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骨髓源树突状细胞与单核细胞源树突状细胞体外培养和功能鉴别

2022-02-18 03:04张珍珍王海燕冯志新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猪源树突骨髓

倪 博,张珍珍,袁 厅,张 磊,王海燕,甘 源,冯志新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兽医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兽用生物制品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14)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是最强有力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广泛的分布在机体黏膜组织中,DCs形态与一般细胞不同,表面富含突起,有利于抗原的捕获,时刻监测着病原体的入侵,在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中均发挥重要作用[1]。虽然DCs在体内的分布很广泛,但是含量很少,因此,研究中多使用细胞因子在体外诱导培养。以往猪源DCs的体外培养主要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2],近两年来有学者开始使用猪骨髓作为分离来源[3-4],但是并没有对两种不同来源的DCs功能及特性进行比较。本研究将比较这两种来源的猪DCs的基本特性,包括DCs吞噬、迁移和刺激淋巴细胞功能,为DCs在不同体外模型中的应用提供选择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猪及试剂选取本实验室通过零天断奶技术培育的3~4月龄健康猪,经检测猪肺炎支原体、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等病原体的抗原和抗体均阴性。RPMI 1640培养基、胎牛血清购自Gibco公司;重组猪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重组白细胞介素IL-4购自R&D公司;脂多糖LPS购自Sigma公司;PE标记的小鼠抗MHCⅡ抗体、PE标记的小鼠抗CD172a抗体购自Abcam公司;TranswellTM细胞板(孔径8 μm)购自Corning公司;细胞筛(40 μm)购自WHB公司;淋巴细胞分离液和配套分离管购自Stemcell公司;结晶紫染色液购自上海翊圣公司。

1.2 猪DCs的分离和培养

1.2.1 猪BMDC的分离和培养 将猪股骨完整取出,剥离肌肉组织,放入75%消毒酒精中浸泡消毒,劈开股骨暴露骨髓腔,刮取骨髓,并用预冷的无菌PBS(含0.1 mmol/L EDTA)溶液冲洗,收集细胞混悬液用40 μm细胞筛过滤后,300×g离心5 min收集细胞。裂解红细胞后计数,使用1640无血清培养基重悬细胞,按照2×106个/mL浓度将细胞加入到6孔板中,置于37℃、5%CO2培养箱中培养,2~3 h后更换为含细胞因子的完全培养基(20 ng/mL GM-CSF[5]和10 ng/mL IL-4[6])。培养2~3 d换液,并在DCs培养至6 d时,加入LPS(0.1 μg/mL)作用24 h刺激DCs完全成熟。培养过程中随时观察细胞状态和变化。

1.2.2 MoDC的分离和培养 无菌采集肝素抗凝血50 mL,使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及配套离心管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300×g离心5 min收集细胞后,按照上述BMDC诱导培养方法进行细胞培养。

1.3 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分别收集0、3、6、7 d(6 d+LPS)的BMDC和MoDC,使用PBS(含2%FBS)作为洗液,加入荧光标记的小鼠抗猪CD172a抗体、小鼠抗猪MHC Ⅱ抗体,4℃孵育30 min,细胞洗涤后固定,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

1.4 DCs吞噬功能试验使用经诱导培养的0、3、6、7 d(6 d+LPS)细胞,计数后按照1×105个细胞重悬于500 μL培养基中,加入等体积0.1%中性红生理盐水溶液,37℃孵育2 h,收集细胞使用PBS洗涤3次,加入500 μL 1%SDS溶液,室温下作用2 h裂解细胞,取100 μL加入ELISA板中,并设置3个重复,检测OD570值,以OD值表示DCs的吞噬能力。

1.5 TranswellTM迁移实验检测猪DCs迁移能力将LPS处理过的BMDC和MoDC计数,同时设置未处理DCs为实验对照,调整为2×105个/100μL细胞悬液,加入TranswellTM上方,下室内加入600 μL 1640培养基(2%FBS,1 μg/mL LPS),37℃孵育2 h。吸去细胞液收集TranswellTM,使用PBS轻柔清洗滤膜2次,再使用结晶紫染色液进行染色,每个样本随机选择5个视野通过倒置显微镜观察,同时收集下室内培养液,对迁移到TranswellTM下方的细胞计数[7]。

