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2022-02-19 02:14叶帆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361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7期
关键词:词语深度情境

叶帆(福建省厦门实验中学 361100)

一、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区别于以往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指的是以素养导向为目标,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中,获得真实的、有意义的高质量的学习。在深度教学中,学生需要亲身参与知识的发现、发生和发展的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塑造。刘月霞认为,深度学习的“深”主要体现在:(1)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自身成为学习的主人;(2)以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目标,注重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关键能力的培养;(3)对学科知识有深度、有宽度的加工;(4)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形成师生、生生共同学习交流的新模式。

2014年,教育部基础课程研究中心提出深度学习的教学实践模型1.0,模型1.0包含四个要素,分别是确定单元学习主题、确定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单元学习活动以及设计持续性评价。这个模型将以往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强调以学生的“学”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教学内容围绕单元主题进行,强调单元整合,各个要素之间呈现线性的关系。

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了目前的深度学习教学实践模型2.0版本,2.0版本仍然关注单元整合,但是对学习目标的描述更具体了,更加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对于学习活动的描述是“挑战性”的,也就是要设计更加灵活多变并且能让学生突破自我的学习活动,摒弃了程式化的、为了活动而活动的操练。同时,2.0模型还关注到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传统的教学环境是比较严肃、紧张的,而深度学习需要创造一个开放的、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由地思考和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常常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反思性小结,探究更加有效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教学效果。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即要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将教学、学习、实践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与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的理念不谋而合。如何将深度学习应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使学习成为富有吸引力的事情,使学生成长为有思想、有情感并且充满创造力的人,是每一位小语教师所要思考的问题。

二、深度学习的实践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关注的是课文写了什么,我们要教什么,而非学生要学什么,乐意学什么,导致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语言表达能力缺乏锻炼,这与新课标的理念背道而驰。如何使语文学习由“跟老师学”转换为“自主学”的状态,我们以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读不完的大书》为例,探索了以任务驱动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模式。

1.巧设情境,激发兴趣

真实且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期待。在一定的情境中,我们还可以实现新旧知识的串联。在创设情境时,我们需要对学生的认知状况和生活经历有一定了解,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在教学《读不完的大书》一课时,我们可以以读书作为话题导入,问问学生最近读了什么书,花了多长时间读完,过渡到“有一本书,它读不完”,切入课题。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读书”贯穿整个课堂,“读”书中的动物,“读”书中的植物,使课堂浸润在阅读大自然这本美丽的大书中。

品读第二自然段,交流描写老鹰的句子时,我们可以借助视频让学生对于老鹰盘旋、捕食的样子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多媒体创设的情境给了学生沉浸式的体验。具体品读描写老鹰的三个动词时,我们可以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老鹰,模拟老鹰翱翔天空时的动作,感受老鹰的心理活动,自然能体会到课文动词运用的准确性,也能明白三个动词的排列是有顺序的,不能随意调换。

品读描写蚂蚁的部分,我们也可以创设相关情境。“蚂蚁搬家,井然有序”可以链接《一块奶酪》中蚂蚁队长指挥小蚂蚁搬运奶酪的情节。口令一响起,“井然有序”的画面马上就浮现在脑海中。而体会蚂蚁“两军对垒”时的“勇敢忠贞”,则可以让学生想象两军对战的景象,在激烈的战争中,蚂蚁勇士们可能头破血流,可能缺胳膊少腿。可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仍然不退缩,不放弃,这就叫作“勇敢忠贞”。在一问一答的推进中,学生的情绪上来了,动词理解了,朗读也能入情入境,铿锵有力。

2.任务递进,促进思考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来贯穿教学,任务的设计应该是有梯度的,从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整堂课学生有事可做,在一个个任务中训练自己的言语表达能力,课堂才会充实。在教学《读不完的大书》时,我们可以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1)交流,引自然之书;(2)读文,理文章内容;(3)品味,悟生动语言;(4)模仿,习语言表达。

