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局势下的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究

2022-02-19 00:29贾之阳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7期
关键词:全英文工科国际化

贾之阳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因此要通过教育培养更多创新型人才。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不论是从新技术、新产业,还是从新业态、新模式的角度来讲,对人才培养都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系统进行新工科人才培养势在必行。

一、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国际化人才培养是新工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而在新局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不论国内还是国外的环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可避免地给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2018年以来,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不断加强对华的战略遏制,给我国科技界和学术界的正常国际交流带来了很大阻力[1]。

新局势下,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一些挑战。第一,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国内高校学生进行国际交流学习面临安全风险,境外学生面临疾病感染、学业中断或延期等多重挑战。第二,新局势下,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开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一些西方国家出台了一些针对中国留学生和研究人员的限制入境及签证政策。

有挑战,就有机遇。首先,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推动了在线教育的快速发展。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在线教育凸显出相对于线下教学的独特优势,获得了蓬勃发展。高校师生对在线教学形式的接受程度明显提高,支撑大规模线上教学的技术得到了突破和发展。其次,华裔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人员归国意愿显著提升。出于对某些西方国家实施的歧视性政策和无端指控的担忧,以及对国内发展形势的看好,国际上优秀华裔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人员归国意愿明显提升,对我国国际化高端人才引进产生了积极作用。最后,国际优质教育资源缺口进一步扩大。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短期内师生国际流动依然无法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育资源缺口仍将持续扩大,为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提供了特殊的契机[2]。

二、新局势下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一)中外合作办学与慕课

中外合作办学,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一种重要教育模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适应国家对外开放的要求,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3]。事实上,仅在“十三五”期间,教育部共审批和备案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超过500 个,其中本科以上的超过300 个,例如北京理工大学与英国瑞丁大学合作举办信息科学硕士学位教育项目、清华大学与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合作举办应用金融硕士学位教育项目等。截至2020年底,现有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332 个,其中本科以上1230 个。国内高校为了培养国际化人才,积极进行中外合作办学,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4]。

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出发点。与此同时,大型开放式在线课程——慕课,正逐渐成为当前众多高校共享资源的一种新的教育教学形式。事实上,不论是合作办学,还是慕课,它们的共同点在于都顺应了教育国际化趋势。慕课平台中的优质教育资源体量很大,受益群体也相对更广,而且慕课突破了地域和时空上的限制,丰富了教学资源,也使得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满足了学生的交互式学习和个性化学习需求。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设计,支持学生自我导向学习。

事实上,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重要形式之一,它的快速发展对中外合作办学也会起到积极的影响,可以作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一个补充。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讲,合作办学往往是与某一所国外高校联合,专业覆盖面相对有限,可以利用的资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慕课平台所能提供的教育资源来源于众多国内外知名高校,这些多元化教育资源往往具有各自高校的特色。

从教育理念的角度来看,中外合作办学中,部分线下教师会以自己为中心来传授理论知识,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相比之下,慕课更多地以学生为中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此外,以期末测验为主的考核形式无法使学生在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里循序渐进地学习,而在基于慕课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安排测试和作业等,平台会对学生的测试和作业进行自动评分,大大提升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新局势下,不论是中外合作办学,还是慕课,都为学生提供了优质教育资源。高校教师应该适当转变教育理念,丰富教育资源,将慕课资源作为现场教学的重要补充,充分发挥慕课的价值,促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二)全英文专业建设

很多高校为培养国际化人才,开设了全英文专业,其中有一些新开设的全英文专业就属于新工科范畴。这些专业更加注重培育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新工科全英文专业建设对于促进教育管理体制创新、培养新局势下能促进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国际化高水平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制造2025》强调要健全完善中国制造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为推动中国制造业从大国向强国转变提供人才保障。目前,新工科人才培养极其紧迫,特别需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理解力、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新型工科人才,因此高校需要大力发展新工科全英文专业[5]。

需要注意的是,教学语言一直是全英文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的难点。在新工科专业学习中,需要学习的知识量相对较大且所要学习的知识具有一定难度,而且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多是英文原版,同时,专业课程通常由外籍教师直接讲授或者中国教师使用英文进行讲授。对学生来说,不仅要达到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水平,而且要对新工科专业词汇进行准确深入的理解,还要具有较强的中英文互译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要求。

