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耦合协调及时空分异研究

2022-02-18 08:43刘昱宏胡艳英
科技管理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科技进步粤港澳大湾

刘昱宏,胡艳英

(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2019 年2 月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此后大湾区建设正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得益于区位优势与政策焦聚,自改革开放以来粤港澳地区对外贸易发展十分迅猛,据海关统计,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外贸进出口总值为18.46 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30.51 万亿元)的60%[1]。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力量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重要依靠,“创新驱动、改革发展”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基本原则之一[2],欲将其建设成为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也离不开科技进步的力量。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对区域综合发展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大,大量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两者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内在联系[3-18],然而受粤港澳大湾区组成特殊性与数据繁杂性的影响,当前于此区域间外贸与科技的研究暂停留在孤立的单系统之中,对于两者之间相互作用与联系的研究涉及尚浅。因此,本文从两者的协调关系深入研究,基于各区域面板数据,通过测算其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分析两者时空分布特征,以期为政策制定提供思路和依据,更好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持续、稳健、强效、高质量地发展。

1 文献综述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热点,已有大量学者对其展开了研究。早期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David Ricardo[5]与Adam Smith 等[6]不同,他认为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影响贸易的进行,但他并没有将技术进步的动态变化加入贸易模型中考虑。后人在其理论基础上研究也多拘于静态思维分析[7-8],直至Leontief[9]提出里昂惕夫反论(Leontief Paradox),学术界对技术进步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度思考[10-12]。

发展至今,学术界广泛认可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国内外近年来对于两者也有许多研究。主要涵盖以面几个方面:其一,宏观理论分析,探讨科技进步、对外贸易之间或与其他因素的深层次关系。经济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角度都有研究成果表明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并且交互作用显著,对于各自的发展与完善都具有重大的意义[13-16]。其二,实证研究,对各系统数据测度、分析、评价。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时空模型、EXS 出口贸易技术水平模型、SDM空间杜宾模型、引力模型等模型,并运用最小二乘法、SEC3SLS、随机效应FGLS、MLE 以及固定效应等方法,结合Technological Sophistication Index 等指标,研究者们对科技进步于对外贸易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证实了多数情况下科技进步于对外贸易存在正向影响,但两者之间的影响并不总是单向的,也不都是有利的[17-22]。其三,着眼于“协调关系”与“相互作用”,学术界兴起了对两者耦合联系展开探讨的热潮。自刘耀彬等[23]将物理学中的耦合概念推广后,越来越多的学者运用此方法研究系统间的关联程度[24-31]。田泽等[24]运用耦合协调度揭示了区域间对外贸易、经济、环境三元耦合协调水平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冯锐等[26]在此基础上,结合多元线性回归与局部莫兰指数对粤港澳大湾区科技与金融的耦合协调及空间相关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可见,科技进步与对外贸易联系紧密,且正向影响显著[19-22],但受区位因素影响,不同区域的科技与对外贸易两者之间的作用程度、效果有所差别。通过对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回顾,本文尝试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已有研究作出有益的补充:第一,该领域当前研究范围较广,科技与贸易的影响渗透到方方面面,但对于一些极具代表性和研究价值的区域,如粤港澳大湾区,由于政策的实时性与区域的特殊性,研究尚不够深入,鲜有研究涉及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第二,技术进步与对外贸易发展都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但当前研究对于两者的空间效应缺乏关注,结合空间自相关分析能更好地把握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第三,科学技术和对外贸易于社会经济及建设意义重大,研究两者的区域耦合协调度对于国家政策的制定与发展前景的展望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由此,本文构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两系统的综合效率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测算指标权重,对2010—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9 市2 特区的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两系统耦合协调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协调水平与空间差异。综合来说,此次研究对贯彻落实“双循环”新发展理念,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高水平协调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湾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粤港澳大湾区由以深圳、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9 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组成。发展至今粤港澳大湾区已逐渐具备建设国际一流水平的基础条件:区位优势明显,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对外开放度高,交通便利;经济实力雄厚,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新兴产业发达,体系完备;创新要素集聚,科技领域资源丰富,科技创新能力强,人才富足;国际化水平领先,港澳地区地位特殊,区域高度国际化,享誉世界;合作基础良好,11 座城市的文化同源,合作效果显著,前景宽广[32]。

