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 杨春耘
内容摘要: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时代,回归传统家庭、回归自然本真等基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理性思考的必然趋势。《廊桥遗梦》这部小说正是在这种追求本真、重新发现自我的社会思潮中的典型作品,其文化融合解构清晰地展现出作品所蕴涵的宽容与责任精神,大胆张扬了人性之美,带给了浮躁时代人们对于爱情与婚姻的冷静观察,也因此获得了众多观众的热烈追捧与深度思考。
关键词:《廊桥遗梦》 婚外恋情 家庭 宽容 责任
以爱情为主题,是不少小说的重要关注题材。而细腻温柔、极有女性情怀的小说《廊桥遗梦》(1992)是关于中年人的婚外恋情,一种纯粹的爱情,一种源自灵魂深处的精神寄托,巧妙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爱情的伦理价值观与情感平衡问题,以其对婚外恋情的深度探讨和对中年人心理情感的客观关照受到了众多读者和评论人士的广泛关注。作者通过爱情故事这一载体剖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关心的人性问题,表现了人类对“真、善、美”执著的追求,对性和爱、灵与肉高度交融的向往。女主人公在长年平淡的婚姻生活中被迫放弃了“少女时的梦想”而埋身于琐碎的家务之中,当充满了自由氣息的男主人公出现时,她就情不自禁地为他所吸引(…she felt something jump inside)[1]。这种来自内心深处呼唤的爱让无数观众感动得流泪,甚至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重新审视爱情与婚姻。这也甚至成为不少人离婚的充分理由,那就是所谓追求真正的爱情。这种片面的解读[2],是这部电影带给我们多种思考与回味的一个方面。
在当今这个思想自由、文化多元的世界中,性泛滥、艾滋病蔓延、离婚草率、千金之诺随意打破、“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骑在自行车上笑”,爱情只不过是逢场作戏,人们为金钱和名利尔虞我诈,社会美德遭到冷遇甚至践踏,围城内外的人们对爱情和婚姻充满困惑。《廊桥遗梦》确实让我们多了几分严肃的思考和理性的权衡,弗朗西斯卡(Francesca Johnson)用一种出人意料又极合情理的方式处理浪漫爱情,展示了人性中的光辉与崇高,让充满困惑的现代人内心感到丝丝温暖和缕缕光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宽容与责任更是弥足珍贵。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而精神文明却没能同步的今天,小说《廊桥遗梦》表达了现代人的心灵孤寂和精神流浪,以及对自然、家庭的回归,其深刻的隐含主题“宽容与责任”,大胆张扬着人性的光辉一面,仍然有着非凡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在中西文化对比与深度解读英语文本中,充分挖掘积极正面的价值引领和人文内涵,正是我们理性、客观学习西方文化的重要一课。
一.《廊桥遗梦》的问世
