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广播电视访谈节目的实践与思考

2022-02-18 06:59李爱华岳正华
记者观察 2022年29期
关键词:许知远主持人角度

文 李爱华 岳正华

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虽然媒介从之前的电视大屏、报纸版面向移动端过渡,但是普通受众对于内容需求并没有变化,既需要信息量又需要深度解读。对此,专业媒体应该提供有思考和信息附加值的优质新闻传播产品。笔者认为,访谈类节目是兼顾时效与深度的最佳节目形式之一。

笔者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访谈节目主持人,将从自身实践和观察出发,谈谈对访谈节目从选题、创意策划到播出呈现全过程的创作体会。

抓住热点、精准选题

选择什么题目不仅是一个技术活,更体现一家媒体的价值观。专业媒体传播机构要把自己的传播特点与时代结合起来,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响应时代需求的责任感。

首先,在选题的时候要有明确的时效性和问题关怀意识,访谈节目要和我们身处的社会和时代发生链接关系。带着问题意识去做选题,从新闻中寻找问题的表达点,而不是单纯用问题去套新闻。例如:新媒体时代,舆论场变得非常复杂,每当热点事件发生时,整个传播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我们过去比较有把握的主流媒体的供产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在事件发生早期会一下子变得无助与被动。比如,面对突发事件后的网络谣言四起,访谈节目既要及时抓住热点,又要研究特殊舆情下的媒介行为与传播现象,作出积极应对,引导舆论走向理性,这就是主流媒体应该担当的责任。

其次,要有敏锐的社会观察力。社会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只有当发生明显的、人人可见的变化时,普通大众才能逐步意识到变化,然而在发生明显变化之前,细微的变化已经发生。新闻工作者要有能力及时发现这种微妙的变化,这体现出的是社会观察能力。很多人认为选题有偶然性,撞上什么题材就做什么题材,这样的访谈节目难免流于形式和敷衍,而一流的选题往往是主动把握和选择题材,能通过自己独到的观察力发现题材。

最后,对于一些突发热点问题,不要着急跟进,稳住神深挖真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传播渠道的劣势在于“慢”,慢下来是专业新闻工作者核实信息源的时间成本,更是媒体的职责所在。仔细把关,深入追踪,会让事件的本真过程加以高度还原,配合深刻的评论,自会产生强公信力的传播效果。

找准角度、提炼主题

访谈节目要有主题思想才有传播意义。受众非常希望自己的诸多疑问可以在节目中得到答案,所以,访谈节目的意义就是通过对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的深度挖掘,阐述真实事件,传递正确思想,最终引导社会大众的观念。

确定了题材,不代表主题就确定了。有时候事件本身已经自带主题,有时主题则深藏在事件当中需要继续挖掘提炼。那么如何挖掘主题呢?

首先,找到切入的角度。尼采说过:没有事实,只有阐释。事实是由认识的角度所塑造和建构的。实践中,看到了大家都能看到的角度容易,难的是有能力看到少有人知的另一面。笔者认为,确定一个好的角度才能找到好的主题。这需要专业的积累和训练。

1.寻找矛盾点,把事件所涉及的所有矛盾点都列出来,并从中找到一个最不寻常的角度。

2.找到一个共同的坐标系,延展出去。比如,2022年三八节前夕,妇联表彰一批巾帼标兵,我们选取了四位受表彰女性走进直播间参加访谈节目,面对来自于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经历各不相同的访谈嘉宾,如何确定主题?通过记者前期采访了解,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在自己的行业深耕几十年,抓住了大机遇,没错过关键的选择;也都经历过低潮时期,有过迷茫和挫折。作为女性,她们是“如何敏锐地抓住机遇,又是怎样度过阵痛期的呢?”这就是我们开始策划访谈节目的切入角度。

3.一直追问为什么?在试图找到答案的过程中,发现合适的角度。比如,在笔者参与的《追光的人》系列访谈节目中,压轴人物是从事疾病预防与控制工作长达39年的老专家秦爱玲,为什么临近退休还激情满满?——因为热爱。为什么热爱?——因为两岁时患麻疹,是一位医生彻夜不眠把她从死亡边缘救了回来,所以认定此生的使命就是和传染病作斗争。于是节目组最终确定了“疾控人的使命与担当”作为切入点。

4.试试逆向思维,从正常中寻找反常,从反常中发现正常。策划节目全过程要始终保持一种怀疑精神,在静态中看到微妙的变化,在变化中看到恒定的价值。逆向思维能力也是新闻从业人员极其宝贵的能力,需要不断练习。

