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伟 林菲菲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 福州 350000)
心血管疾病是造成我国居民死亡的首要疾病,现患人数约有3.30亿,其中冠心病约占据了1300万,此病主要是由于冠脉管腔狭窄或闭塞而引起的一系列综合征,典型症状为胸痛,若救治不及时,可继发急性多器官功能损害,严重威胁患者生命[1]。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是此病的首选治疗技术,具有创伤小、痛苦低等优势,但多数患者由于对手术认识不足,手术期间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对手术效果造成不良影响[2]。故加强对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时的围术期护理极其重要。系统化护理是责任制护理的深化与继续,主要以患者为中心,按照科学护理程序落实各项护理措施,从而使护理质量迈上新的台阶[3]。本研究旨在探讨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时心理应激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选取我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接收的104例行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1)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2)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为Ⅱ-Ⅲ级;(3)满足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指征;(4)无语言交流障碍;(5)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伴急性心力衰竭、心包炎、严重感染性疾病、肝肾功能不全;(2)痴呆、不能配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干预组,各52例。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具体如下:术前:责任护士主动与患者交谈,向患者介绍病房环境、住院探视制度、呼叫器的正确使用等,同时对手术过程进行沟通说明,协助患者进行各项检查,认真记录检查结果,交待患者做好相关准备;术中:手术室护士全程陪同,以亲和的语言适时鼓励、安抚患者,指导患者正确配合手术,并积极协助医生完成手术操作;术后:责任护士持续监测患者心律24-48 h,遵医嘱给予抗生素及抗凝药物治疗,强化患者术后疼痛及引流管理,适时询问患者感受,尽量满足患者需求;出院后,责任护士按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鼓励患者进行康复锻炼,提醒患者定时复查。
1.2.2 干预组 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基础上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术前系统化护理:①多元化健康教育:术前,责任护士通过提问方式全面评估患者对冠心病的认识,借助冠心病健康手册对患者进行疾病宣教,包含冠心病流行病学、冠心病危害、冠心病定义、诱发因素及防范措施等,帮助患者建立合理认知,同时邀请患者观看冠脉内支架植入术3D动画演示视频,让患者直观地了解手术过程,使患者有充足心理准备。②个性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结束后,责任护士诱导患者主动说出内心困惑,切身感受患者的情绪状态,对患者给予相应心理安抚,告诉患者医院冠脉内支架植入术的成熟性及手术医生的权威性,必要时可向患者介绍既往术后康复较佳的冠心病案例,以便坚定患者的手术信念,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患者更多的情感支持,在生活上多关心、照顾患者,以减轻患者的挫败、内疚心理。③放松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肌肉渐进松弛训练等,训练时可选择优美舒缓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每日睡前训练1次,每次15 min,引导患者以放松心态应对病情发展。
(2)术中系统化护理:患者进入手术室后,为患者营造一个安静的手术环境,医护人员禁止讨论与病情无关事情,以免加重患者紧张感,手术室护士详细告知患者术中注意事项,嘱患者放松,为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协助患者摆好手术体位,适当降低身体暴露程度,以免患者着凉,期间实时监测患者体征变化,了解手术医生操作习惯,适时向手术医生传递相关器械和药物,以提高手术效率。
(3)术后系统化护理:术后责任护士加强病房巡视,对患者给予48 h的持续心电监护,密切关注患者反应,积极预防相关并发症,具体如下:①皮下血肿及出血预防护理:为避免术中凝血,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期间会大量使用肝素药物,极易加大术后皮下血肿及出血风险[5],术后需再次评估患者的凝血功能,了解患者术中肝素药物使用情况,分析患者术后皮下血肿及出血风险,做好穿刺部位的加压包扎工作,并使用砂袋压迫6-12 h,以防止皮下血肿及出血发生,禁止患者做手臂弯曲或支撑动作,换药或拆除纱布时动作宜轻柔,以免穿刺部位出血。②造影剂过敏预防护理:术前严格执行碘过敏试验操作规程,术后需鼓励患者大量饮水,有助于促进造影剂的排出。③低血压预防护理:术中大量失血及术后情绪过度紧张等均是患者术后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6],因此,术后责任护士需同样重视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指导患者继续进行放松训练,以保持患者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心理对血压的影响,若患者出现低血压,可遵医嘱给予升压治疗。④压疮预防护理:要求患者术后平卧24 h,保持穿刺部位肢体制动12 h,并将软枕置于患侧的腰背部,对其腰背部进行适当按摩,以减轻术后腰背部疼痛感,术后12 h摇高床头,帮助患者每2 h更换一次体位,避免长期处于同一体位而发生压疮。⑤尿潴留预防护理:术后责任护士适时询问患者的排尿情况,为患者营造一个相对独立隐蔽的排尿空间,鼓励患者进行床上排尿,告诉患者每次排尿时需尽量排尽尿液,以免发生尿潴留,若患者无法自主排尿,可为患者热敷下腹部,以促进患者排尿。⑥下肢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指导患者卧床期间在床上进行踝关节训练,包含跖屈、环绕、背伸、外翻等,术后24-48 h再过渡至坐位关节锻炼,患者病情稳定后,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期间若患者出现不适症状需暂停训练,休息后症状缓解后再进行。
1.3.1 心理应激 观察两组患者入院时及手术当天的心理应激指标变化,评价工具为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Scale,SDS),量表各含20项,每项计1-4分,标准分为总分×1.25,分数越高说明心理应激越严重。
1.3.2 并发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皮下血肿及出血、造影剂过敏、低血压、尿潴留、压疮及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s]
?
系统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应激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理应激指标比较(±s,分)
表2 两组心理应激指标比较(±s,分)
注:*P表示与同组入院当天相比,P<0.05。
?
系统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尽管冠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效果明显,能够使患者病死率大幅度降低,但由于患者多为老年人,健康信息获得渠道有限,对此技术缺少足够了解,围术期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严重影响治疗进展[7]。以往传统护理虽然能够满足一定手术需求,但对患者的心理应激影响较小。系统化护理模式的出现和应用,能够最大程度满足患者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帮助患者积极面对治疗[8]。张菊红[9]等研究发现,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给予系统化护理,能够使患者住院期间获得优质服务体验,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本次研究对干预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后,干预组心理应激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证实了系统化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理应激的改善作用。健康教育是围术期护理的重点,以往传统健康教育一般只是简单告知患者手术流程及围术期配合事宜,无法满足患者复杂健康需求[10]。研究中术前责任护士借助冠心病健康手册及冠脉内支架植入术3D动画演示视频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建立合理的疾病与手术认知,有效改变患者的手术态度,而同时配合个性化心理护理及放松训练,对患者给予积极心理暗示,向患者介绍冠心病康复病例,能够进一步稳定患者情绪,降低患者心理应激反应,从而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
冠脉内支架植入虽是一种微创手术,但依然属于侵入性操作,术后尿潴留、皮下血肿等并发症的发生同样不容忽视[11]。赵荣荣[12]等研究发现,对冠心病患者手术治疗期间加强围术期护理质量控制,能使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由以往常规护理的20.55%降为8.37%,有效保证手术安全性。本次研究对干预组给予系统化护理干预后,且干预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3.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3%(P<0.05)。评估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并采取相应防范措施,做好穿刺部位压迫护理,叮嘱患者大量饮水,指导患者保持稳定情绪,协助患者更换体位,同时注重护理工作细节,能够从根本上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保障治疗效果,加速患者的康复速度。
综上所述,将系统化护理应用于冠心病患者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围术期护理中,能够明显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预防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值得临床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