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州市第一中学 卢 钦
2018 年4 月,教育部印发《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要求办好信息化教育,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随着互联网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逐步普遍化,移动终端使用的平民化,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利用互联网辅助教学,利用互联网的视频、图片、时事新闻等资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教学的主线上来,并注重协作、互动、创新,创设问题探究型的课堂,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的质量。
教育部倡导发展教育信息化,全力建设智慧校园,近年来借着教育“创强”“创现”这股东风,“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大部分学校已搭建了百兆、千兆甚至万兆光纤网络,建设了多媒体教室、录播室和智慧课堂,使很多学校具备了“互联网+ 课堂”的条件。要实现互联网+课堂,需要畅通的互联网环境,有条件的学校教学区已全面覆盖无线网络,为学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搭建互联网学习平台,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的深度融合,构建智能化、可视化的教与学环境。
学生配备移动学习终端的学校,需要注意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建设互联网环境,配置学校教室、实验室、阅览室的互联网,配置无线网络,构建“防火墙”过滤系统,防止黑客入侵,过滤不健康的网站。二是建立数据库,保存学生基本情况、学习进度、学习成绩、学情记录等信息,利于分析学生各阶段学习情况。三是解决移动终端充电问题,可以参考以下两种方案进行:①在学校教室安装充电桩,由专职班干部定时充电并管理移动终端;②由专职班干部管理移动终端,由宿舍管理员对充电宝进行集中充电。四是移动终端管理,制定《移动终端管理制度》《智能学习终端使用指南》,各班遴选专职移动终端管理员,上课前把移动终端分派给学生,课堂过程中全体班干部共同监督移动终端的使用,对违规使用移动终端的学生按照管理制度进行批评教育,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移动终端。
(一)课前学习。 课前的学习要注意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利用移动终端通过学习平台接收学习任务单,对学习资源进行个性化自主学习,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生成的学习过程问题能为教师备课提供针对性的参考。课前学习中的学习任务单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与导学案的不同之处是任务单更注重精炼性和开放性,学生对任务单的学习,能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互联网+的课堂模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难题的时候,可以通过百度百科、在线数据库、学习网站等检索相关学习内容,在老师讲授新课前就能把疑难解决,从而提出更有深度和实质意义的问题。
(二)课堂协作互动学习。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遇到问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发起讨论,也可以发帖寻求帮助,针对课程难点各抒己见,还可以对好的意见建议进行标记收藏,还能通过调查问卷、投票等形式收集问题,为课堂的纵深探究提供坚实的基础。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海量的资源,有利于学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相关知识,通过问题探究把知识内化、深化和升华。互联网+环境下的课堂,学生遇到薄弱的知识环节,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还能马上查看相关的微课视频,研究知识点在问题中的运用,以问题为导向,与同学分析题目的关键要素,探索解决方法。教师是课堂场景的构建者、学生协作互动的组织者,教师围绕关键点、重点、难点、疑点构建课堂场景,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协作互动、深入交流。
(三)课后知识巩固。 互联网+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利用终端自主地开展课后学习,对巩固知识、拓展学习和知识共享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学习小组根据已学习的知识,教师提供的拓展学习资源,以及系统推送的知识巩固小测,开展全方位的知识梳理,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各学习小组可以通过互联网共享学习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学生在优秀的作品中得到启发,改进学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