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芳霞
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高等教育实行的是精英教育。之后在多种因素影响下,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逐渐普及化。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不只是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和数量的变化。高等教育正式进入大众化阶段,教育性质就会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教育观念、功能、管理体系和课程性质的变化[1]。然而,纵然有诸多益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教育质量却难以保障,特别是一些高校培养的师范生质量并不高。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部分师范生将数学符号转化为文字的能力不强[2],不能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3],专业知识不扎实[4]、跨学科知识及教育法律法规知识掌握较少[5]、教育实践能力较差[6]。师范生的大学生涯是教师职前培养阶段,因此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建立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对于提升教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师范生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难度较大,需要通过教师公招渠道进入教育系统。同时,非师范生持有教师资格证也可以参与教师招聘。在这种情况下,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增大。这导致部分师范生在校期间不太注重专业能力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师范生培养的质量。同时当前教师工资待遇不高,学校很难吸引优秀人才从教,社会上也没有营造良好的尊师重教的氛围。当师范大学的学生进入教育系统后所得到的报酬不足以满足他们的生活需求时,他们就可能很难以平稳心态从事教育工作。
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相同学历情况下,新入职教师的薪资待遇与其他行业相比普遍不高,并且教师工资上涨有限,没有太大上涨空间。这就会导致一些师范生难以安心学习,在校期间就试图学习其他专业技能以便毕业之后从事其他工作。
目前大量师范院校已经向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大部分师范院校拥有哲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等学科门类,这导致一些师范院校对于师范生的培养不够重视。一些高校的中小学专家型指导教师较少,对于师范专业学生的授课技能教学指导不足,影响了师范生培养质量。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相比以前的精英化教育,师范院校的生源质量难以得到保障,甚至很多师范院校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并不高。由于师范生自身比较迷茫,学习定位不准确,缺乏职业规划意识,进入大学后很少能对学习生涯进行规划,从而导致自身能力不足。
学者黄仁刚认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主要来自于内部与外部两个方面[7]。师范生培养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指的是学院内部质量保障,外部质量保障主要指的是师范生质量保障评估。师范生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非师范院校参与的培养体系,提升师范院校和非师范院校办学水平,加大相关政策支持力度。第一,师范院校可以学院为单位,根据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对教师能力的要求,重点从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个方面对其进行培养,建立一个综合高校、学院、专业三个层面的培养制度。第二,适当加大师范生培养支持力度,提升师范生培养拨款经费标准,提高生源质量,增加定向培养、公费培养模式,吸引优秀青年报考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第三,增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补充与完善师范院校师资力量,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引进优秀教师。第四,高校可依托“万人计划”“长江学者”等人才项目,为院校源源不断补充高层次人才,让科学家同时成为育人专家。另外,高校也可打通优秀中小学教师晋升渠道,让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中小学教师指导师范生,为师范生培养提供授课技能人才支持。
第一,培养师范生写教案的能力。要求师范生根据中小学学生课本内容,建立学科知识整体构架,准确掌握学科知识,随机选择课程,认真书写教案,对于比较典型的课本内容,反复修改教案,培养刻苦钻研教案的能力。学生可以学习借鉴优秀的教案,这有利于提升师范生的教案书写能力。
第二,增加师范生见习机会。师范院校要做好顶层设计,与见习学校教师及时沟通,要求学生提前书写教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上课方式,在见习过程中学习在职教师教学教态,学习在职教师语言表达方式;要不定期组织专家型老师开展讲座,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听课情况进行及时跟踪,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这对于师范生教学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有一定作用。
