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柳 蔡玉池
(中国测试杂志社 四川 成都 610021)
2019年8月5日中科协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该《意见》一方面给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创造了蓬勃发展的良好机遇。科技期刊作为传播最新科研动态、推广科技成果的平台,有利于促进创新驱动、科技强国,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却是给广大的科技工作者和青年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青年编辑是科技期刊发展的主力军,肩负着未来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责任和使命,因此提升青年编辑的业务素养刻不容缓。关于青年编辑的人才队伍的建设,有很多专家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很早就有专家提出编辑应该是一专多能的编辑家,善于管理的经营家,广纳贤才的活动家[1-2],王维朗等提出了“渝刊”青年编辑人才培养的策略[3],翁彦琴等讨论了科技期刊编辑青年编辑的现状[4],指出青年编辑有较深厚的学术背景,对科技期刊出版有较高的抱负与期待,在沟通交流方面有待加强,金琦等分别从青年编辑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责任担当等方面提出青年编辑的成长之路[5],熊莹丽等分析了在高校科技期刊平台青年编辑入职后的成长和实践途径,助力青年编辑自我培养[6],张华等研究了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在应对新媒体时,需要从端正政治思想及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服务等方面提升综合能力[7],王萌强调提高青年编辑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及青年编辑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的方法,给科技期刊青年编辑提出了建议[8],陈咏竹等结合自身工作中的体会论述了青年编辑应该如何认识和提高自身学术素养,阐明了学术素养包含的内容、对编辑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提高学术素养的途径[9]。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迭层出不穷,科技期刊是科技成果展示的窗口,只有青年编辑不断提升自我,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综合竞争力,才能逐渐缓解我国优秀论文外流的被动局面。我国科技成果长时间被Elsevier,Springer等数据库垄断,2010—2019年,中国作者共发表SCI论文2755218篇,其中223080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占8.10%,2010—2019年,中国被SCI收录的204种期刊共发表论文262248篇,占全球论文总数(15258937篇)的1.72%,同期中国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占全球论文总数的比例为18.06%[10],这数据非常触目惊心,也是导致国内期刊发展停滞不前的主要症结所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呼吁“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总书记的这番鼓励无疑是给我们科技期刊带来了曙光,也指明了方向。这就间接地鞭策国内科技期刊需要抓住机遇迎头赶上,而提高青年编辑业务素养无疑是建设高质量科技期刊的必经之路。
编辑作为一门专业技术,其职称依次为编辑、副编审和编审,这种晋升通道有别于一般技术类,对青年编辑又提出了更深层次的要求。科技期刊编辑都是高水平科研出身,有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并且获得过科研产出的研究生或博士,但是从事编辑工作之后,要在该领域有所建树,还必须对出版工作的基础和实务进行认真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资格考试,才能算得上一个入门编辑。从业过程中对已有的知识结构充实的同时,也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架构和维度,不断更新知识迭代,扩充专业的广度和深度,这样才能在编审校对不同专业领域和交叉学科稿件时得心应手。要立足于出版专业并取得突出成就,就必须突破既有知识面的局限,不断扩充知识面,提升业务素养,灵活掌握策划、组稿、选稿、审稿、编校等一些列专业素养,不断创新出版模式,才能在编辑到编审的职业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要不断提升政治素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度。坚持用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及时学习并遵守国家政策方针和出版专业相关法律法规。2021年4月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科技期刊也肩负起了记载和传播科研动态的重任,在国际间的交流传播过程中,政治导向的坚定和正确尤为重要,因此青年编辑要具备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思想导向,时刻保持较高的政治敏锐度,对期刊中涉及的意识形态问题严格把关。
编辑工作需要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具备长期默默耕耘并且长时间坚持后还看不到明显的收获和成功的思想准备。这对于初入职场的青年编辑来说,容易磨灭积极性,也难以建立职业信心。编辑,是一份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需要安定的内心,成熟的心智,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从工作中提升自我,不断建立职业成就感,不断开拓视野。纵观整个行业,会发现众多同行前辈,他们今天的所有的成功和辉煌,都是基于多年前编辑工作的积淀和托举,没有人一朝成名,都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因此青年编辑也要坚定信心,我们的行业前景很光明,发展空间也很广阔,唯有积累提升,时刻鞭策,方能创造不菲的成就。
