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建廷
【摘要】伴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工程设计方案出现了重大的变革,传统的有线传播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发展要求,所以当前需要朝着无线接收方向发展,争取实现无线数字化全覆盖。本文主要对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设计原则、设计方法、具体实践进行探究。
【关键词】广播电视;无线技术;数字化覆盖;设计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TN9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1.026
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可以为观众传送所需的资源信息,在新时代下,为了有效提高广播电视的服务水平,在广播电视工程设计需要注意使用无线数字化传播技术。国家内的有关部门已经同意在信息传播中使用数字形式,这一政策的提出就为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技术的发展带安定了良好的基础。新时代下,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满足,为了有效提高电视节目的整体效果、传播效率、影响力度,就需要加强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构建力度。
1. 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设计原则
广播电视台想要拥有更多的受众群体,就需要确保创建出优质的广播电视节目,与此同时,广播电视在节目传输这一环节具有繁杂性,在理想的情况下,传输系统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在传输系统中可以将其分为传送、发射、监控三个方面,在开展数字化建设中一是要遵循兼容扩展性,广播电视的整个系统运行具有兼容性、扩展性的特点,在端口配置的环节,应该进行统一选用,与此同时,在端口处也考开展针对性预留处理,以便后期用于系统的设计。传输端、放射端二者之间应该有效兼容在一起,使其彼此之间可以自行进行切换处理,在任何时间段在signal源处都需要进行保留处理,以此来降低系统漏洞、设备故障的发生风险。二是临床要确保设计合理性,在对数据进行传输时或者资源合理分配阶段,需要确保传输、分配合理,否则就会出现资源系统流失的情况,导致系统性能受到影响,严重在数据传输时会出现漏洞的情况。
2. 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设计方案
2.1 节目无线数字化建设
在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初期设计时,需要先进行工程勘察,作为基础项目,需要依据地质勘察以及工程审核结果来科学制定工程设计方案,与此同时,工程人员应该收集现场的资料数据,参考资料开展工程设计,具体应该从基础建设、系统建设两个方面开展资料收集,为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勘察工作铺平道路,在勘察环节,可以组建地质勘察团队,树立责任意识,将勘察工作落实到实处,针对获得的勘察数据需要进行计算,记录计算后的参数,依据参数进行图纸设计,合理搭配各类资源。除此之外,在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设计初期也要注意预算工作,明确设计目的,依据目标开展工程有序建设。其次,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设计阶段,需要注意signal接收系统的性能,确保其在节目播放的过程中,于卫星信号处可以准确进行接收处理。对于数字音频、数字节目处也应进行综合编码处理,在得到解码信息之后将其传输至相对应的节点处,确保音频信号传输的有效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整体质量。电视节目建设的标准度很高,不但需要在卫星信号接收设备处进行设置处理,而且需要在卫星综合接收解码器中进行增设,由此来保证了电视节目的总体传输质量。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中的传输途径主要基础都是无线发射,在地面传输阶段,数字电视的系统环境有很多,且对技术具有较高的要求。
2.2 地面數字电视架构
多项研究指出,在干扰因素的影响下,发射覆盖面积就会减小一半,每个发射台想要将覆盖面积扩大,通常采用功率提升策略实施压制处理,出现恶性循环的情况,对单频网进行调查分析,可以发现其与信号频率、调制时间等具有一致性,且具有相应分集的效果,在覆盖范围处开展叠加处理,更好的进行干扰预防,与此同时,在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面积上也要进行扩充,在总功率处进行科学管控,以单频网的角度作为出发点,需要不断将发射点、调制时间要求提高,对此进行同步协调处理,科学进行单频网的组建。一般情况下,在单频网适配期器中,核心以及备用分别用北斗系统、GPS进行承担,与区域性单频网相比,无论是复杂性还是技术难度方面均较高,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接收解扰时间方面,单频网延迟时间<1s,与传输测试环节,卫星链路会存在偏差,偏差值不可超过250ms。除此之外,单频网在进行视频比特率时,需要达到同步处理,与此同时,在使用调配器时,应该开展空包填充处理,开展卫星调配时,若开展信号更改处理,会对传送流的透明度造成影响。除此之外,在优质硬件支持下,应该合理调配卫星调制器,就需要开展程序代码的升级处理,对空包填充进行设计,确保整个功能的完整性。
2.3 地面数字广播架构
以数字音频广播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在广播电台前台技术系统的支持下,就可以在前端进行编码、复用处理,对码率进行完整传输,于DRA与编码处也可开展科学选择与改进。一般情况下,在信道帧结构的调制、编码阶段标准都为CDR。以某广播编码服务系统为例,当实现了节目码率的传输时,可通过传送链路直接向地面广播站台中进行传输,最后再直接进入到地面通信广播卫星中,这时在数据信息传送中就存在了衔接性,从而可将备份信息直接向亚太六号卫星中进行传输,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地面卫星就可以与空中卫星进行紧密结合,并与接收机相配合从而进行充分利用,以此来将实际信号可以向电视台准确的传输。
