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燕 李胜彦
(1.渭南市华州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陕西 渭南 714100;2.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检验科,陕西 华阴 714200)
研究[1]指出,将血液细菌培养以及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检测联合应用于菌血症诊断中,可提升诊断效果。但目前临床对这一说法尚未形成统一结论,一定程度上限制临床菌血症诊断效能的提升。本文主要分析菌血症采用血液细菌培养以及血清PCT水平检测作用。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接收的200例菌血症患者为研究样本,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龄(48.09±5.11)岁。纳入患者均经临床诊断均符合菌血症诊断标准[2];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已排除年龄<18岁者;合并多种感染者;近期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者。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实施血液细菌培养及血清PCT水平检测,在寒战或发热初期或者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患者上臂静脉血20 mL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在进行血液样本采集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使用LABSTAR120型全自动血培养仪(山东鑫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对血液样本实施培养。在无菌操作下采集患者发热时5 mL静脉血样本,以3 000 r/min离心10 min,将分离血清加入检测板,利用i-ReaderS型干式免疫分析仪(上海艾瑞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施血清PCT水平定量检测。
1.3观察项目 分析血液细菌培养和血清PCT水平对菌血症的诊断情况,血液细菌培养5 d内有菌株被检测出则判定为阳性,若血液细菌培养5 d内无菌株被检测出则判定为阴性[3];PCT水平>0.5 ng/mL可判定为阳性[4]。联合检测时其中一项检测结果为阳性,则将其判断为阳性。比较单一检测方式与联合检测对菌血症的诊断情况。比较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在发热后24、48、72 h诊断阳性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诊断准确性的比较 200例患者在采用血液细菌培养后提示有141例为阳性、59例为阴性;在采用血清PCT水平检测后提示有174例为阳性、26例为阴性。因此血液细菌培养诊断准确性是70.50%,血清PCT水平检测诊断准确性是87.00%。血液细菌培养诊断准确性低于血清PCT水平(χ2=8.134,P<0.05)。
2.2单一检测与联合检测的诊断情况 200例患者在使用联合检测方式后提示有191例为阳性、9例为阴性,因此其诊断准确性是95.50%。联合检测方式诊断准确性高于血液细菌培养(χ2=22.147,P<0.05);联合检测方式诊断准确性高于血清PCT水平检测(χ2=4.524,P<0.05)。
2.3不同时期诊断阳性率的比较 发热后24、48、72 h三种检测方式诊断阳性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血液细菌培养诊断阳性率低于血清PCT水平检测以及联合检测;血清PCT水平检测诊断阳性率低于联合检测(χ2=64.755、65.289、160.701,P均<0.05)。见表1。
表1 发热不同时期的诊断阳性率比较[n(%)]
血液细菌培养是一种将新鲜血液样本接种在营养培养基上,并将培养基放置在一定湿度、温度等环境中,促使对营养需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实施鉴别,进而明确致病菌类型[5]。有研究[6]认为,实施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可有效对血流感染进行排除和诊断,另外其还认为将上述两种检测方式进行联合使用可提升诊断效果,从而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本文结果显示,血液细菌培养诊断准确性是70.50%,血清降钙素原诊断准确性是87.00%,上述两种检测方式联合使用诊断准确性是95.50%,由此可知单一检测方式诊断准确性低于联合检测方式(P<0.05)。通过在发热不同时期对患者实施血液细菌培养和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结果显示发热各时期三种检测方式诊断阳性率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发热各阶段血液细菌培养诊断阳性率低于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以及联合检测(P<0.05)。发热各阶段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诊断阳性率低于联合检测(P<0.05)。分析结果可知,导致血液细菌培养准确性较低的原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血液样本采集时间不合理,需在抗菌药物应用之前和寒战或发热初期采集血液样本;(2)血培养采集次数不够也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3)血培养采集量不够,且细菌培养周期较长,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对机体感染情况进行诊断[7]。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判断细菌感染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血清降钙素原水平检测无法判断致病菌类型,在抗生素药物合理选择方面存在一定限制[8]。因此本次研究将上述两种检测方式进行联合使用,一方面保障检测的时效性,另一方面还可了解致病菌类型,并实施药物敏感试验,为临床合理制定药物治疗方案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