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 薇
(哈尔滨广播电视台 黑龙江 150036)
记者这个职业见证了整个时代的发展,报道着生活中的大事小情。新闻记者所具备的客观性原则以及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我国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发展。怎样能够贯彻好国家的方针,做好让国家和人民可以信赖的新闻记者呢?
在《怎样当新闻记者》这本著作中记载着这样一段话:“学习新闻专业的学生,要把所有知识都掌握于心,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例如:文学、艺术、音乐、戏剧、政治、电影、历史、宗教等等。”简而言之,新闻记者一定要具有广泛的知识。如果想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首先要稳固理论基础,熟练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要坚持不懈的学习,斟酌出色新闻稿件的写作方法,揣摩卓越新闻报道的技巧。新闻记者必须要“勤”,要勤跑,深入调查与研究;要勤动脑筋,挖掘有意义的新闻;要勤动手,多动笔多写稿件。新闻记者只有稳固理论基础,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才能书写出美丽的新闻篇章。
随着我国科技事业不断地壮大,新闻传播信息的途径与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以广播、电视、报纸等为主体,但是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传播新闻信息的方式逐渐演变成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传播形式。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一定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地充实自己,要熟悉掌握网络系统,学会使用新媒体工具,例如:QQ、微信、微博等,利用这些新媒体工具完成收集信息、编辑信息、发布信息的整个流程。总之,作为一名新闻记者要具备灵敏的嗅觉,与时俱进,提高应用新媒体资源的能力。与此同时,新闻记者还需要探索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尽可能多的学习关于新媒体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1]。
新闻是指每天或者短时间内发生的一些大事小情,它们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有些新闻关于民生问题,有些新闻则是关于经济问题,不论是哪种新闻类型,当新闻记者获取线索时,必须保证新闻内容具有可靠性以及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闻内容的质量。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每个区域每天都发生着各种事件,对于新闻记者来讲,其自身必须具备挖掘及鉴别新闻的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及时获取新闻消息。同时,新闻记者还需要具备独自解析新闻信息的技能,这样才可以确保新闻的时效性。
新闻记者在工作期间,不仅要保证所报道新闻的时效性,还要保证所报道内容具有准确性,不能够为了获取新闻头条,或者吸引大众的眼球就播报与实际状况不符的内容,新闻记者在解析新闻信息的时候要确保新闻的价值性。另外,新闻记者还要具备能够透过事件表象抓本质的能力,能够客观的、合理的去探索与甄别,以此确保新闻的质量。
新闻记者需要把新闻播报与政治宣传结合在一起,要心胸宽广,心中有国,心系人民,这样才有可能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例如《牛城我最红》这个电视节目,它以人物为主题,以记录人物影像的方式传播文化和知识。一直以来,这个栏目结合当下的时事,树立了无数优秀人民的伟大形象;在开展《最美逆行者》这个节目中,汇聚了爱心人士、基层干部、社区工作人员、警察、党员、医生等,讲述了全体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大爱之举;在《你的名字,我的荣光》这个节目中,新闻记者访问了二十多名援助湖北的医护人员,每一期采访都贴近生活,精准定位,把镜头对准了生活里那些看似普通却并不普通的人民,通过后期剪裁利用电视进行播报,将所有感动人心的场面以及伟大的英雄都尽情地呈现出来,既弘扬了中国的文化,也达到了宣传的效果[2]。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这样才可以精准地总结出新闻的主要思想,才能显现出新闻所传播的价值,让大众群体清晰地了解到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在播报新闻时,新闻记者还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防止出现异议。新闻记者要多写多练,夯实自身的文字功底,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
客观性原则的概念来自于西方的“新闻说”,是指对真实事件进行精准的播报,禁止在报道中采取自己的立场,将记者自身的态度与意见降到最低,规避偏见以及负面情绪的产生。目前新闻界对于新闻客观性有了新的理解,除了要求报道的内容是真实的以外,在形式上采用了直接的叙事方法,例如“用事实说话”彰显了新闻的客观性。另外,新闻客观性是新闻记者的道德准则,在实践工作中,新闻记者要懂得自我约束、自我规范[3]。《客观新闻说》这本书中曾写道:尽管客观的新闻不够完美,存在局限性,但是它却是一个必须存在的“规定原则”,是“一个不会死亡的上帝”。
我国马克思主义对于主观和客观之间的关系有着与众不同的认识,马克思曾经这样说过:“以前唯物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缺点是在理解现实和事物时仅从直观或客观的角度出发,从而忽略了以感性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句话明显表达出在辩证主客观时需认真考察客观性,以这种方式引导着人们在协调主观与客观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新闻的客观性。
与其他理论一样,客观性原则在真正提出来的一刹那,对于它的争论就从没停止过。多个学者从政治、哲学、经济等方面对新闻客观性原则产生了极大质疑。
有些学者觉得客观性原则既难以实现,又难以衡量。学者莫里尔曾经认为:“在记者的客观性认知里,既受到了语文资源的影响,还受到环境、经验、背景、身体状况、聪明才力、教育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他们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生活在不同的背景下,所受的影响不尽相同,也许新闻记者也希望在自己的报道中不掺杂任何的情绪、意见,但是往往事与愿违。”所以,新闻报道实现不了真正的客观。
另外一位学者阿特休尔则认为新闻客观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要维护统治社会的正统理念,客观性原则既不科学也不客观。德国的一名学者埃米尔·多维法特也对新闻客观性原则持质疑态度,他觉得认同客观性原则的人通常是读不懂报纸的人,这是一个没有办法实现的目标,因为在播报过程中,新闻记者无法不受到主观因素的限制,在报道事实时定然会伴有主观性。所以,埃米尔·多维法特认为“如果有人对报纸的主观性给予了否定,那么他就否定了报纸本身。”在1960-1970年代时期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新闻,例如新新闻学、调查性新闻、倡导性新闻、服务性新闻等,这些新闻报道给客观性原则带来了较大的冲击[4]。
新闻报道遵守客观性原则,给广大群众呈现出一个未经任何加工的事件,还原事件本身,让群众自己进行判读与甄别,这是出于对广大群众的尊敬,也是对新闻记者的基本要求。新闻记者并不是新闻事件的阐释者,他们只是一种媒介,向群众传播信息的纽带,坚持客观性原则,可以创造平等、民主的社会环境和社会风气。此外,作为一名新闻记者,不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将事实进行扭曲,更不能掺杂自己的观点、意见,这是新闻记者所具备的职业道德素养。
从新媒体的角度出发,保持中立并且不带有个人意见的报道可以吸引更多的大众群体,导致转发量迅速增加,进而带来广告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讲,客观性原则可以带来商业上的利益。与此同时,客观性原则可以使新闻记者不需要对新闻事件展开主观的判断,针对于有争议的事实,也不需要他们进行甄别,这样可以使其免受责备、讨论、以及报复,进而可以更好地保护自己。对于一些不真实、不客观、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也可能会对记者产生致命的危险。因此,新闻客观性原则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可以保护自身的安全与权益。
总而言之,面对多重的考验,想要成为一名新时代的新闻记者,既要具有专业的能力素养,还要拥有一颗心系广大群众的心胸。在实际工作报道过程中,要时刻谨记新闻客观性这一原则的重要性,使其转化成自身的职业素养,只有这样才能够提高新闻播报的质量,才能够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