本文借鉴前人对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度的研究方法,先依理论与实际的需要建立对应的指标体系,再采用熵值法求权重,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细致计算,最后通过空间自相关对区域内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与性质进行深入分析;此外,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已有的研究数据对澳门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拟合测算,以此得到更为细致全面的研究结果。

2.1 指标的选取及处理

2.1.1 指标系的构建

当前,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各领域虽有一定量的相关性研究成果[12-29],但尚未形成完整的对此二元系统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文章结合田泽等[24]、孟凡蓉等[25]的研究成果,依照研究理论与实际情况的需要对其加以修整和拓展:一方面,将对外贸易体系分成贸易规模、贸易结构与贸易质量,三者在体系中构成调整、优化、反馈的内部循环机制;另一方面,科技资源和科技创新两者的交互模式组成科技进步子系统,借外贸与科技子系统之间的扩散与反哺作用以表征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具体见图1。

图1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二元系统耦合协调关系

此外,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广泛运用变化率(某项指标区域当年数值与该区域上一年数值的比值)反映数值的相对变化幅度,在贸易规模中选取货物进出口的相关数额作为二级指标,在贸易结构中以中国贸易的分类与侧重情况为依据,选取一般贸易、加工贸易、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相关数据作为二级指标,在贸易质量中构建区域出口贡献率(某区域出口总量与大湾区出口总量的比值)、区域对外贸易依存度(某区域出口总值与该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区域出口贸易竞争力指数(某区域净出口总值与该区域进出口总量的比值再加一)并将其数值进行非负处理,从多个角度综合反映粤港澳大湾区的对外贸易效益水平。同时,将科技领域中R&D 活动的相关数据作为科技资源的二级指标,专利与高新技术产品作为科技创新的衡量标准,以此测算科技进步体系的综合评价得分,两系统相结合从而达到深入分析区域间两者耦合协调程度的目的。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二元系统综合评价体系

2.1.2 据来源及处理

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城市的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二元体系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9 年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系统共20 项指标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耦合协调度的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其中对外贸易子系统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地区统计局发布的历年《统计年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和澳门统计暨普查局官方制作的粤港澳大湾区统计专页;科技进步子系统的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广东科技统计网、香港创新及科技局发布的历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和各地区统计年鉴,澳门部分数据来源于UNESCO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研究所。由于2019 年疫情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统计工作具有时滞性,并且近十年内部分数据的统计方式或规模存在差异,有少量指标(总数量低于2%)数据存在缺失,因此,在搜集数据时,本文对缺失部分采取线性回归拟合。另外,因澳门定位的特殊性,科技进步系统的数据有较多指标数据缺漏,对此文章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在已有的客观数据基础上对澳门耦合协调度进行回归分析,以达到预算评测的目的。

2.2 耦合协调模型

2.2.1 子系统评分度量

为减少主观赋权法带来的不确定性和误差,运用客观赋权法中的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运算的操作流程如下:

(1)构建数据矩阵:

其中x(i,j)(i=1,2, ,n;j=1,2, ,m)是第i个子系统中的第j个指标观测值。

(2)标准化处理:

(3)占比变换:

其中pij表示第i个子系统中第j个指标占该指标的比例。

(4)熵值计算:

其中ej表示各指标的熵值,k>0,k=,,当ej趋近于1 时,该指标对子系统的贡献程度越小。

(5)计算权重:

其中wj表示各指标的权重,gj表示该指标的差异系数,gj=1-ej,该值大小与指标的作用强弱正相关。

(6)评分计算:

其中FTi和TPi分别表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两系统的综合评分。

2.2.2 耦合协调度测算

借鉴刘耀彬等人[23]的研究方法,将物理学中的耦合模型引入经济学问题之中,构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耦合协调度模型:

其中FT 表示对外贸易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TP 表示科技进步子系统的综合序参量,Xn、Xm分别为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参量;C表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耦合度值,C的取值范围为0~1,C的大小与子系统之间的关联程度正相关,C越趋近于1时,两系统相关性越强,当C趋近于0 时,两者的相互影响越弱。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耦合度研究对于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其并不能良好地反映两者的协调发展程度的优劣,也无法判断两系统的绝对水平高低。因此,本文将继续构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模型,如下式所示:

