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叔芳
(云浮开放大学,广东廉江,524400)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和政府发展乡村经济的重要举措,是经济新常态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必须调动乡村全要素的积极性,尤其是乡村人才的积极性,人才的培养对乡村振兴具有决定性作用。乡村人才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也是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说到底就是人的现代化。充分调动一切潜在因素为乡村人才振兴服务,既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又是相关社会主体积极发挥自身作用的契机,尤其是以人才培养为己任的教育事业,更应在乡村人才振兴的过程中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自身素质,积极为乡村人才振兴贡献力量。[1]
应用型人才是在立足于社会现实、着眼于社会发展、满足于社会需求的前提下对知识、能力和素质有特定要求,实现与所从事职业对接的人才,并需要根据职业要求不断提升自我。因此,应用型人才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人才职业化。[2]本文所研究的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主要是指服务于乡村振兴的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在镇(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是镇级干部人员。二是政府购买社会服务领域中服务于乡村振兴的“双百社工”人才,他们通过政府购买岗位提供服务,主要是扎根乡村振兴服务的双百社工。三是负责村级村务管理工作的基层工作人员,主要包括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及委员等。
人才建设涉及“引才、留才、用才、育才”等诸多方面,Y开放大学是由地方人民政府创办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办学层次有本科、专科和中专,目前在读学生3300多人。近年来,Y开放大学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总工会的大力支持下,以党建为引领,积极发挥体系教学优势,创新协同育人方式,在助力本土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助力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目前,Y开放大学共有676名镇村干部和新型职业农民参加了学历提升,其中本科251人,专科259人,中专166人。例如,Y市某镇干部职工和村两委人员有本科以下126人,Y开放大学在该镇成立分院后,有67人参加本专科学历提升,占比53.2%。目前,Y开放大学下属的10个分院3个教学点平均学历提升率达32.8%,有力推动了学习型镇村的建设和乡村本土人才培养进程。针对Y市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量少而社会需求增多的情况,Y开放大学持续与市总工会合作,2016年秋季起,办有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班10期、专科班8期,共有421人参加,其中,本科303人,专科118人,现毕业309人(本科毕业239人,专科毕业70人)。所培养的学生已有32人考取社会工作证,18人通过“广东社会工作双百计划”招考进入镇(街)社会工作服务站工作,220多人在镇村从事矛盾调处、权益保护、困难救助等公共服务工作,依托“工会+社会工作+义工(志愿者)”的联动服务模式,有力推动了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建设,为持续推动“双百工程”在Y市落地生根做出了一定贡献。
2019年1月,Y市委市政府与广东开放大学开展校地合作,依托Y开放大学设立Y乡村振兴学院,开始了本土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经过近三年的艰苦努力,Y开放大学初步解决了乡村振兴继续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等关键难题,Y开放大学在探索本土人才培育模式上逐步形成了初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教育育人模式。
1.创新“协同育人”模式,聚力构建“政校合作、省地共建、村镇课堂”办学体系
Y乡村振兴学院的设立目的是实施乡村人才振兴行动计划,大力培育乡村本土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并进行了以下三个创新。一是创新“政校合作”。Y乡村振兴学院为市政府与广东开放大学合作共建,它充分利用开放大学“面向人人、线上线下”“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灵活办学的独特优势,确立了“让每一名乡村干部都有一次选择育训的机会”的办学理念,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工作,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实践路径。二是创新“省地共建”。Y乡村振兴学院以广东开放大学为依托,以Y开放大学为基础,其职能定位是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的办学机构。广东开放大学在理论指导、专家库建设、送教下乡、课程资源及学分银行落地等方面,为Y乡村振兴学院提供重要支撑;Y开放大学加强调研和对接,精心设计课程,主要采用系统开放办学模式,为乡村振兴本土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教学实践。三是创新“村镇课堂”。Y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思路是“乡村人才、共同培养,两力(历)提升、育训结合”,并创新了“学院+分院+教学点(基地)”的办学架构,即在Y市开放大学本部设立学院,在乡镇设立分院,在村设立教学点(基地),把学校组织体系延伸到镇村,把教育服务送到田间地头。