《廊桥遗梦》是美国摄影家、小说家、音乐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Robert James Waller)的作品,故事发生在1965年,成书于1992年,时值美国正经历着性解放、叛逆、自由、工业化高速增长的社会进程,新生事物不断涌现,各种要求解放、自由的声音此起彼伏,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的社会与家庭、伦理与道德的标尺,直接拷问着大众的心理底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回归家庭、回归自然的思想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这部小说所试图探讨的关于家庭与责任的问题,正是当时美国民众所面临的伦理道德困境,读者对弗朗西斯卡这个人物是同情的,她自身所信奉的伦理观是契合当时读者的伦理价值取向的,即使背叛了丈夫但却坚守了起码的道德底线,不惜放弃真爱也要维护自己的家庭。很快,这部小说在美国引起了巨大轰动。
同样,在中国,许多读者,包括知名学者、作家、文学工作者等都卷入了一场长时间的关于婚外恋情、道德与责任、自然与文明以及人性许多层面的讨论[3]。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术话题。其文学价值、艺术价值、对人类生命与情爱所作的拷问与探讨以及对主人公十分细腻的情绪表现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刻画,都堪称上乘之作,给人们带来丰盛的情感盛宴和关于爱情与责任理性思考的难得机会。
二.心底里“少女时的梦想”
弗朗西斯卡曾经恋爱过,她爱上了一个大学艺术教授。他们之间经历了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恋,然而却不太现实,她传统观念较深的父母不赞成,而她自己的传统思想也让她屈服了现实,离开了大学里浪漫的约会,尽管她和别的妙龄女孩子一样渴望浪漫,并无时无刻不期待自己梦想的实现。到了“女大当嫁”的时候,可罪恶的二战将多数意大利青年赶上了战场,严酷的现实限制了她的选择[4][5]。而就在这时,理查德(Richard Johnson)提供了另一种合理的机会:待她好,会给她物质上的保障,况且充满希望的美国又给她以美丽的幻想,使她对生活有了新的希望[6]。但婚后的生活并不像弗朗西斯卡所想象的那样充满激情和浪漫,年复一年的农庄生活是那样单一和缺乏情趣,注重实际的美国文明时尚又使她感到压抑[7]。虽然丈夫忠厚稳重,以自己的方式爱着她,但从来没能进入过她的内心;生长环境和个性气质的差异使他们缺乏沟通,缺乏温馨、甜蜜的情意。而“充满希望的美国”原来竟是一个单调、乏味的小村庄,这绝对不是她梦想的一切。慢慢地她冷静了下来,回到了现实,独自忍受着内心的孤寂和梦想无从实现的失落,开始做一个普通乡村妇女应该做的事情,过着一个普通家庭妇女的平静生活。她是一个好妻子,将家里的一切都照顾得井井有条,并且慢慢融入了这个小地方。如果没有罗伯特(Robert Kincaid)的出现,也许她会一辈子都这样过日子,虽然这并不是她想要的。
但在她的心底里,她依然渴望浪漫与激情,“少女时的梦想”会不时地在心头闪过,经常听着古典音乐,喜欢读些诗歌,还时时坐在门廊的秋千上无聊地晃荡,翘盼着远方大路上能出现一种莫名的东西来唤起她的激情[8]。因此,弗朗西斯卡的婚外恋情带有一种必然性。当一身艺术家气质的罗伯特向她走来时,他那对艺术和事业的执著追求、对女性体察入微的关怀、对生活如诗如画的剖解,对真情如梦如痴的迷恋又唤醒了她沉睡已久的少女时的梦幻,而当罗伯特给了她潜意识中一直想要的鲜花和音乐构成的浪漫情调时,使她一下子又回到那个充满幻想的少女时代,灵与肉在异常压抑乏味与百般渴求中融到了一起。
弗朗西斯卡在与罗伯特交结时一方面努力恪守妇道,另一方面又在追求生命中原始的美,那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欲望,一种发自灵魂深处的呼唤[9]。四天里,她似乎不再是农夫之妻,也不是儿女们的母亲,却还是那个那不勒斯的单纯而可爱的女大学生,在与充满野性与灵气的罗伯特的交往中,她在灵与肉上获得了极大的满足,并永志难忘,恰似少女初恋时的激情与忘我。至此,四天的婚外恋情便超越了爱欲,获得了追求真正爱的权利[10]:单调压抑的乡间生活、不解风情的丈夫。但弗朗西斯卡的婚姻是否就到了尽头?
