏缩、不躲闪,始终心有大我,把党的事业、历史的重任、人民的期盼,义无反顾地挺在胸前、担在肩上。当前,部分大学生不思进取图安逸,拈轻怕重,挑肥拣瘦,只愿待在“北上广”,不愿深入“新西兰”,这种态度与行为是亟需纠治的。伟大事业是干出来的,在“十四五”发展新征程中,新时代大学生要练就“铁肩膀”,敢于挑“急难险重”的担子,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拼搏精神,勇当先锋、勇克难关、勇斗风险,在真刀真枪的火热实践中笃行实干,用知重负重的实际行动成就伟大事业。
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四个紧密联系的一组核心概念,系统观照了新时代大学生成长发展中所涉及的重要问题。立大志关乎价值追求,是为学之本;明大德关乎精神信仰,是修身之魂;成大材关乎能力素养,是立业之基;担大任关乎责任使命,是成事之要。四者既各有其意,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依存,共同铸就了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品格,共同诠释着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共同构成了逻辑鲜明、体系完整的成才指南。新时代大学生只有涵养好“四大”政治品格,才能志气昂扬、骨气坚定、底气充盈、正气浩然,真正成长为政治上靠得住、作风上过得硬、工作上有本事、行为上有担当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