此外,英文环境下的实践教学也是全英文专业建设的难点之一。在全英文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最好能够实现产学研相结合,通过三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帮助学生提升英语能力,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只有具备良好的英语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才能支撑学生顺利完成英语环境下的学习任务。

因此,在全英文专业建设方面,教师可以引入互动教学模式,增强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并适当引入新工科专业知识,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工科专业能力。此外,还可以加强英语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以北京理工大学自动化专业课程——决策支持系统为例,笔者作为该课程的授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先对海外一流高校高等工程教育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了调研,研究和分析了海外一流高校教学理念和方法的运用、教学大纲的设计、网络资源的运用、教学评价反馈等,学习借鉴了以问题为导向,由学生自由组队、教师开放教学和指导的教学形式。

具体来讲,笔者结合课程相关知识点设置相应的问题,使每2—3 名学生进行组队并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针对问题构建问题模型,进行课程学习和查阅资料,设计解决方案,最后完成小组项目并使用英文进行汇报展示。通过课程教学实践和学生意见反馈可以发现,这种形式的课程教学为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交流、应用专业技能提供了机会,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6]。

三、国际行业胜任力视角下的新工科人才培养

工程教育应该是面向工业、世界和未来的,承载着为国家发展源源不断输送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应落实新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模式和管理体制。近年来,人们所关注的新工科专业是相对于传统工科专业而言的,主要指针对新兴产业的专业,以互联网和工业智能为核心,包括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等相关工科专业。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国家迫切需要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而这种人才正是新工科专业的培养目标。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先后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进一步促进了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在达成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如何促进国际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成为当前新工科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高校在培养新工科国际化人才时,可以建立以国际行业胜任力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评价机制,构建以产出为导向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和国际化产学研创新平台。

首先,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人才评价机制。国际行业胜任力是笔者个人提出的概念,是以智能制造、智能控制、智能云技术等国际重点行业需求为导向,在相应具体的岗位、环境、氛围中,工作者所展示出来的能够客观衡量的行为特征。国际行业胜任力在国际化人才培养闭环“行业需求—培养方案优化与教学改革—实践与可取经验方案推广—行业评价和反馈机制—培养方案优化与教学改革”中发挥着驱动导向、评价反馈的作用。笔者认为,国际行业胜任力指标包括预测把握行业走向能力、管理跨行业项目能力、创新业务能力、自身技术认同和执行能力、对跨行业和跨领域任务的执行能力。而在对学生国际行业胜任力进行考查和评价时,可以智能制造等新工科专业或全英文专业在校学生为对象,结合学生在课程学习、学科竞赛、校外实习实践、海外实习基地实践中的表现,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此外,还可以面向在国家重点行业、国际组织从事国际化业务的相关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关注他们在国际化竞争和交往中的表现,考查他们国际行业胜任力指标的达成情况。

其次,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高校可以对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等相关工科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实践,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第一,设置跨学科和跨领域课程,打造学科群,以学科群带动课程群,开发多学科融合的基础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引入跨学科视角,开展课程实践,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第二,将实践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开展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基于研究平台的课程教学实践和基于项目的课题实践,逐层逐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第三,将英语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利用世界一流大学课程资源,利用好慕课资源,培养学生的英语水平、国际能力和专业能力。

新局势下,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一些挑战,同时面临很大的机遇。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秩序演变,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战略给我国科技和学术的正常国际交流带来了很大阻力,但国际上优秀华裔高等教育教学和科研人员归国意愿明显提升,短期内国际化教育资源缺口将持续扩大,为国内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契机。新局势下,慕课发展迅速,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各高校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并进行全英文专业建设,改革教学模式,构建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人才评价机制、国际化课程体系、国际化产学研创新平台,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英语表达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等,培养更多的新工科国际化人才。

猜你喜欢
全英文工科国际化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聚焦港口国际化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来华留学生对全英文授课教学服务满意度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以昆明医科大学为例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基于技术应用流程的机器学习全英文课程高效课堂设计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的全英文教学模式探索
——基于华侨大学泉州校区的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