科技期刊的青年编辑大多具有相关专业的硕士及以上学历,并且毕业时间不长,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比较扎实,然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的更迭和交叉融合,需要不断更新完善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和专业水平。第一需要及时了解追踪前沿动态,保持对学术成果的洞察力和敏锐度,这样才能时刻把握新技术、新方法,面对作者投稿才能游刃有余地提出专业意见。第二和编委、审稿专家等保持密切交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学术研究的引领作用,他们往往代表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最新成果,可以对该行业的发展现状有个基本掌握,同时需要定期向专家汇报期刊进展,听取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确保期刊稳定有序提升。第三,青年编辑应积极参加行业学术会议。学术会议是同行专家学者之间交流的平台,积极参加学术会议可以帮助青年编辑丰富知识、开拓视野、及时获取行业资讯和最新科研成果,同时也可以和与会嘉宾面对面交流,及时把握学术发展趋势,这些都为专题策划和征集稿件提供思路指明方向。
青年编辑需要不定期的走访重点实验室,学习了解不同团队的科研动态和研究成果,汲取更多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适当参与一些科研项目,亲自动手完成实验,不仅是对以往专业操作流程的回顾,更是实现了“编研结合”。
建设世界一流期刊的宏伟目标,离不开青年编辑的与时俱进和创新发展。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出版工作者不但要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还应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期刊影响力。全媒体时代的到来[8],传统的出版模式已不能满足要求,因此青年编辑应该利用自身年轻、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在线等优势,积极探索新的出版模式和出版技术,主动学习数字出版、开放出版等新业态,采编收稿系统的灵活操作,确保收稿、专家审阅、主编终审等环节的及时和高效;作者在线沟通渠道畅通,可以确保作者及时准确反馈并修改稿件内容,提升稿件质量;熟练使用微信平台进行推广传播,可以实现科技动态的及时专业地推送,网络首发推广,使得知识产权第一时间得到保护。青年编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青年编辑应该学习和发扬工匠精神,学术出版要求青年编辑既有科研能力,又具有编辑技能,能够对每一篇稿件的每一处做到细节精雕细琢,秉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保证出版工作的高质量发展。目前,科技期刊统一遵从“三审三校”制度,青年编辑主要承担复审工作,复审的重点是审阅稿件是否具备学术论文基本要素,比如:文章是否具备创新性和科学性,摘要的书写是否按照“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顺序来完成,数据图表是否真实可信,数据单位的表达是否规范,实验结果是否足以证实文章结论,科技论文的书写是否做到了语言精练,层次清晰,结构完整,论据充分,是否符合学术论文发表的水准;审阅稿件是否涉及不端文献,是否需要与同类研究对比等等。通过这几方面的审核,给出意见,提出是否建议发表或送审的意见。对明显不符合的稿件作退稿处理;对不确定的稿件和涉及重大选题的稿件,交编辑部集体会议讨论决定。在复审过程中,青年编辑的专业能力体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较强的编辑能力和过硬的专业素养,有助于更加严格精准把握稿件的学术水平和写作能力,从而提升期刊的综合影响力。
编辑工作也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刚入职的青年编辑需要多向资深编辑老师请教学习,认真听取他们的指导,正所谓“技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样可以快速掌握编辑技能。与成功的办刊人多交流,借鉴别人成功的经验,弥补自身工作中的不足。积极参加出版主管部门的继续教育培训,这样可以结识到更多的业内人士,提高业务能力的同时,还推动了同行之间的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
青年编辑要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可能有人不解地问,作为编辑,整天能接受到科技前沿、学科动态,有什么必要再学习呢?其实不然,新媒体时代下,知识结构日趋多样化,只有不断深耕,将自己打造成复合型编辑,才能应对多元化的科技产物,在编审稿件时才能更专业地引导作者,更好地体现文章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因此,只有不断学习充实自己,才能立于时代潮头,肩负起创办一流科技期刊的使命,做一个新时代的“杂家”。
出版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推动出版事业创新发展、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有力保证,而作为出版人才中坚力量的青年编辑,其业务素养的提升就刻不容缓。科技期刊和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时代,不但为青年编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使其成长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广大青年编辑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提升计划,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和政治敏锐度,及时学习并遵守国家政策方针和出版专业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关注科技前沿,把握行业焦点,并不断更新知识体系,熟练运用数字化办刊手段,秉持工匠精神,坚定职业信念,具备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严谨科学的治学精神,勇于承担创办一流期刊的使命和担当,敢于扛起推动期刊高质量发展的大旗,为培育高水平期刊,促进我国科技实力进步和发展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