三.宽容换来了完整平静的家庭
宽容(Generosity)即允许别人自由行动或判断,即使自己不喜欢这样;耐心而毫无偏见地容忍与自己的观点或公认的观点不一致的意见,宽大而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宽容是最美丽的一种情感,一种良好的心态,一种崇高的境界,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生活的艺术,它不仅包含着理解和原谅,更显示着气质和胸襟、坚强和力量。
弗郎西斯卡生不逢时,又来到了异国他乡,“少女时的梦想”依然遥远,静如止水的压抑生活早已让她厌倦了这样的日子。但在她的潜意识中,她离不开这儿,她的儿女,她的丈夫,她的家园,似乎她早已属于这个偏远、闭塞的乡村。
1.对家人的理解
有一次弗郎西斯卡做饭时在听古典音乐,但她的女儿卡洛琳一进来就把收音机切换至流行音乐频道,弗郎西斯卡不仅没有责怪她,反而选择了宽容她。这看似母女之间再寻常不过的小事了,为了女儿开心,暂时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可对于弗郎西斯卡就不是这么简单:她来自意大利那不勒斯,明媚的阳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铸造了她浪漫热情的天性;受过高等教育,有比较文学学位,酷爱诗歌和古典音乐,有自己的情调和期许,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但平淡乏味的乡间生活,令人压抑的保守、闭塞氛围和简单的人际关系把她绑架到了伦理道德的大船,将她远远抛离了“少女时的梦想”,而在厨房劳作时的听音乐,偏偏是她少有的精神生活之一,也是她重温“少女时的梦想”的重要途径之一。将她硬生生地拉回到她不想要的生活,甚至剥夺了哪怕一小会儿“白日梦”,残酷而又冷漠。当然,这一切卡洛琳是无论如何也无法知晓的。但弗郎西斯卡以宽容的姿态在利己幸福与利他幸福[8]之间,默默地选择了后者。
理查德由于文化(包括所接受教育的不同)、性格和观念的局限,看不到妻子的感情需求,下意识地剥夺了她作为女人应该得到的幸福。然而,他似乎永远都不会认识到他给妻子带来的伤害和痛苦有多大。面对单调乏味的农场生活及理查德的古板、粗率和不懂生活情趣,弗郎西斯卡以宽容的博大胸怀坦然接受并独自忍受着毫无趣味的生活带给她的无尽痛苦,为家庭的无条件付出,换来家人的幸福美满,这正是她满足感的源泉。她的宽容换来了完整平静的家庭。
而在理查德病危卧床不起的时候,对妻子说:“弗郎西斯卡,我知道你曾有过那么多的梦,我很抱歉我没能给你。”[10]原来他早已知晓她的秘密,给予她的体谅和缄默,以及令人扼腕的歉意。同样,理查德对妻子的宽容也是完整平静的家庭的重要保障。
2.对男主人公罗伯特的尊重
是罗伯特拨动了弗郎西斯卡的少女情怀,是罗伯特重新燃起了弗郎西斯卡“少女时的梦想”,似乎“远走高飞”就是罗伯特帮助弗郎西斯卡成就梦想生活的最好路径。可“尊重你的感情”,他将这种痛苦的选择更多的无情地抛给了弗郎西斯卡。面对这种刻骨铭心的生死之恋,面对罗伯特无力在“永远伴其左右”和“帮助她离家出走而同时又能使她内心平静”二者平衡的事实,弗郎西斯卡选择了自己默默承受而将他们之间的爱深深地藏在心底。
对罗伯特的宽容,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弗郎西斯卡更多地倾向了后者,保全了一个完整的家庭,守住了真愛,但也经历了撕心裂肺的苦痛,以及24年(1989年弗郎西斯卡离开人世)的无尽思念。“爱”的无私,以及对点燃“少女时的梦想”的灵魂伴侣的无限宽容与尊重,弗郎西斯卡换来了完整平静的家庭,也守住了他们彼此心中永远至纯至美的爱情。
四.责任坚守了人性的光辉与崇高
现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强调追求个性解放、实现自我价值和自身潜力、崇尚自由平等。为此,他们几乎可以牺牲一切来实现独立的自我和自由的人生追求。弗郎西斯卡生活的偏远乡村虽人言可畏,但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换一个生存环境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也就是,她所处的社会文化大环境允许她出走[11],与她一生最爱的、最懂她的人,她有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权利和自由。显然,她所不能战胜的恰恰是她自己,她人性的另一面:她善良女性的母爱和良心,以及她依然坚守的在当代特别难能可贵的被商品经济、物质文明冲刷得异常脆弱的责任意识。
1.弗朗西斯卡对家庭的责任。弗郎西斯卡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心底里依然藏着“少女时的梦想”[12]。但现在,在这个传统、保守、偏远的乡村,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妇女,她与丈夫、儿子、女儿过着平淡的家庭生活。每天早上为家人准备早餐,看着他们吃完,晚上一边织毛衣一边与丈夫看电视。弗郎西斯卡其实心里明白,这并不是她少女时代所想象的那种生活。但“那该死的责任”冻结着弗郎西斯卡的脚步,内心固守着对罗伯特永世不忘的爱恋,却甘作生活的囚徒,在茧壳中凭借着思念和回忆度过余生,永远守护着她们来自灵魂深处“一生只有一次的爱”。因为,有着传统伦理价值观和很强现实感的她很清楚,当她与罗伯特走出家门的一刹那,他们的纯正、纯粹的(pure and absolute)爱就会改变,现实生活中的责任[13]、义务以及良心的审判会使他们陷入精神的无比痛苦,她会无时无刻不牵挂原来的家庭,“若我走了,家会变成怎样?”“你们能体会到家庭生活的甜蜜吗?”她会为给家人带来的伤害而愧疚不已[14]。