例如:笔者参与策划焦裕禄诞辰100周年纪念直播。焦裕禄纪念馆的讲解员每天面对大量来参观的人员,他们重复解说的过程中,有没有注意过参观的人在开始参观时的表情和最后结束时的表情?他们的眼神有变化吗?从这个角度切入,主题一下子就出来了:焦裕禄精神将永远被后人传承下去。

5.列出新闻事件所涉及到的各方当事人,找到最有利于传播和表达的角度。例如,2018年重庆长江大桥公交车坠江事件中,我们可以列出以下几个矛盾关系:寻衅滋事的乘客需要担负的法律责任;公交公司对车上乘客负有的义务;车上遇难的乘客原本有自救的机会,是什么导致他们失去了机会?等等。很显然,最后一个角度是最有讨论价值的,也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另一面。

其次,确定角度之后,往往主题也就显而易见了,需要的只是把主题提炼出来。

1.向某阶段流行的主题或者公众的痛点靠拢,比如养老、教育、食药品安全、社会公平、公众知情权、幸福感、科学素养等等。在《我想说声谢谢你——关爱环卫工人公益活动特别直播》中,升华主题为“凡人善举、点滴微光,推动社会大改变”。

2.通过逻辑结构得出主题。层层剥笋,层层递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这个结论就是主题。

3.试试二重奏。两个分主题,形成两条线共同协作一个大主题。例如,笔者对医疗援助人员的访谈,这是当时各媒体争先报道的焦点新闻。首先医疗队员特殊时期的经历,这是每家媒体都会第一选择的角度。但是,能不能再找到一个线索,像交响曲一样,第一旋律与第二旋律相互辉映,最终奉献给受众一曲动听的主题曲?2020年春节前后也正是医患矛盾被放大的时期,特别需要深入探讨医患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于是最终确定了“中国医生”作为节目大主题,“逆行经历”与“真实的医者”作为两个分主题。最终节目不仅感动受众也带给受众更多的思考,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

围绕逻辑线详列访谈提纲

主题确定下来之后就要围绕主题列出节目提纲了。访谈提纲很重要,对播出时的节目主持人来说,这既是工作方式、逻辑、思考高度的体现,也是对受访者起到有效启发、指引、交锋的蓝本。

首先,做填空题,不要做论述题。访谈缺乏章法,容易掉进两个坑:一是大而无当的开放问题,例如“作为女性你怎么看女性创业?”,这是论述题思维;再是掉进细节堆里,尽问些芝麻绿豆的事。转换一下,用填空题思维,提前捋清框架脉络,找出信息、逻辑断层和争议点,聚焦到那里发问时才最有价值。

其次,循着找到主题的那条逻辑线,再细化形成节目的框架脉络。这是最考验访谈节目主持人思维能力的部分。诚然,搭建逻辑线可以有很多路径,切入主题的角度也不是唯一的。但是怎样切入才巧妙,既要逻辑上讲得通,还要简洁不绕圈子。笔者建议可以列出几种选择,最后确定最佳方案。这个步骤的过程有点像玩跳棋。

再次,了解新闻事件本身,追溯背景,完善放大细节。做好这一点,就要多做功课。可以参考不同媒体对同一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到不同角度的报道内容和切入角度。如果可能,访谈节目主持人要多参与前期采访,或者多和前期采访的记者沟通,了解更多细节。访谈前的准备工作越足,访谈的时候就越有灵魂。

例如:前面提到的策划焦裕禄诞辰100周年纪念直播。前期,笔者在焦裕禄纪念馆参观时发现一张合影照片中的焦裕禄神情特别憔悴,遂询问讲解员,从他那里得知了此时的焦裕禄身患严重的胃病,硬是靠每天吞服苏打片“拼老命,大干三个月”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矿山牵引机。这个细节极具震撼力。

从次,了解访谈对象。初步了解其性格特点、语言表达能力、观点主张、人生经历等,做到访谈中更好地结合采访对象的特点,提升嘉宾的融入度和兴奋点。

最后,最好准备两份提纲。一份简单版提纲提供给访谈嘉宾,列上最核心的骨架问题,一般不要超过15个,让对方了解基本的访谈结构。一份详尽版留给自己,有骨有肉,有重点提醒,有细节提示。

老巴说:“笑什么笑?这都是你努力来的,爸爸高兴。你姆妈死后,我就没有开心过。你今天算是让爸爸开心了一回。”

访谈中构建一个场,让嘉宾畅所欲言

一期好的访谈类节目,每当结束时,都会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嘉宾也反馈非常尽兴。

首先,必要的暖场,先从他最熟悉、最怀念的事说起,准备暖场问题需要提前做功课,多了解嘉宾,主持人把握好节奏,先让他放松下来,继而逐步兴奋起来,不断搭梯子,又突然抽梯子,让嘉宾的情绪一直保持积极状态,在直播状态下讲好故事。再举个例子,来看看许知远采访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增访谈节目时的暖场问题。

许知远:您真算是典型的新中国的人,1949年生。您小时候上小学,小学生唱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歌曲。但是您的家庭就活在一个“岳飞”等等人物的世界。您小时候会有一种冲突感吗?