1.6 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s, MLR)淋巴细胞以1×105/100 μL接入96孔板为应答细胞,BMDC和MoDC经LPS处理后作为刺激细胞,按照1∶1、1∶5和1∶10(DCs:lymphocytes)的比例稀释接入细胞孔中,每个样品设置3个重复,并同时设置阴性对照孔(应答细胞)和对照孔(刺激细胞)。37℃培养48~72 h,每孔加入10 μL CCK8溶液,继续孵育4 h,读取OD450数值,按以下公式计算刺激指数(stimulation index, SI)。SI=(试验OD-对照OD)/阴性对照OD[8]。

1.7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5软件包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各组间数据采用One-way ANOVA(and nonparametric)法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体外培养的猪源DCs数量及形态按照上述分离方法所得的DCs,在体外培养诱导时期,出现聚集成团的半悬浮细胞,呈显示典型的树突状细胞形态。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明场观察,发现DCs单个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表面有数个粗细不等、长短不一的突起(图1),两种来源的DCs形态没有明显差异。在数量上,分离3~4月龄仔猪的两根股骨平均可获得约5×108个前体细胞,50 mL外周血平均可获得约1×108个前体细胞。并且按照Marim的方法[7],将新鲜分离的前体细胞冻存,复苏后仍可在体外诱导分化为DCs(试验结果未展示)。

图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明场下的MoDC和 BMDC(Bar=14 μm)Fig.1 Morphological features of MoDC and BMDC under light field of laser confocal microscope (Bar=14 μm)

2.2 猪源BMDC与MoDC的细胞表型CD172a和MHCⅡ是表达于DCs表面的两种分子表型,在成熟的DCs表面的表达逐渐增加。本实验中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可见不同培养阶段的猪DCs均表达CD172a和MHCⅡ(表1)。猪源BMDC与MoDC表面MHCⅡ初始表达较低,随着培养日龄的增长不断增长,7 d(LPS刺激后)细胞表面MHCⅡ表达显著上升,其中BMDC表面MHCⅡ在3、6、7 d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MoDC。CD172a初始表达较高,随后也逐渐增长,在LPS刺激后高度表达89.3%(BMDC)和91.5%(MoDC),MoDC表达略高于BMDC,但无显著差异。

表1 不同时间点DCs表型分子的表达率Table 1 Phenotypic molecules of DCs at days 0, 3, 6 and 7

2.3 猪源BMDC与MoDC抗原捕获能力差异体外诱导培养的DCs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其吞噬能力相应增强,MoDC的吞噬能力在6 d时达到高峰,显著高于6 d的BMDC,加入LPS刺激后,吞噬功能有所下降。0 d的BMDC即表现出较强的吞噬能力,在3 d时达到高峰,随后吞噬能力显著下降。在0~3 d内BMDC吞噬能力强于MoDC,随后BMDC吞噬能力明显下降,而MoDC继续增长,在6 d时MoDC吞噬能力明显强于BMDC,在加入LPS刺激后两种来源的DCs吞噬能力均下降(图2)。

2.4 猪源BMDC与MoDC迁移能力差异与未处理细胞相比,LPS刺激后的猪DCs附着在TranswellTM滤膜上的紫色细胞数量明显增多(图3A),迁移到下室的DCs数量也明显增多(P<0.05)(图3B),实验表明成熟的猪DCs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与BMDC相比,MoDC附着在滤膜上的细胞数量更多,迁移到下室中的细胞量也更多,具有显著差异性,MoDC的迁移能力强于BMDC。

图3 DCs的吞噬功能Fig.3 The phagocytic ability of DCs

2.5 猪源DCs激活淋巴细胞DCs作为刺激细胞与淋巴细胞按照不同比例混合培养,结果显示两种来源的猪DCs均可刺激淋巴细胞增殖,随着DCs稀释比例的增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越明显。BMDC刺激能力在1∶5时达到顶峰随后略有下降,MoDC则一直增强,在1∶10时淋巴细胞增殖仍小幅上涨。在不同稀释比例下,BMDC刺激淋巴细胞增殖率SI均高于MoDC,在1∶1和1∶5的稀释度下,显著高于MoDC。(图4)

图4 DCs对同种异体淋巴细胞的刺激增殖Fig.4 DCs stimulatory capacity to allogeneic lymphocyte

3 讨论

树突状细胞是一种表面具有树突状突起的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成熟DCs(immature DCs, imDCs)和成熟DCs(maturer DCs, mDCs)在功能上有较大区别,imDCs具有较强的抗原摄取、加工能力,mDCs则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能力[9]。本研究中,分别从猪骨髓和猪外周血中分离前体细胞,在体外经细胞因子诱导分化为BMDC和MoDC,通过形态学观察、表型鉴定以及吞噬、迁移和刺激淋巴细胞的能力,对比两种来源DCs的生物学特性。

