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逃逸行为》中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2022-02-19 08:47热纳汗·阿布力米提李学萍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态女性主义气候变化

热纳汗·阿布力米提 李学萍

摘 要: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给世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随着生态女性主义的发展,文学界也试图找出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女性被边缘化之间的关系,试图在文学领域寻找问题的根源。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在《逃逸行为》中把全球热点问题——气候变化和美国乡村的一个全职母亲的生活并列在一起,讨论气候变化对普通女性的影响和改变,呈现了气候变化和女性之间的联系。本文利用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分析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和气候变化对女性的影响,探讨改变女性与自然的他者地位的策略,为治理气候变化提出具体的方法。

关键词:《逃逸行为》 生态女性主义 气候变化 女性成长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逐步认识、开发、占有并破坏自然。如今生态危机已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产生了史无前例的威胁。其中,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等已成了全人类共同关注的焦点。以反映当今社会问题并欲找出解决方法为己任的文学家和批评家也开始把视角转向生态危机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试图在文学领域寻找问题的根源,反思历史的进程,探讨解决各种生态危机的方法。生态女性主义以人类、自然、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生态危机和女性被压迫之间的联系,解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积极为改变女性与自然的他者地位而发声。a

美国作家芭芭拉·金索沃的《逃逸行为》是一部典型的气候变化小说,它以气候变化为背景,讲述美国乡村妇女黛拉罗比亚如何参与拯救濒临灭绝的帝王蝶的经历以及她在此过程中从闷闷不乐的家庭主妇蜕变成一个自尊自信自强的女性的心路历程。本文通过对《逃逸行为》的文本细读,结合生态女性主义思想来呈现小说中蕴含的关于环境、气候变化、女性、瀕危物种等议题之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不同类型的他者在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文化中所面临的生存困境,提出治理气候变化的可行性策略。

一、气候变化和女性被边缘化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面临环境恶化、粮食和淡水资源短缺、极端天气、物种灭绝等种种生态危机。其中,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效应越来越显著,各国政府也开始关注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自1995年起每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就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流举行,旨在形成全球共同体,探讨治理气候变化的策略,有效防止全球气候异常。自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以来,缔约国先后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等条约,提醒各国积极展开节能减排行动,有效治理气候变化问题。虽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和其相关的国际公约对全球气候变化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在利益的诱惑下,不少国家和地区没有很好地履行公约的相关条款,致使全球逐年变暖。

金索沃在小说中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来反映全球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作者多次描绘阿巴拉契亚山区偏远乡镇所发生的各种极端天气,如大雨天、雾天、春季的雪景,来说明此村居民、阿巴拉契亚山区,甚至全球所面临的潜在危机——气候变化。墨西哥裔难民家的经历反映了此地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如泥石流、洪水、泥浆等,以及当地居民如何遭受这些生态环境恶化带来的苦难。此外,通过科学家奥维德的视角,我们可知全球所面临的生态危机,包括不合时宜的温度变化、干旱,以及蝴蝶改变以往的迁徙地飞到此地,这一切都暗示着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严重后果。

《逃逸行为》除了聚焦全球热点问题——气候变化以外,还巧妙地反映了社会底层妇女的边缘化问题。主人公黛拉罗比亚是个家庭主妇,她高中时因意外怀孕不得不辍学结婚,夫家经济拮据,婚后夫妻生活在难以偿还房子贷款的焦虑中,家里没有件像样的家电,全家连续两年不外出就餐,采购日常用品只光顾“一元店”,因经济压力她不得不勤俭持家到节衣缩食的地步。更可悲的是,她的丈夫卡布是个一切听从父母的“妈宝男”,在家无心关爱妻子的喜怒哀乐,更别提帮她分担家务,在他的眼里,妻子相当于一个生育工具。他们的第一个孩子保不住后,他不停地劝说妻子尽快再怀孕生子,完全无视妻子的身体状况。当黛拉罗比亚被公婆排斥时他也没有站出来保护她。总之,黛拉罗比亚从未享受过丈夫的疼爱,相反,她经历的是丈夫无尽的冷落和内心无比的孤独。社会上,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算是社会底层人。虽说她曾在餐厅当服务员赚钱,但自从怀孕后就在家当全职主妇,与社会严重脱节。丈夫的无心、公婆的排斥,加上独自照顾两个孩子和干不完的家务,使她失去了自我,迷失了方向。