其中T表示耦合协调度,C表示耦合度,H表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系统综合协调指数,它反映了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系统的整体协同效应。a、b分别为待定系数,反映子系统的贡献程度,且a+b=1。回顾前人的研究并结合粤港澳大湾区整体的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两系统的综合评价,联系研究区域内二元系统的实际情况,对多次测算的值做均值处理,最后确立a=0.54,b=0.46。

2.2.3 参数性回归预测

由于粤港澳大湾区中澳门和香港两个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性与数据的繁杂性,部分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或将其舍去,或将指标体系简化。为更全面深入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二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关系,本文在珠三角九市与香港数据测算完成后,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结合澳门已有数据,创新性地运用多元回归对缺失的数据进行预测拟合,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不同年度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值,x为影响耦合协调度的指标自变量;自变量x的选取采用了熵权法,通过对指标体系权重的测算,从中选取占比最大的指标作为回归自变量,以此来减少预测的误差。x1为货物进出口总额,x2为货物进口总额,x3为R&D 人员全时当量,三者在指标体系的历年均权重分别为0.178 8、0.211 2、0.163 5;μ表示模型的残差项。

2.3 空间自相关

Tobler[33]在地理学第一定律中指出,地理事物或属性在空间分布上互为相关,存在着集聚、随机、规则分布现象。空间自相关能反映粤港澳大湾区内耦合协调度与区位领域之间的相互影响,对深入研究地区的协调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为进一步探寻区域内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特性,本文运用空间计量分析工具 GeoDa,选取莫兰指数来检验粤港澳大湾区的耦合协调度的空间性质。

全局Moran 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n为粤港澳大湾区11个市,Xi、Xj分别为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为平均值,wij为空间权重矩阵(记相邻区域权值为1,否则为0)。I∈[—1,1],莫兰指数的值能直观反映耦合协调度的空间相关性,当I>0、I<0 和I=0 分别表示正相关、负相关和独立随机分布状态。

局部Moran 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运用局部Moran 指数能更进一步研究各地区的空间相关性。

3 研究结果分析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耦合协调度的变化能反映两系统内要素之间在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良性循环的基础上,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无序到有序的总体演化过程。经回归分析测算,Multiple R 值为0.931,同时SignificanceF与P-value 值远小于0.01,在可接受的偏差幅度内认为澳门地区回归结果是显著可信的,以此得到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度数据。

3.1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时序演化分析

通过模型计算,联系其数值分布与前人研究的理论经验[26],最终将耦合协调度分为6 个等级,并赋予评分以甄别。依次为:(1)耦合协调度在0~0.25 之间,处于严重失调阶段,评分值为1。(2)耦合协调度在0.26~0.38 之间,处于中度失调阶段,评分值为2。(3)耦合协调度在0.39~0.49 之间,处于濒临失调阶段,评分值为3。(4)耦合协调度在0.5~0.6之间,处于初级协调阶段,评分值为4。(5)耦合协调度在0.61~0.8 之间,处于中级协调阶段,评分值为5。(6)耦合协调度在0.81~1 之间,处于优良协调阶段,评分值为6。运算结果见图2和表2,分析如下:

图2 2010—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度等级评分

表2 2010—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度(耦合度)时间演化

表2 (续)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二元系统的耦合基础扎实,且耦合度较高,2010—2019年整体观测均值已达0.921,其于时序内数值亦呈上升趋势,发展态势向好。耦合度相对较低的肇庆也显现出鲜明的良性演变,自2010 年0.325 发展至2019 年已达0.706,逐渐完成了“颉颃—良性—高水平”的跨越[23],区域内大部分地区达到了高度耦合,再次印证了两系统间的内在联系。

第二,较之于耦合度,各区域耦合协调度水平存在显著的差异性。研究年段内大湾区整体耦合协调度均值为0.491,仍处于濒临失调至初级协调的过渡阶段,但区域内已迈入优良协调水平的深圳峰值高达0.828,最低处肇庆极值仅0.159,珠海、佛山、惠州、中山、江门、肇庆、澳门七市亦未达湾区均值。总体而言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水平发展并不充分、均衡,但经过一定时间的演变,低耦合协调区域多有所改善,湾区整体耦合协调度有波动上升的趋势。