2.突出“面向乡村”功能,聚力解决镇村干部和“双百社工”能力学历双提升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Y乡村振兴学院成立以来,大力畅通镇村干部、“双百社工”学历教育发展通道,满足镇村干部、“双百社工”求学需要兼顾工作、生产的现实需求,促进本土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队伍能力学历双提升。Y乡村振兴学院建设了一支由专家教授、开放大学团队、政府部门领导、实际工作者、企业讲师、能工巧匠组成的培训队伍,在库专家教授博士教师30多名。在学历培训方面,Y乡村振兴学院探索创新“依托高校、整合资源、强化服务、确保质量”培训模式,发挥线上线下教育的作用,实施以村“两委”干部和社会工作人员为重点的乡村学历提升计划,加速提升本土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学历文化,有效解决镇村干部和本土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上大学“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3.巩固办学成果,不断深化拓展Y市乡村振兴教育实践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Y乡村振兴学院的办学理念、办学体系逐步形成,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好”上。一是成为乡镇党政的“好帮手”。Y乡村振兴学院主动配合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专项工作,先后举行了全市乡村规划、乡村网格化治理、乡风文明、乡村党建、乡村环境、乡村青年创业等16个专题培训班,受训干部、社会工作人员、职业农民4500多人次。二是成为镇村干部学习的“好平台”。目前,Y乡村振兴学院共建17个分院、4个教学点,开放教育在读生有3000多名,包括镇村干部、乡村各类社会工作人员及城区农民工,其中,在分院、教学点各层次、各专业的学员有853多人,已促成新一届村(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大专以上学历比率达到51%。三是成为培育本土人才的“好载体”。两年多来,据不完全统计,Y乡村振兴学院通过学院、分院及教学点共组织了14000多人次参与乡村振兴教育培训。
在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进程中,开放大学能够发挥其重要作用,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机遇有关外,更与其灵活的办学优势息息相关。开放教育丰富的教学手段,开放、包容、公平、共享的办学理念等,给了每一名镇村干部和“双百社工”一次继续教育的机会,极大地推动了乡村人才振兴,发挥了重要的人才培养功能。
开放大学成熟的办学系统覆盖广大镇村地区,为培育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开放大学虽不属职业院校,但其承担全民终身学习的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的任务,具有终身性、全民性、广泛性、灵活性与实用性四大特征。一直以来,开放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它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服务社会的应用型人才,它的学习目的是满足学习者的就业需求,强调培养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和技能,注重岗位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注重克服工学矛盾,强调工学结合,尤其重视育人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例如,Y乡村振兴学院是以Y开放大学为基础,依托广东开放大学,在Y市广大镇村,按照“乡村人才,共同培养,两力(历)提升,育训结合”的思路,开展的本土人才培养。该学院自2019年1月建立以来,有913名镇村干部、新型农民参加学历提升,5200多人次参加技能培训。
以国家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泛雅等指定的教学平台为主要依托,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以校本部、遍布全市的各分院及教学点学生为服务对象,Y乡村振兴学院辅导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学校现代化教学设备设施,通过微信、QQ、腾讯会议、微课、高清录播等手段,在满足线上线下教学基本要求前提下,实施各有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服务,班主任、相关管理部门(机构)根据职责范围,提供指导、跟踪、督导、技术支持等服务,从而实现了“让数据多传输,让学生少跑腿”,解决了学生的工学矛盾。因此,开放大学发挥网络远程教育的优势,开展乡村人才振兴的办学培训工作,将高质量的教学服务与学习资源推送到田间地头,找到人才振兴的突破口,打通人才振兴的“最后一公里”,更有利于乡村振兴人才的培养。