普拉姆德指出,“主宰身份”意识破坏并跨越边界,并声称自己包含、渗透、交往“他者”,实则他们利用、压迫“他者”,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从属关系上的。b小说中贝尔只想着砍伐林中树木赚取钱财,信教居民认为蝴蝶是上帝的恩惠,媒体却想趁此机会提高收视率,当地政府则想趁蝴蝶吸引观光旅游者而开发当地旅游业,建造“蝴蝶迪士尼乐园”。他们中没有一个人想要了解蝴蝶迁徙至此的原因,只想利用蝴蝶获取利益。“没有一个人询问蝴蝶为何到此,最大的新闻就是蝴蝶群体迁徙到此。”c主人公则在家被丈夫冷落,被家务禁锢,还经常被强势的公婆排斥,在社会上被列为底层人士。这些正是具有“主宰身份”意识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对“他者”自然和女性的占有、压迫。

二、自然界的发声和女性意识的觉醒

人类过度开发自然资源,为了发展经济破坏生态平衡,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变化等,这些造成了蝴蝶迁徙地遭到严重的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化迫使地球上的物种不得不做出相应的自救措施。以往,蝴蝶群体迁徙到墨西哥山区过冬,但因气候变化引起的泥石流、洪水等自然灾害使那里的森林受到严重的迫害。面对此困境,蝴蝶群体没有选择坐以待毙,而是勇敢去面对种种生态危机,以坚强的意志力和对生存的渴望,改变迁徙地来到此山区。虽然它们明知飞往新的迁徙地困难重重,而且前方隐藏着诸多不明的危害,但它们还是勇敢站出来为自己的未来放手一搏。从此可以看出,自然界物种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蝴蝶群体通过改变迁徙地的方式来提醒人类关注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如若不然,自然界的生态环境恶化将会给人类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

黛拉罗比亚和蝴蝶一样面临着生存困境,不幸的婚姻、莫大的经济压力、冷漠的公婆和来自内心的孤独,使她从别的男人身上寻找安慰。去见情人的路上,她偶然间发现迁徙到这片森林的蝴蝶。整个森林如着火一般,“太阳换了个角度划过天际,给大地留下最后的温暖,这片山林似乎光芒四射。强烈的光亮如湖面的粼粼波光在山谷闪动,树枝闪耀着橘红色的火焰”d。看到此景象,她很吃惊。此时她感到从未有过的兴奋,这种兴奋来自她摆脱乏味的生活的解脱感,在此独处,她回望自己的生活,顿时明白自己内心深处所渴望的东西是什么。她不记得自己何时有过这样独处思考的空间,她平静而冷静地进行反思。我们可以说在见到蝴蝶的那一刻,她经历了内心的“顿悟”,此时她豁然开朗,明白了即使婚姻不幸,背叛婚姻也是错误的。于是,她重新回到家继续自己的生活。后来,随着科学家奥维德的到来,她得知蝴蝶来到此处的真正原因。当奥维德招募助理时她去应聘并开始工作。和奥维德一起研究蝴蝶的过程中,她开始明白个人的行为、区域的发展和全球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此时的她已不再是当初厌倦生活,追求短暂而肤浅的快乐的家庭主妇,而逐渐成为一名心中有目标并为之奋斗的独立女性。

小说除了关注气候变化和女性成长之外,还探讨了气候变化和女性之间的关联。小说以主人公的道德越界为开头,黛拉罗比亚本已决定通过偷情来表达对婚姻的不满,然而去见情人的途中她发现奇景,惊讶于此情此景的她终究放弃了偷情。那丛火海实际上是成群聚集的蝴蝶,全球变暖引起的气候变化改变了它们的生活习性,使帝王蝶迁徙到此。气候变化通过蝴蝶群体间接地改变了她的生活。随着蝴蝶事件的发酵,她从一个无名之辈变成了“蝴蝶夫人”。奥维德来到这里后,黛拉罗比亚的生活又发生了改变,从前整天被困在家的她走出家门接触外面的世界,并开始懂得生态环境和蝴蝶相关的科学知识。黛拉罗比亚作为一个普通的女性,她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也影响着蝴蝶以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她和奥维德一起投入研究中,试图拯救濒临灭绝的蝴蝶。她还邀请奥维德在媒体中讲解气候变化和与蝴蝶相关的生态知识。她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号召他们关注气候变化,保护生态环境。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她的这些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对治理气候变化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三、物种的适应性和女性的成长

小说最后一章描述了一场意外的洪水。事實上,此洪水并不意外。村民们为了满足他们的欲望而肆意掠夺大自然,从未思考过如果生态平衡被打破,大自然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场洪水摧毁了这里的一切。很明显,洪水代表着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是由人类对生态平衡的破坏造成的。自然与人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e,因此,如果大自然受到人类的破坏,人类就永远无法逃脱悲惨的结局。就如小说中所说:“人与自然对抗,在所有的冲突中,这是最无望的。有限的教育也足够让她了解:人类必败。”f因此,洪水是人类破坏自然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象征。尽管当地居民在“主宰身份”的作祟下想利用蝴蝶来获取财富,尽管当地的生态环境恶化严重,但蝴蝶群凭借自身强大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对生命的渴望,最终还是生存下来了。从此可以看出自然界物种强大的自我调整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