第三,从各市协调度评分来看,粤港澳大湾区总体均值呈波动增长态势。香港、广州、东莞、中山、澳门五市波动较小,耦合协调度逐年变化范围不大,评分相对稳定,正处于缓慢演替时期。深圳、珠海、惠州、肇庆四市的评分均值显著增高,耦合协调度波幅鲜明,大部分区域呈现明显的良性演变。佛山、江门两市评分均值轻微下滑,良性协调演变不显著,波动趋向不稳定,仍具有相当的提升空间。

3.2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空间效应分析

在表2 的基础上绘制图3,可知2010 至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内各地的耦合协调度显现出鲜明的空间差与异演变趋向,各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存在明显的阶梯分层现象。深圳、香港的耦合协调度始终属于先驱地位,处于第一阶层。港、深两地开放度高、对外贸易与国际经济起步早,再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和地理区位的天然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国家物流、国际性综合交通、国家对外贸易的中心枢纽,并且区域内科技转化、研发能力突出,拥有大量极具实力和影响力的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创新要素吸引力强,人才聚集现象显著,科技创新活动活跃,越来越多的科技进步成果投入国内外市场,于其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二元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此外,广州、东莞和佛山三区耦合协调度相对较高,属于初级协调状态,处于第二阶层,且其耦合协调度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正逐渐向中级协调状态发展过渡。其余各区尚未进入稳定的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历年波动起伏较大,处于第三阶层,但区域整体的协调度评分有明显的上升迹象。其中,惠州耦合协调度等级评分振幅最大,得益于“深莞惠”都市圈一体化的建设,三区以此初步探索良性协调与交叉互补的创新性合作发展机制,外贸与科技领域之间的交互与内生影响更加显著。

图3 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情况

为进一步探寻二者相互作用与协调发展在空间上的关联分布规律,基于区际距离的空间权重矩阵,运用 GeoDa 软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莫兰指数检验,结果见表3。自2010 年以来,全局Moran 指数均大于0,且P-value 值小于0.01,表示区域内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粤港澳大湾区大部分地区耦合协调度呈高高和低低聚集区间的空间分布,正相关关系显著。大致形成了以东莞、香港、深圳为中心的高耦合协调度水平集聚区和以江门、中山、珠海、澳门为中心的低耦合协调水平集聚区。这表明粤港澳大湾区各地的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并不是随机分布,而是空间相同值之间的聚集状态,高低聚集和低高聚集状态的区域较少。总体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东南临海延岸地区耦合协调水平形成了稳定的集聚区,低耦合协调水平极自东逐渐向西转移且高耦合协调水平极有缓慢增加的迹象,区域出现明显的东西差异。

表3 2010—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空间相关Moran 指数

3.3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发展类型分析

基于理论科学性与严谨性的探究,文章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情况,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两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利用FT(x)与TP(x)的相对差值确定其演变的基本类型[34]。依评判标准,当FT(x)与TP(x)的差值的绝对值小于0.1,视之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同步发展类型;当FT(x)与TP(x)差值大于0.1 时,视为科技进步滞后型;反之,FT(x)与TP(x)差值小于-0.1 时则为对外贸易滞后型。继而将耦合协调度一、二阶层与三阶层区域分别绘制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协调发展与对比图表,以直观精准地把握其区域内差异与共性。

整体而言2010—2019 年间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耦合协调程度并不理想(见表4),区域(澳门耦合协调度为拟合结果,此处数据并未涉及澳门)内达同步发展类型标准城市较少,科技进步滞后型城市数量近半,占据主导地位。各阶层相对发展程度各异,地区特性与差距鲜明。以香港、深圳为代表的第一阶层在两系统的协调演变过程中出现显著的反向落差,两者的耦合协调度皆位高水平阶段,但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子系统的差值相异,分别处于科技进步相对滞后型与对外贸易相对滞后型,进一步发展亟待调整的侧重有所区别;较之于前,第二阶层的耦合协调相对发展趋势较好,佛山和东莞两地于测算年段内皆处同步发展类型,FT(x)与TP(x)的差值在0.1 以内,两系统的发展较为均衡,稳定性高;第三阶段耦合协调度水平较低,且其耦合协调相对发展程度存在极强的共性,五地对外贸易发展水平皆高于科技进步程度,科技水平的滞后已成为限制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见图4),2010 年香港、中山、江门、肇庆、惠州为科技进步滞后型,深圳为对外贸易滞后型,广州、佛山、东莞为同步发展型;经过一段时间的波动演变,到2019 年时,广州由同步发展型延至对外贸易滞后型,其余城市的滞后发展问题并未发生明显好转,科技进步滞后仍为限制大湾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

