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霄
摘 要:新时代,北京高等教育要明确人才培养要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统筹推进人才培养改革。
关键词:新时代;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北京高等教育是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阵地。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北京高等教育更应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贯彻党和国家重大路线方针政策,引领时代进步风潮,紧密契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完善人才培养理念,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构筑北京人才高地。
明确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要求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等教育要根据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要,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将每一名学生首先塑造成人,进而培养成才,最终锻炼成杰。作为全国高等教育的领头羊,北京高等教育承载的塑人、育才、炼杰任务更加重大而紧迫。
1.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初阶要求是把每一名学生都塑造成身心健康的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清华大学提出“无体育、不清华”,有了强健的体魄,才具备了为国家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前提。身体的健康,也有助于促进学生心智的健全、品行的端正和意志的锤炼。同时,高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塑造学生包容质朴、积极奋进、诚信友善的品质,消除某些学生个体中出现的“妈宝”脆弱、追星网瘾、焦虑躁动、消极躺平等倾向,让学生成为一个身心健康、自立自强的人。
2.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进阶要求是把大多数学生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北京高校要培养的是理想远大、意志坚定,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人,这是德的基本要求;要培养的是知识能力完备、综合素质突出,具有较好解决问题能力的人,这是才的具体要求。以德为先,德才兼备,方为人才。
3.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高阶要求是把更多的学生锻炼成卓越杰出的人才。北京高校应该培养更多胸怀天下、视野宽广的人,他们传承优秀文化、心系“国之大者”,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全面的实践能力,在社会基层和生产研发管理一线受到过锻炼,善于交叉融汇、努力开拓创新,具有全球格局和超前思维,在某些领域里已经形成初步突破,并正在引领未来潮流,是人中之杰。
提升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塑人为人、育人成才、炼才至杰,是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神圣使命,是经济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迫切要求。北京高等教育必须深化人才培养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国家和社会提供多层次、高水平的人才供给。
1.提升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构建铸魂育人体系是前提,是“塑人”的基础。要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要深化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智育为重,体育锻炼学生体魄,美育陶冶学生情操,劳育培养学生热爱勞动、珍惜成果、吃苦耐劳的品质;要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在系统理论学习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中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自觉肩负使命;要强化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净化校园风气,充分发挥大学校园环境氛围育人的溢出效应。构建铸魂育人体系,是高等教育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2.提升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重点,是“育才”的核心。要进一步健全学生学业引导机制,努力完善厚基础、宽口径、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调整通识课与专业课比例、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主修课与辅修课比例,倡导建立开放式、研讨式、互动式教育教学关系。要加快学科专业建设,深化结构调整,提升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牢牢抓住课程教学改革这一关键点,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鼓励优秀教材编写,规范教材选用,完善现代化教材课件体系建设;强化实验实习教学改革,切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要持续提高教育教学信息化水平,实现高校数字化转型,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虚拟现实等现代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规模化应用。要继续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提升教学组织运行和教育资源利用的效率。
3.提升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趋势,是“炼杰”的途径。要加强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提升学生实践的科学性、专业性、时效性、针对性,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基层和生产研发管理一线,在实践中印证知识、锻炼能力、启发新知、升华人格。学校要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开展高质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培训,为学生创业提供必要扶持,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要进一步突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支持学生面向前沿尖端、强化交叉复合,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进成果转化应用;同时,要强调卓越之学、未来之学,在科研创新中实现抽象哲学与经验科学的结合、当前认知与未来思维的贯通、实践能力与创新行动的统一,让学生养成终身思考、终身学习、终身探索的习惯,为将学生锻炼成为杰出的人才预留空间。
统筹推进北京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
北京市要统筹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贯彻分类发展理念,实现高位加档驱动,体现首善标准、突出北京特色,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统筹各界优质资源,力争达成人杰地灵。
1.北京市要深入推进分类发展。引导各高校明确人才培养方向、突出自身优势特色、厚植学校发展后劲,不断加强差异化教育供给改革,提供适用性强的教育内容。各校培养出来的人既要深深打上本校的烙印、有强烈的荣誉感和归属感,又各具特色、各有所长,真正实现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的统一。要不断完善分类评价机制,在学生评价中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价的有机结合,在教师评价中加大教师育人能力、教学成效所占权重,在学校评价中强调高质量人才培养导向。
2.北京市要强化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突出教师是第一教育资源的基础地位,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全面提升教师育人能力,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作用,激发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为教师营造良好育人环境;充分认识教师是带领学生共同开展科研创新的主力军、生力军,为教师个人发展、进而带动师生共同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教研互哺、教学相长。要发挥高校集群合力,鼓励高校与社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共享优质资源、推广成果经验,实现北京高等教育整体发展和高校个体跃进的协同。
3.北京市要积极拓展教育联动发展空间。北京高等教育要植根京华大地,充分利用北京革命历史精神、文化底蕴、“四个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果,深入汲取营养、努力开拓创新;要合理利用地缘优势,统筹资源、优化布局,适时打造区域高等教育新的突出部和增长极;要积极推动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贯通,强化高等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联动,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教育大框架;要建设全民全社会共同支持高等教育、支持教育的大环境,真正将教育作为启发民智、厚积国力、开创文明的基础性事业,为教育发展营造更好的未来。
(作者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处处长)
[责任编辑: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