3. 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具体实践
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需要根据当地无线覆盖率的地域要求和发射台广播电视的基础设施,进行工程体系的构建,本文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实践工作。
3.1 信源系统
在广播电视网络中,信源系统属于重要的信息源,系统中包括多种设备,常见的有复用器、综合接收解码器、码流切换器、AVS+编码器等,利用信息源在中央与当地处可以进行节目引接处理,在节目源处合理开展切换、编码、复用等工作,在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传输链路以卫星为主,每个发射台都可以在节目码流中进行直接接收,然后将地面的数字电视单频网或者多频网组建完成。在机房楼顶处可以对卫星接收天线进行配置,然后利用AVS与专业卫星综合接收编码器,在卫星信号处开展接收、解扰、解密等工作,其可以将两路TS清流进行还原,使得节目制作具有高清性。在本地进行节目播出时,应该依据节目播出需求,于第二码流处进行本地相关节目的穿插,在复用器、AVS+编码器的支持下,以传送流形成,通过传送流可以通过TS码流光端机进行HFC光线传输的网络构建,在此基础上进行信息码流的数据分发与监控双向传输处理。
3.2 发射系统
在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阶段,综合考虑到地面数字发展现状、模式同步等因素的需求,在我国无线广播电视频率资源较为紧缺,为了更好的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节省更多的资源,工程在设计时,占据主要的地位是省级单频网,辅佐地位的是区域单频、多频网,这一地面数字电视组网方式属于主要的设计方法。在进行区域性地面数字电视及单频网络的建设工作时,一是要保证在地面电视节目中在到达各个发送基站时具有同步性。相较于传统的发射系统,地面数字单频网发射系统与其相比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是因为在对TS码流使用激励设备进行数据处理时,由于发射机系统需要针对所检测得到的SIP内容做出工作状态的选择,并使用标准的TS空包来代替SIP包。除此之外,也要用标准的TS空包來替换成特定填充的单频网适配数据包,之后开展编码调质发射处理,与以往的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相比,在组网方式、设备功能等性能指标方面,实施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时提出的技术需求更高。在一些山区,不管单个地面数字电视发射机的频率数值有多大,信号仍然有无法覆盖到的区域,那么为了进行全覆盖处理,就可以使用同频转发器开展补充覆盖,同一频率的转发器在开展对天线接收时,开展方向性处理,在对发射站开展信号接收时,于信号处应该开展过滤、放大处理,然后用相同的频率开展发射,在增益放大之后,需要适当缩减接收与发射天线之间的隔离度,以免设备出现自激的情况。
3.3 供配电系统
在开展供配电系统的改造处理时,还必须注意对各项供电设施调整、发射台变压器容量的核实、自动发电和不间断地供电完善、设备的接地齐全等工作。当掌握电力变压器功率容量以后,就需要利用实际电力负荷进行对数字地面电视发射台满载的估算,计算后对在线设备、新增设备进行功率的调整。此外,发射台还必须根据其实施细则规定,对控制装置、信号源设备等进行发射工作时,必须使用UPS进行电源管理,而UPS电池组后备时间也应该在设计负荷之下,当负载功率因数、与UPS规定功率因数出现不同,就需要按照折算系数进行计算处理,进而对UPS产品进行重新选型。不仅要对发电机组功率进行选择,同时还要考虑用电率功率的总和、用电设备启动功率,确保在良好供电系统的支持下,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设计与实践工作顺利开展。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因为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系统工程的设计与实现已属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以当前就应该对其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掌握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系统工程的总体设计原则与方法,从信源系统、发射系统、供配电系统等各方面进行实践分析,以促进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系统工程朝着更为完善的方向进行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克双.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的设计与实践[J].广播电视信息,2016(4):100-103.
[2]王海斌.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方案与实践[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9(10):286.
[3]栗遐.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践探析[J].数字化用户,2017,23(45):48.
[4]肖宁.陕西广播电视塔中央无线数字化覆盖系统设计与实践[J].广播与电视技术,2019,46(4):91-94.
[5]徐继胜.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实践探析[J].科技传播,2019,11(24):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