第三,强化师范生实习。师范生实习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业化教育实践活动。师范生不仅需要扎实的教育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能在实践教学中发挥理论专业性和教学的机敏性[8]。高校应以师范生实习为导向,培养师范生书写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说好普通话等技能。师范院校应该根据师范生特点,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分类型的实习机会。我国大部分师范生实习时长为一个学期,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可以适当增加实习时间,使得实习形式多元化。例如美国威斯康星州的大学,师范生的实习时间长达两个学期,并且师范生实习学分远高于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学分[9]。此外,英国伦敦的大学要求师范生大学四年都必须参与实习,低年级的学生每周有半天时间到中小学实习,高年级的学生则是至少要承担中小学三分之一的教学任务[10]。根据实习规则,学校对师范生的实习情况随时进行监测,对于实习过程的异常情况,与学生及时沟通,加强对实习生的管理,对于实习生出现的共性实习问题,要及时提出解决办法,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
第四,为师范生创造展示教育技能的机会。教师专业素养是当代教师质量的集中体现,未来的教师应该具备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教师的专业知识储备要具备多层次结构、复合性特征,专业能力包括理解他人、与他人交往,管理学生以及教育研究能力等[11]。高校要强化专业师范技能相关知识的授课,增强师范生的讲课能力、管理学生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要求学生上台讲课,要求学生学会评价课程内容,增强师范生的课堂参与感,有力提升师范生说课、讲课能力。
第五,提升师范生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根据《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要求,到2022年,我国要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师范生要增强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不能够只是掌握单一的授课模式,要积极探索信息时代的教育治理新模式。
第六,师范生终身学习理念建立。终身学习是指社会每个成员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贯穿人的一生的、持续的学习过程。教师的职业生涯也是一个教师不断成长的过程,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师范生必须要建立终身学习理念和自主发展意识;师范院校应该培养师范生终身学习的精神,使师范生逐渐成长为专家型授课教师。除了帮助师范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师范院校还要帮助师范生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为师范生以后的成长奠定重要基础。
第七,强化师范生师德培养。师范院校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法律法规培养。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社会对教师思想道德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教师严以律己,立德树人。师范院校要把师德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争取培养出合格的先进思想文明传导者,使培养出来的师范生能够的传播真理、传播知识、塑造灵魂、塑造新人,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目前部分学校缺乏专业教师,教师性别结构不合理,教师相关福利待遇不够完善。要解决当前教育行业面临的问题,满足人们高质量教育需求的关键在于人才,而提升教师待遇,增强教师对事业的认同感、获得感,吸引更多优秀人员从教,有利于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相关单位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要求。同时相关单位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年》要求,提高教师社会地位,完善教师待遇保障制度,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生活补助政策。加大教师表彰力度,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师范生只有认同教师行业,才能增强终身从教意愿,才会积极提升自身综合技能。
师范院校要重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结合师范院校实际,因地制宜,建立符合高校内部发展状况的考评制度;要建立系统全面的评价标准,以保障师范生质量为第一要务,强化师范生专业课程、通识课程、毕业论文、研究报告、参加社会活动情况这些基础性内容的考核,明确考核要求,推动考评工作规范化,发挥评估导向和教育功能,以评估促进发展,突出师范生育人实绩,引导高校教师潜心育人;加强聘后管理,激发高校教师工作活力,提升育人质量,完善优胜劣汰机制,利用内部评估机制促使教师认真履行职责,培养高质量师范生。
外部质量保障体系主要是质量认证和质量审核,对于师范生的外部评价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师范生经历、师范生行为、师范生自我希望、师范生自我培养满意度等进行。目前很多高校教育质量评估体系设在高校内部,这种“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评估模式不能真正反映师范生评估质量。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出台更多相关政策,鼓励设置社会化评估机构,在高校外部设立独立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构,建立合理的师范生评价机制,每年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汇总;对于就业师范生进行及时追踪,评估师范生在学校的授课质量,适当调整师范生培养机制。利用评估机构,可以进一步改进师范生培育模式,有利于师范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加大师范生的培养力度,是实现教育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环节。高校要培养好教师就要重点关注师范生的质量,从师范生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师范生培养评估体系完善两个方面进行落实,要对师范生培养质量进行动态监测,确保培养的师范生满足当下教育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