2.罗伯特对爱的坚守。罗伯特浪迹天涯、自由不羁的生活个性决定了他的孤独与流浪。但从他对弗郎西斯卡的内心矛 盾可以看到他很强的责任意识。“Look, I’ll stay here if you want,or in town, or wherever.When your family comes home,I’ll simply talk with your husband and explain how it lies. It won’t be easy,but I’ll get it done.”他试图理性地争取她的“出走”,而不由此给她带来心理的自责和愧疚。在滂沱大雨里,浑身湿透的他久久深情地望着车里的弗郎西斯卡,期待的眼神充满爱的渴望,揪心的等待也是最后一次挣扎的邀约,彼此挤出的淡淡微笑算是最后无声的道别,看似轻轻的转身,却在拼命压抑着感情的闸门,雨水和泪水模糊了视线,拖着撕心裂肺的痛慢慢地远离了让他一生守候的爱。
对弗郎西斯卡至死不渝的、殉道般的爱展现了他的人格力量,除寄来一些照片之外,他从未再次出现以给她的生活带来麻烦,对爱人的责任让这种爱更显珍贵;他精益求精的摄影是他敬业精神的充分体现,对工作的责任彰显他那现代人急需的可靠品质;他“要把骨灰撒在罗斯曼桥下”的临终遗言再次让我们看到了他对爱的责任和坚守,直到永远。在罗伯特的身上,在他们超越了生死界限的爱恋之中,我们看到了缘于情爱的人的精神生命对于生离死别的超越,互不相扰,私守彼此的思念。
人类的情爱活动总是伴随着幸福和痛苦,但这种痛苦却能让处于情爱中的人乐于承受并充满希望与期待,心灵的归属感带来更多的是满足和甜蜜。在罗伯特与弗郎西斯卡晚年音讯隔绝的孤独生活中,他们私守着心灵的那一方神圣,爱的信念让他们的心境却如处天堂一般,弗郎西斯卡在给儿女的遗信中写道,“如果没有罗伯特·金凯,我可能不一定能在农场呆这么多年。”基于文化融合的文本解构,让我们深刻理解了是宽容与责任的坚强信念和力量让这份婚外恋情格外美丽和动人(All I can do is try to hold on to both of us somewhere inside of me.),这就是这个故事震颤人心的重要原因,在物质丰富、精神匮乏的时代,回归基本伦理道德价值取向,赢得了东西方不同文化语境下众多观众的热烈追捧与深度思考。
参考文献
[1][4][11]Robert James Waller. The Bridges of Madison County[M]. New York:Grand Central Publishing,199229,21.
[2]王福和.文化的隔离与审美的错位--中国对《廊桥遗梦》的误读[J].中国比较文学,1999(1):144-149.
[3][6]钟正平.《廊桥遗梦》析评[J].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4):25-30.
[5]罗伯特·詹姆斯·沃勒.资中筠译. 廊桥遗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22.
[7][12]吕文平.《廊桥遗梦》中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道德理性之间的决择[J].语文建设,2015(12):71-72.
[8][15]胡玉莲.《廊桥遗梦》之遗:让真爱在道德中永生[J].电影文学,2014(9):133-134.
[9]吴晓真.英美影视与文化(英文)[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122.
[10]卢曦.廊桥下的纯粹之爱---论《廊桥遗梦》的婚恋伦理叙述[J].陕西社会科学论丛,2019(1):31-34.
[13]朱全国,梅文斌.《廊桥遗梦》的女性意识分析[J].小说评论,2011(2):203-207.
[14]张步婕.从波伏娃《第二性》的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廊桥遗梦》[J].传媒论坛,2020,3(15):145-146.
基金项目:2017年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重点招标项目“医学院大学英语通识教育的长效性研究”(2017-89-55)、2017年川北医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一般项目“以内容为依托的医学生大学英語课程教学改革研究”(2017-89-21)与2020年南充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基于语料库的英美外刊话语分析在新时期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中的创新研究”(NC2020B19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外国语言文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