初读时梳理文章内容,学生能够发现课文的结构是总分总,知道课文从动物、植物两个方面写“好玩的事物”,这是对学生概括能力的训练。

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我们在品读时重点抓住三种有特色的语言表达:(1)精当的四字词语,如第一自然段的“浮云飞鸟”“虾蟹鱿鱼”“走兽昆虫”“花草树木”;(2)生动的叠词,如描写小鸟的“叽叽喳喳”“蹦蹦跳跳”;(3)准确的动词,如描写老鹰的“高空盘旋”“展翅滑翔”“猛扑而下”。对语言点进行归类,能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在迁移的环节也有了表达的支架。在品析四字词语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先找出四字词语,再想象画面诵读,接下来链接词库,拓展积累,最后配乐背诵,训练有层次、有梯度。不知不觉中,一个个优美的词语已经悄悄种进了学生的心田。

品读语言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本文表达的秘妙。学生发现了作者描写生动的写作密码,就可以自然而然过渡到迁移运用。整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概括能力、品词析句能力,并能将所学的方法运用到言语实践中,实现了素养的提升。

3.迁移运用,升华表达

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于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对于语文学习而言,迁移运用就是能够将学到的表达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语言实践中,提升言语表达能力。语言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运用,是否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表达中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之一。

在《读不完的大书》教学中,我们在“悟生动语言”环节,已经总结出课文生动表达的语言密码,并且引导学生发现了作者在描写动物时先写样子再写感受的表达技巧。有了语言表达的支架,我们可以让学生借助支架来书写自己眼中的“大书”。考虑到学生的词汇积累以及课堂限时表达的制约,直接让学生去写可能比较难。我们可以先提供一些范例,展示熊猫吃竹子、翠鸟捕鱼、蝴蝶飞舞的视频,并提供一些参考词语,如“胖乎乎、美滋滋、猛冲、叼起、衔着、吞下、色彩斑斓、翩翩起舞、津津有味”等。这些词语是从叠词、动词、形容词三个方面挑选的,刚好对应本课的语言训练点。

部分基础薄弱或者词汇量欠缺的学生,可以写教师展示的动物,用上教师出示的词语;程度好一些的,可以自选词语;有个性的同学,可以另选自己感兴趣的动物,自由表达内心所想。从给定动物和词语,到放开限制,自由选择书写内容,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让基础弱的学生不畏惧,基础好的学生有发挥空间,学生的语言能力都能得到训练。

4.评价促进,提升素养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有多个层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二是对完成任务的结果的评价;三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进行评价。除了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可以小组互评、生生互评。对于每一个学习任务,及时进行评价反馈需贯穿学习始终。不管是朗读、书写,还是单独回答问题、小组合作,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反馈,并在反馈中获得自我认同。即时的持续性的评价对于学生参与兴趣有重要影响。当然评价不仅仅局限于口头,表情和动作也可以告诉学生我们此刻的感受。

在迁移运用环节,当学生在课堂上分享完自己的仿写时,可以请其他同学对作品进行点评,点评时主要围绕是否用上了本节课学到的表达技巧,也可以提出改进意见。教师根据评分细则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总体评价。课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编写一本自己班的独一无二的“读不完的大书”。

在这种评价反馈中,学生能够不断地修正优化自己的表达,积极地进行言语实践,提升语言文字素养。

三、深度学习如何发生

1.知识与经验的互相转化

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已经有一定生活经验,教师需要唤醒、激发和改造这些经验,并将这些经验融入当下的教学中,形成知识结构。简单来说,就是建立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外显的知识之间的联系,让经验与知识互相滋养,成为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营养。

2.学生成为教学主体

在深度学习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起的是引导作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困难和需求,把握学生发展的方向、路径和目标,将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学习需求。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探寻、发现,使知识真正地成为学生观察、思考、探索的对象。

3.深度加工,把握知识本质

学生在课堂上所经历的活动和体验,是为了把握有内在关联的原理性知识,而不是那些碎片化的、事实的信息,真正重要的不是记忆,而是理解,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4.在教学中模拟社会实践

迁移与运用是学生在正式进入社会,开展社会活动之前,在学校的课堂上模拟社会实践的过程。在一次次的实践中,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责任担当等综合素养不断提升,形成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

需要注意的是,深度学习的“深”具有相对性。对于不同学段的学生,以及同一学段的不同学生,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要及时调整,符合学生个性特点。深度学习是学习行为的深入,是学生沉浸式地进入教学情境中,从学习过程中获得滋养,而不是指学习内容的精深。在教学中,不能为了深度,而盲目加大学习内容的难度,要在研究学生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使教学内容精切贴合学生心理,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词语深度情境
容易混淆的词语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找词语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一枚词语一门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