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其主要病理机制在于患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皮肤、巩膜等出现黄染等情况。如果没有进行有效诊治,可能引发胆红素中毒性脑病,给患儿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更有甚者会导致患儿夭亡。
约85%的足月儿及绝大多数早产儿在出生后1周内出现黄疸。根据黄疸出现的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和黄疸消退的时间,以往的概念是将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大类。生理性黄疸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有关(人类出生时胆红素的产量大于排泄量),通常在出生后2~4天出现,且多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迟至3~4周消退。
病理性黄疸是由多种原因导致血清胆红素水平异常升高,如胆红素生成过多、肝脏对胆红素代谢障碍或胆汁排泄异常等,需要及时干预。当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每日递升>85μmol/ L;足月儿黄疸持续>2周,早产儿>4周;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等黄疸情况,就要警惕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注意加强喂养,促进多吃多排,一般可自然消退;病理性黄疸通常以光疗、药物治疗和换血治疗为主,并根据不同病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在此不做赘述。如今,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有了长足的进步,治疗期间加强科学护理,能更好地提升诊治疗效,控制其并发症出现。
首先就是常规性护理,譬如做好充分的保暖,强化营养,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治疗等,护理人员需详细记录护理前后患儿参数指标变化。
然后是要强化病情观察,所有新生儿黄疸均需早期监测,评估高危因素,应对患儿的呼吸、体温、大小便情况(注意有无尿色加深和/或大便颜色变浅)等实施严格的观察,出生后3天内每12~24小时监测1次皮肤黄染情况,出院后也应继续监测胆红素至少一周。若患儿出现嗜睡、吮吸无力及肌张力减退等,警惕胆红素脑病可能,必须迅速告知医生诊治。
其次是抚触护理,在室温28~30℃左右的情况下,对全身裸露的新生儿进行全身抚触,尤其是头部、胸部、腹部、四肢,每天3次,即早、中、晚各1次,每次抚触时间在8~15分钟,最好在新生儿进食1小时后进行。在抚触时,注意动作保持柔和。近年来有研究发现,对新生儿抚触能起到调理肠胃蠕动的作用,促进粪便排泄,减少肠壁对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从而达到促进黄疸消退的目的。该法几乎不需要任何花费,操作简单,效果确切,副作用小,建议家长都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按摩抚触动作。
再就是排便护理,应详细记录新生儿排便情况,如果出现异常及时向医生反映。胎便不排干净或不及时,胆红素会经过新生儿特殊的肝肠循环重新吸收到血液里,因此要积极采取措施促使胎便尽早排出,如对肛门部位实施按摩等。
藍光护理,是指用一种特定波长呈现出蓝色的光,这种光线照射到身体时能让机体的胆红素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将胆红素从一种脂溶性物质变为水溶性物质,然后再排出身体,对于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通常在进行蓝光治疗时会将患儿的眼睛和生殖器蒙上,避免对新生儿产生其他影响。照射蓝光时还要注意每隔一段时间对患儿进行翻身并注意保暖,同时记录患儿黄疸消退情况。
最后是加强喂养,患儿排尿、排便次数增加后可促进胆红素通过尿液和粪便排出。平时注意在光线充足的环境下,观察新生儿黄疸的情况,如果有反复或明显加重,需要及时就诊。
还要提醒的是,充分的母乳喂养对新生儿黄疸的消退具有重要意义。但有一种特殊的黄疸类型是由母乳喂养引起的,多为自限性,注意在医生指导下调整喂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