表4 粤港澳大湾区各市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协调发展类型

图4 2010—2019 年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发展对比

4 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耦合协调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基础与动力源泉。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双系统的面板数据,在测算两者耦合协调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其演变趋势及空间效应,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区域内二元系统的耦合性极强,二者内生协同、交互影响作用显著,评分等级亦逐渐上升,但耦合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整体的良性协调水平仍待提高。综合来看粤港澳大湾区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大部分地区耦合协调水平有缓慢增长迹象。依据其协调水平可划分为高、中、低三个阶层,深圳、香港处于第一阶层,广州、东莞、佛山处于第二阶层,江门、肇庆、珠海、中山、澳门、惠州处于第三阶层。一、二阶层区域已基本达到稳定的耦合协调状态,第三阶层区域的耦合协调度在缓慢提升的演变过程中也表露出较大的发展潜力。

第二,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耦合协调度的空间集聚与溢出效应十分明显,粤港澳大湾区内东西部差异显著,区域内空间相关性指数呈正值,且数值较大。经过2010—2019 年的时空演变,东南部高耦合协调度中心已基本稳定,低耦合协调度中心有趋西偏移倾向。耦合协调程度欠优的地区通过“东西联动,内外相引”增加与优势地区的交互合作,在资源互补与地域相邻等区位因素的影响下,充分把握了发展契机,并不断趋于良性发展,即高耦合协调发展城市对周边起到了正向的辐射作用,于区域内整体的政策规划与布局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第三,大湾区内各城市耦合协调的相对发展类型显示出鲜明的异质性,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子系统的发展程度并不趋同。除东莞、佛山为同步发展型外,其余各区皆存在一定程度的科技进步或对外贸易发展滞后,其中科技进步滞后占主导地位。经过2010—2019 年的调整转变,粤港澳大湾区耦合协调相对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仍未完全解决,纵然区域内耦合基础优越,亦因此受限,未能实现更高水平的飞跃。

4.2 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结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现状与政策制度,为提升其在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的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坚持和深化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和科技发展战略,贯彻落实“双循环”新发展理念,统筹兼顾,持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双系统高质量创新性协调发展。此外,需理清系统间的耦合关系,实现政策体系系统化,从整体的角度分析,对现有的外贸与科技政策进行结构化梳理,加速正向协调演变的推进。第二,发挥区域内高耦合协调度中心城市如香港、深圳的示范优势,借助耦合协调度的空间外溢效应,积极辐射周边区域,带动低耦合协调区域良性集聚演变。发挥香港和澳门“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强化国际影响力与吸纳力,进一步推进珠三角9 市的对外开放与科技发展。同时加快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3 个都市圈一体化的建设,加深各地的合作力度与广度,推动其综合发展。第三,重视地区间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相对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辨析各地的发展基础与制约协调的关键要素,因地制宜,实现政策效益的精准、及时、高效。地方政府应根据实际情况理性施策,对地区的协调发展加以引导。需给予相关企业多元支持,同时增强财政拨款的跟进、监督与管理机制建设,根据实时反馈结果及时进行细微调整,提升对外贸易与科技进步系统的整体配置效率。第四,加大科技资源资金投入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绩效奖励结构,更深、更广、更全面地引进各领域优质人才,鼓励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推动区域技术进步,促进耦合协调科技相对发展滞后型向同步型的转变。同时应加强高等教育水平和人才的培养,逐渐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内人文素养与科研环境,进一步提高区域内的综合学习能力,从而为建设世界一流湾区凝聚力量,更稳健、高效地实现预期目标。

猜你喜欢
科技进步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