开放大学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积累了丰富的乡村人才培养经验,为培养应用型的乡村振兴社会工作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开放大学始终秉承着“将学校办到家门口”的使命和宗旨,积极为乡镇地区培养“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的应用型人才。例如,Y开放大学自乡村振兴学院挂牌成立以来,积攒了丰富的、可服务于镇乡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资源,积累了丰富的人才培养经验。Y乡村振兴学院是以Y开放大学为基础,以广东开放大学为依托,利用开放大学“面向人人、线上线下”“时时可学,处处能学,人人皆学”灵活办学的独特优势,通过实施“两力(历)”(学历和能力)提升计划,为Y市乡村振兴事业培养本土人才的办学机构。同时,Y乡村振兴学院创新“协同育人”的模式,构建“政校合作、省地共建、村镇课堂”的办学体系,大力开展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工作,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实践路径,打造“乡村人才,共同培养,两力(历)提升,育训结合”的本土人才培养模式。上述实践证实,开放教育能够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承担起培养新时代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重要的功能和使命。
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单纯依靠开放大学自身的力量是很难实现培养目标的,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只有多主体的联动参与才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开放教育应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原则,构建“开放大学+政府+非营利性组织”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为本土人才的“两力(历)”提升,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教学服务。[1]开放大学需要加强与市乡村振兴办、市农业农村局、市政协农业农村委等部门的合作,协同满足本土人才“两力(历)”提升的需求,整合落实各类优惠政策,为乡村人才提供政策支持,搭建有利于乡村人才成长的软环境。开放大学应联动政府部门,倡议尽快出台镇村干部、“双百社工”、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激励政策,通过地方政府、社会机构、市场等多渠道助力,对学历未达本科的所有在镇村工作的镇村干部、“双百社工”等,给予继续教育的学费奖补,激励镇村干部、“双百社工”不断提升自我,自觉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一是加强校校、校行、校企、校地合作,在教育资源整合上,做到“一依托,三整合”,即依托广东开放大学,整合校地资源,整合部门、行业资源,整合师资队伍,构建“1+1+N”(广东开放大学+Y开放大学+N个部门、行业师资资源)办学架构,坚持“乡村人才,共同培育”的理念,发挥好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二是开方大学各分院所在镇(街)充分利用分院教育平台,围绕本土人才培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制订多样化的人才培训方案。三是开设“村镇课堂”,为本土人才的技能培训提供订单式服务,并建立专家库,组建由开放大学系统教师和部门、行业专业人士,政协委员组成的教师团队,开展常态化送教下乡等服务,不断提升镇村干部的学历和乡村治理能力,助力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成为践行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一是突出本土人才培养,以镇村干部和“双百社工”为重点培养对象,着力培养乡村治理人才。二是要以建设学习型镇村为目标,推动终身学习进农村,不断提高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数量和质量。三是创新协同育人机制,重点实践“政校合作,校地合作”,构建“开放大学+学院+分院”的办学网络,实现网络下沉,把教育送到镇村,送到田间地头。四是在技能培训方面,积极构建乡镇“点菜”,乡村振兴学院“炒菜”,乡村振兴办“买单”,即乡镇提出培训需求,乡村振兴学院组织专家教授送教下乡,乡村振兴办给予一定经费支持的技能培训运作模式。在学历提升方面,打造镇村干部、“双百社工”自愿报读,乡镇动员、激励,学院提供教育教学服务的运作模式。
坚持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服务,是开放大学的职责与使命。开放大学应长期开办行政管理、法学、社会工作、公共事务管理、法律事务等专业,坚持培养从事基层行政管理、基层治理、基层法律服务、基层社会工作、基层法务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2-3]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中,开放大学要继续发挥在服务乡村人才振兴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最终实现助力乡村振兴。开放教育在助力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建设时,需要充分发挥开放教育自身的办学优势,不断深化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索,通过完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培育培训长效机制、创建具有自我特色的运作模式等,发挥主体作用,整合社会各种资源,凝聚乡村人才振兴的各种力量,促使多主体共同发力助推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