针对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恶化,作者提供了以下解决策略。一是提高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奥维德一起工作的过程中,主人公逐渐明白蝴蝶迁徙到此的原因,她首先积极向家人和朋友解释气候变化的危害,呼吁他们保护环境。此外,还请奥维德接受媒体采访,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与生态环境相关的科学知识。二是形成共同体意识。主人公深知生态环境的恶化并不是某一个人的错,同样保护环境也不是某一个人的责任。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气候变化问题也同样需要大家一起解决。因此,当看到贝尔想强行伐木赚钱时,她想方设法和其他人达成保护森林的共识,阻止牧师破坏森林。首先她和牧师联合,取得牧师的支持,其次是和海斯特沟通商量一起说服贝尔,最后她给卡布做思想工作取得他的帮助。最终在她的组织下,大家形成了共同体意识,一起说服贝尔放弃伐木。三是教育下一代。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气候变化不仅需要这一代的努力,更需要下一代人的持续努力。关于这一方面,主人公对儿子的教育是比较成功的。她在和奥维德一起工作的时候经常带着儿子,让儿子熟悉气候变化和生态方面的知识。她常带他去森林观察研究蝴蝶,培养他保护自然的意识。

小说最后一章的洪水也象征着女性打破了父权社会的压迫。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黛拉罗比亚的地位较低,经常被边缘化,因此她很难实现自我价值,但她从不放弃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洪水摧毁了她的房子,这个房子对她来说是个隐形的监狱,她困在里面得不到自由。她家黑暗的屋顶和白色的角落都被冲走,这意味着她超越了父权制社会的种种束缚,找回了自我意识。她在经历蝴蝶事件的前前后后,实现了自我身份的重构。她从一个对生活毫无盼头,整天闷闷不乐的家庭主妇,逐步蜕变成一个心中有梦想、脚下有力量的独立女性。在和奥维德一起工作的过程中,她重新树立了对自我的认可,拥有了人生目标,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面对不幸福的婚姻,她及时止损,主动提出离婚,开始新的生活。经历十余年无味的婚姻生活和惊奇的蝴蝶事件后,她重新拾起17岁时上大学的梦想,勇敢开始新生活。

四、结语

《逃逸行为》作为一部气候小说,讲述的不仅是气候变化及其严重后果,它更是探究如何治理气候变化的策略。金索沃以帝王蝶迁徙的异常为切入口,逐步展开其背后的气候变化、全球变暖、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进一步探索解决这些生态难题的方法。从此可以看出金索沃作为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她在小说中也关注了社会底层女性的困惑以及她们的成长,积极号召女性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念,做心中有梦、脚下有力量的独立女性。此外,小说标题中的“Flight”一语双关,金索沃通过此词来表达帝王蝶当初逃离以往栖息地时的绝望,同时表达了主人公起初逃离婚姻生活时的逃避心理。可以说此词在小说开头暗含着帝王蝶和主人公面对生存困境或生活困境的消极态度。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这一词呈现出帝王蝶最终生存下来飞往新的栖息地的生存希望和主人公最终结束不幸的婚姻追逐大学梦的全新开始。在此,“Flight”一词展现的是对生态环境逐渐变好的希望、对社会底层女性的美好祝福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

a 赵一凡等: 《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版,第475页。

b Plumwood, Val. 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 Routledge, 1993,p178.

cdf Kingsolver, Barbara. Flight Behavior.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12,p228,p20,p339.

e Murphy, Patrick D. Literature, Nature, And Other: Ecofeminist Critiques.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p11.

参考文献:

[1] 赵一凡等.西方文论关键词[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2] Plumwood, Val. Feminism and the Mastery of Nature[M]. Routledge, 1993.

[3] Kingsolver, Barbara. Flight Behavior[M]. New York: Harper Collins, 2012.

[4] Murphy, Patrick D. Literature, Nature, And Other: Ecofeminist Critiques[M].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5.

[5] 李学萍. 帕特里克·墨菲教授访谈录[J]. 鄱阳湖学刊,2016(3).

作 者: 热纳汗·阿布力米提,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19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李学萍,博士,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编 辑: 杜碧媛 E-mail: 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生态女性主义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的披露要求与趋同分析
2007:绿色企业
女性儿童自然
莱辛作品中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基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红字》解读
卡洛琳·麦茜特的生态女性主义世界观
《疯狂动物城》的生态女性主义解析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理智与情感》
WHO:每8例死亡中就有1例死于空气污染
谷歌数据显示:美国人不懂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