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柳悦,朱庆军
(广西工商技师学院,广西 梧州 543199)
模具综合实训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主要是立足于本专业的知识实践性特点和要求,立足于具体岗位对于学生专业素养的需求构建的教学模式,但由于学校的教学重点、教学资源等的差异,部分院校的实训内容多而杂,重点不够突出,且不能展现综合实训的基本优势,学生实训参与积极性普遍不高,一系列问题导致模具综合实训并不能够取得预期效果,所以需要院校和教师在理解模块化驱动教学法的理论构成、理论核心基础之上以具体教学内容、教学行为为方向打造以模具设计、制造为主要方向的实训教学体系、教学活动。
模具专业以职业工作素养及能力培养为主线,1+X证书融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学结合、校企结合。建设职业岗位模块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 中级层次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2。
图2 高级层次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见图3、图4(P176)。
图3 中级层次模具制造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示意图
图4 高级层次模具制造专业模块化课程设置示意图
应用模块化教学法主要是为了驱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驱动学生观察、探索、思考、总结和提升,所以模具综合实训中的模块化驱动应当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避免教师过多给学生进行灌输或规范,应当让学生在自身学习实际情况基础之上主动想方法、创新思路,能够在紧张的竞争气氛之中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
内容连贯一致强调模块化驱动教学法要以本专业的课程核心和要求为基准设计任务、组织模块化驱动活动,学生可以通过本次任务实训活动回顾旧知识、复习旧内容,并借由旧的知识学习经验找到模具制造工艺、模具设计、绘制产品三维图等的新方法;而任务的难度也要循序渐进,给学生适应和调整的时间与空间。
虽然强调教师不要在学生进行任务实训中给予过多的干涉,但必要的任务指导是不可或缺的,教师要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让学生掌握如保证模具数控加工精准度的相关方法,通过调整自己的模具切割位置或切割速度更好完成任务,将教学与示范融合在模块化驱动之中。
清晰任务目标更易于学生完成任务综合实训活动,所以教师首先要保证任务设计的方向与课程标准相一致,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一致,且学生完全理解了目标,能在目标指导下梳理个人任务过程,选择完成本次任务的最好方法。如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塑料模具设计的相关知识确定注塑模具的实践方法,将注塑模具设计标准等应用在独立使用数字化工具进行模具设计或仿真分析之中;教师可将目标以课前预习或下发学习计划表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更能掌握任务的重点和开展过程。
有了目标还需要教师科学选择任务的内容,该部分内容既与目标紧密结合,又适宜本阶段学生进行学习、操作,且其中涵盖必要的知识点。如引入企业模具设计业务或需求,选择注塑模具设计的任务内容,可将其切分成不同的模块,分别让学生完成模具初始设计、分型设计、标准设计和设计后处理,每一阶段又包含如分型设计中的模型验证修补、抽取型腔型芯等相关任务内容,对应了片体修补、实体修补、实体建模等具体教学知识点[1]。
实施任务的过程是模块化驱动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需要做好任务准备,如将学生按照不同的实操能力、学习兴趣、性格特点划分成5人左右的学习小组,并由组员共同推选出小组组长,将确定的任务内容以小组任务清单的方式下发给各个小组,引导小组学生结合任务主题或内容进行思考讨论,确定小组工作角色、任务完成方式,制定小组任务计划,在提交计划之后开展任务实训活动。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巡回检查,目的是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组内现阶段无法处理的问题,进行适当技术指导,或给予学生进行拓宽思路的方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训兴趣,并管理综合实训的秩序。在观察到班级学生普遍已完成小组任务之后要求学生撰写任务报告书,将任务的客观完成过程和组员的主观思考过程用文字形式记录下来,如小组设计手机外壳的理念,进行初始设计时的思路,选择的方法,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又是怎样解决问题的[2]。
展示与评价是升华综合实训效果的关键阶段,该部分也应当以学生自我展示、相互评价为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如分型面是否合理,脱模机构设计是否合理,模架是否合理,让学生在评价中体会,在评价中总结,过程中实现了对本部分知识的回顾和加工、设计经验的相互交流与探讨。
模具综合实训既强调知识与能力的综合性,又强调知识结构的综合性,所以为了保证模块化驱动教学方法的实际质量,还需要教师在过程中渗透有关职业素养的话题或内容,如强调学生之间要进行小组合作,要积极分享,不吝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在小组学生遇到加工问题时要进行鼓励和帮助,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和问题的良好素养。
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室、生产教学工厂及校外实习基地作用的同时,将“7S”管理融入培训环节中,引入企业员工考核评价体系,学院教育与企业考核评价对接,营造企业化校园环境,实现校企文化交融,明确学生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通过学生日常行为评价体系、知识评价体系以及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对模具专业学生进行全面考核,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3],最终不仅能胜任岗位工作且具备持续发展潜能;面向企业和社会的高技能人才培训主要采取岗位研修、专题研修的模式进行。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使高技能人才培养更快速、更高效,以适应企业用工要求。
教师也可将模块化驱动与企业资源结合在一起,给学生分发具体的企业实务加工需求,或以岗位特点进行小组组织,让学生带着企业任务展开学习合作,更容易让学生在真实体验之中了解职业需求与个人素养之间的差距。
模块化驱动在模具综合实训中发挥作用还需要有相应的设备设施,有相关的实训基地,所以院校还应当积极建设完善的、让学生锻炼实操技能的相关场所,如在基地内引入更多先进的模具设计与制造设备设施,学生在操作精准度更高的仪器设备之中了解创新学习和不断学习的重要性。
需要紧贴梧州打造千亿精密模具生产项目产业园和梧州大健康产业园,围绕模具加工、精密模具制造、新材料等产业对模具制造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对接桂东地区产业模具制造岗位群。实施“工学结合、能力本位、德技并重”的人才培训模式;全面开展课程体系改革,重构课程体系;建成集教学、生产、培训、鉴定和技术研发于一体的专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双高型”教师专业教学团队,实施校企双带头人制度;建设稳定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增强本专业的办学影响力,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专业群的整体办学水平,把本专业打造成西部有影响力的自治区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学校也可与企业合作,建设产学研一条龙的实训基地,让学生动手操作线切割、柔性数控加工等机车工具,配合企业订单完成具体工作,在实践参与之中以创新合作形式培养专业学生的实操能力,也可以将创新思想带到实训基地之中,升级任务教学的结构。
教师的综合能力决定了综合实训背景下模块化驱动教学的质量,所以学校还应当立足于培养双师型队伍不断优化教师结构,如可以引进相关模具企业的优秀技术员工,作为综合实训的专业教师,带来更多前沿的、实际的教学资源、教学素材,或可让专业教师到对口企业中进行工作学习,不断升级教师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并将工作经验带回到任务型课堂之上[4]。建立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施双证书教育的关键条件。专业教师应全面了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发展状态,熟悉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并具备相应的职业资格。同时,学校实行长期教师与临时教师相结合,聘请企业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壮大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使师资的培养走上良性轨道。[5]
模具综合实训的知识特点和实践需求要求教师不断调整实践教学形式和方法,提高质量,所以学校和教师应积极应用模块化驱动教学方法,给学生在实践中使用钳工工作台、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等的机会,让学生在设计与制造之中升级理论素养,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基础之下培养更高质量的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