其次,倾听,让他说完,在懂他的基础上,不抢话,不拆台。最好做到在精神上能理解他、懂他。例如:直播访谈一位医生时,笔者设计了对话铺垫,对访谈对象也是一种激发和升华。

主持人:我听说,从小到大你家门上的春联一直都是同样的内容?

宋医生:对!我父亲自己写的!

主持人:上联是?

宋医生:随时门诊随时诊,下联是:半夜敲门半夜开。

主持人:横批呢?

宋医生:嘿嘿,就是新春大吉之类的。

主持人:我想到一个横批:中国医生!

再次,设计几个出其不意的问题。可以适度加入主持人的主观观点,有助于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我们的访谈要让对方舒服,又不能太过于舒服。采访不是挑刺,要让对方舒服,不然人家为啥要费劲和你聊呢?但采访也不是溜须拍马,你好我好、无棱无角,必须有些“锥子”问题,不时扎对方一下,激发他,让他摘下面具露出真身。

最后,认真是好,但有趣更好。采访状态过紧或过松都不好,太端着板着,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总让人有被审问感,太嘻哈闲扯又让人觉得不靠谱。张弛有度最好,谈完惊涛骇浪,再聊聊家庭、孩子和宠物就挺好,得到的故事也更有血有肉。

访谈开篇的设计有技巧

开门见山式,多见于热点新闻事件的访谈,主持人与访谈嘉宾双方旗鼓相当。例如中国驻英国大使接受英国广播公司《尖锐对话》栏目专访。

主持人:刘晓明大使,欢迎来到《尖锐对话》。

刘大使:谢谢!很高兴再次见到你。

主持人:很高兴你能在这艰难时期接受我们的采访。先问一个简单、直接的问题:你是否同意事情的推手是中国?

渐渐引入式,适合直播访谈和人物专访,给嘉宾一个适应的过程。例如《十三邀》节目,许知远采访京剧世家谭派后人,想从他们身上了解谭派能延续至今的原因,也想知道他们是否因为家族名声而感到被裹挟,又如何应对现在京剧的衰微。在暖场之后,通过场景带入,渐渐进入主题。

许知远:您真算是典型的新中国的人,1949年生。您小时候上小学,小学生唱的是《让我们荡起双桨》,是社会主义新时代歌曲。但是您的家庭就活在一个“岳飞”等等人物的世界。您小时候会有一种冲突感吗?

谭孝曾:没有,那时候不太明显。因为五几年,刚解放,旧的传统还在,咱们的普通学校,包括咱们社会还没有完全像现在这么开放。我们小时候穿的就是中式棉袄、中式鞋,同学都是这种扮相,没有出来一个穿现代装的,西装就更别说了。

许知远:您能给我讲讲当时的北京吗?您当时住的大栅栏是什么景象?

谭孝曾:一进大栅栏就真是觉得热闹。可以说你生活的必需品在那儿全都能买到,这边瑞蚨祥卖布的,这边卖鞋子的,这边卖帽子的,这儿全有。这条街吃、喝、玩全有。玩,剧场,中和、广和、庆乐全在这条街上,电影院也在这条街上。

(把嘉宾带入场景,慢慢开始正题)

许知远:您觉得谭鑫培先生如果生活在这个年代,他会是什么样的演员?

(开始切入主题)

许知远:要是您有机会穿越时空见到谭鑫培先生,您会想问他什么呢?

(其实在问他对当下京剧面临问题的困惑)

许知远:您觉得京剧还有可能有一天恢复到七八十年前那种繁盛吗?

(提出整个访谈最核心的话题)

谭孝曾:这得经过一代人的努力。

许知远:作为一个生活在低谷时期的传承人,您会觉得郁闷吗?或者说你会期望生活在一个高峰的时候吗?

(通过前面的铺垫,嘉宾已经足够松弛,接下来的深度访谈水到渠成)

总之,在不同的谈话情境下,主持人分别是讲述者、引导者、求教者、聆听者和统帅者的角色。也有学者将访谈主持人定为“客厅”的“主人”,扮演着三种角色,即谈话的参与者、谈话的组织者和控制者,以及大众传播者。

猜你喜欢
许知远主持人角度
神奇的角度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书生直播带货,让流量向知识靠拢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游荡者许知远
游荡者许知远
一个涉及角度和的几何不等式链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