当抗原进入机体时,能够被DCs捕获。在本研究中,两种来源的DCs均具有较好的抗原摄取能力,早期BMDC的吞噬能力略强于MoDC,6 d的MoDC吞噬能力明显强于BMDC,加入LPS刺激后两种成熟的DCs吞噬能力均下降,与沈海燕等[2]对猪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DCs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一致,在未成熟期随培养日龄的增长,细胞吞噬中性红的能力逐渐增强,在6 d达到最高,LPS刺激后吞噬功能降低。摄取抗原后,DCs对抗原肽部分进行加工,以便于提呈抗原信息。MHC Ⅱ是DCs抗原提呈中的重要分子[10],在imDCs中少量表达,随着imDCs的分化成熟,大量的抗原肽-MHC Ⅱ复合物被转运至胞膜表面,有利于抗原信息的提呈。CD172a同样是重要的抗原提呈分子,如在口蹄疫病毒和猪瘟病毒抗原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过程中,CD172a+细胞起重要作用[11]。在本研究中,随着培养日龄的增长,两种来源的DCs细胞表面MHC Ⅱ和CD172a的表达不断增加,与DCs的成熟度呈正相关,其中BMDC表面MHC Ⅱ在3、6、7 d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MoDC,骨髓源DCs似乎更易获得高纯度的mDCs。这也可能是培养后期BMDC吞噬能力弱于MoDC的原因。然而,在李宏远等[12]对大鼠DCs的研究中发现,相较于骨髓大鼠外周血则更易获得和诱导高纯度的mDCs,这可能与动物种属不同有关。

当DCs摄取抗原后,开始向局部淋巴结方向迁移,将抗原信息提呈给淋巴结内的T淋巴细胞,激活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维持免疫稳态[13]。在本研究中,LPS刺激后的MoDC和BMDC均具有良好的迁移能力,而且MoDC的迁移能力要强于BMDC。MoDC来源于外周血单核细胞,是外周组织DCs的主体成分,是识别、摄取局部抗原的主力军,逐渐分化成熟后通过淋巴引流管迁移到淋巴结中,激活免疫应答[14],可能正是如此MoDC具有更强的迁移能力。相较之下,来源于骨髓的BMDC虽然迁移能力稍弱,但是对淋巴细胞的刺激率则更高,据此推测BMDC抗原提呈的效率更高。

Summerfield等[11]研究表明体外使用CSF和IL-4诱导产生的猪源MoDC与人源MoDC相类似,在未成熟时期,是研究DCs成熟过程的优秀细胞模型,在成熟过程中,CD80/86、MHC I和MHC II上调,激活T细胞,同时炎性趋化因子受体CCR1和吞噬能力降低。猪是一种与人相似度极高的哺乳动物,在生理解剖与基因上都十分接近于人,是免疫学研究的理想对象。近年来随着人们对DCs的认识不断深入,DCs相关的免疫学研究,如抗肿瘤、抗感染、器官移植和自身免疫疾病等[15-17],还有药物、疫苗等筛选[18-19]。猪作为大动物,外周血量较大,股骨、肱骨和肋骨均可用于分离前体细胞,其中外周血取材方便,在试验周期内还可以反复采集。猪可提供大量的、具有功能的、单一实验动物来源的DCs,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和均一性,是免疫学研究的理想对象。猪源DCs或许可以替代人源DCs用于各种免疫学研究中。

本研究结果显示,猪源BMDC的分子表型和功能基本与MoDC相同,其中BMDC吞噬与刺激淋巴细胞能力更强,而MoDC迁移能力更强,本研究可为不同目的实验及不同体外模型中选择合适的DCs提供科学依据。

猜你喜欢
猪源树突骨髓
市场猪源紧张 猪价企稳回升
不同环境胁迫因子对猪源耐药大肠杆菌生长的影响
神经元树突棘病理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科学家揭示大脑连接的真实结构 解决了树突棘保存难题
猪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与分析
骨髓中缺氧诱导因子1α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表达
赞美骨髓
能繁母猪存栏连降30个月供给端猪源偏紧仍延续
骨髓穿刺涂片联合骨髓活检切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
树突状细胞疫苗抗肿瘤免疫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