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鸣
(哈尔滨日报社 黑龙江 150016)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当下,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必然能产生思想的时代。在新闻舆论工作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1]“要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从时度效要求”[2],在具体的新闻舆论工作中,多用“时度效”这把标尺量一量,就能发现不管是主题宣传、典型报道、成就梳理,还是突发事件的采写、热点问题的引导、舆情的把控,都能更好地掌握其内在规律,科学地把握其内涵,使得新闻传播效果事半功倍。
时效决定成效,速度赢得先机,时效性是新闻的灵魂。“时度效标尺论”中的时,是时机、节奏。在真实准确的前提下,下好“先手棋”,做到“三个一”,即第一时间发布信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第一时间权威表态。节奏是对切入时间节点的要求,最佳的时间点发布最适宜的内容,谋定而后动亦是高手过招的大杀器。
当下,信息传播高度发达,新兴媒体的不断深入融合,对新闻报道要求全时性、及时性、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零时差、零距离。新闻发生,贵在一个快字。别真相还在提鞋,谣言已满天飞。
近几年,疫情防控作为新闻工作的主线任务,市民读者对于新闻的快的要求更迫切,他们急切地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范围到底有多大?疫情离自己有多近?该如何防护?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新闻人第一时间给出答案,这时候就更需要权威媒体第一时间发声,发布权威信息,引导社会舆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进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健全这方面报道工作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协调机制,认真落实和完善新闻发布制度,牢牢掌握新闻信息传播的主动权”。[3]在重大的突发事件中,主流媒体应注重对舆情的“管控”“监控”,从而更好地“调控”“导控”,将市民想要知道的和权威报道有机结合,为事件积极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精准把握时机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关键是时机和决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必须紧紧抓住”。落实到新闻舆论工作中,就是“五精五失”,即精心、精准、精确、精当、精巧。失向、失准、失真、失范、失态。
“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舆论引导同样需要精准把握时机、精心策划、精准实施,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有效回应大众关切。同题报道,更能体现媒体间的差距。2021年,党的百年华诞,全国媒体人统考一张卷。笔者所在的哈尔滨日报精心策划,在建党百年这个窗口期推出了《白山黑水·百年风华》四市联动报道。活动两个月,采访团沿着红色足迹,参观党史纪念馆、烈士纪念馆、革命遗址、踏查抗联密营遗址、寻访老战士、追忆抗美援朝难忘岁月、回望东北老工业基地“雏形”。一系列创新报道活动,在沈阳、长春、大连同步展开,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新闻舆论工作中的“度”是引导的密度和尺度。习近平总书记指的度是力度、分寸。要精准对舆情进行研判、才能精准发力,表象看是“巧说”,本质却是对事件整体走向引导的拿捏。
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发射器”,放大到多少,发射多少,就要准确把握报道基调。对负面新闻的连续追踪报道,社会就会缺乏精气神。其实和教育孩子是一个道理,总是批评指责,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打压,很难起到积极作用。
把握报道基调要坚持正面宣传为主,鼓劲宣传为中心的大原则。展现社会的主流和阳光面,把握发稿的力度和节奏,适度而不炒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引导舆论”,就是要促进形成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预期,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
把握报道基调要准确,这和新闻原则中的全面客观并不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用事实说话”,按照事实的内在发展规律和外部矛盾溯源,恰当地描摹真相,表达时,有观点、有态度、引导思想,以凝聚力量为最终目的。
新闻报道,该造势、该突出、该渲染要不惜笔墨,但有力度的同时也要注意火候,要认真研究问题,既不能把大事说小,也不能把小事说大,不同情况不同对待,合理运用宣传报道方式方法。
拿捏分寸,就是要防止情绪化表达,要全面客观地阐述问题。实事求是的同时,留有余地。不能将阶段性成果说成全面胜利,将个别事件总结归纳成普遍现象。本来是一般问题,偏说是制度的本身存在缺陷。该褒奖的不褒奖,该针砭时弊的粉饰太平,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拿捏不到位。
拿捏分寸,不仅是在负面新闻上,有时正面新闻中同样“暗流汹涌”,不小心,就会掉进自己挖的坑。还以疫情防控为例,在营造大家团结一心共渡难关的同时,在报道中就不宜渲染市民居家隔离兴高采烈的主题,像“晒防疫包”这样的活动,更容易引发舆情。
新闻舆论工作重看效果,这效果在实际工作中就是群众的口碑,是社会的反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效”,是效果、实效。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做到“五个有利于”,即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有利于改革开放、有利于民族团结、有利于社会稳定。
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实效,要从大事着眼,从小事切入,找准共鸣点、分析关键点、认清共情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舆论工作提高质量和水平,关键要“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平时就要紧紧关注住房、医疗、就业等热点问题。从正面引导,发布权威声音,为群众答疑解惑,让群众长出一双理性的眼睛,存一颗和政府站在一条线上“齐心办”的心。
提高舆论引导工作的实效,要触及群众最敏感的心弦。笔者所在的哈尔滨日报,2021年《城管在身边民生无小事》系列报道,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城市环境秩序问题入手,设立举报热线,切实为市民办实事、解难题。还架起了百姓和政府之间的连心桥,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同时,通过曝光问题、自我揭短,以倒逼机制推进了管理部门作风改进和行政效能同频提升,推进了问题的高效解决。
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效”,关键是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换句话说,不仅要解决好“说什么”“发什么”,更要用心去解决“怎么说”“怎么发”的问题。远离说教,让报道更新颖、更接地气、更具活力。
“党报新闻版面不仅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专业性,也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一个好的党报新闻版面是政治性、专业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期间,笔者所在的哈尔滨日报,推出了《哈尔滨日·百年华章》大型手绘连环画长卷。主创团队通过小时候读过的小人书的形式,头脑风暴地将“建党百年”和连环画融合。与国内顶尖连环画画家合作,采取古代书籍“经折装”的装帧方式,高格调的内容、接地气的形式,创新性为读者展现“建党百年”的主题。并将连环画内容在哈尔滨日报以连载的形式刊发。这个特色的生日礼物也成为了哈尔滨庆祝建党百年的特色活动之一。
新闻舆论的“时度效”是统一的、具有整体性。“时”是前提、“度”是关键、“效”是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厘清主次矛盾、区分轻重缓急,抓住主要矛盾,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更要善于一分为二、看到成绩亦能发现问题,看到挑战也能发现机遇。
在新闻舆论工作中,要有一双“火眼金睛”。透过迷乱的表象,发现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要坚持真实和真知相统一。真实是事物的本质。真知是对事情的“正确”看法。真实是“盖楼的砖”,真知是在真实的基础上,盖起来的“摩天大厦”。
“世界不是既成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报道新闻的时候,不能忽略客观事物的自身发展规律,不能单凭主观想象去看问题,让客观的事物符合我们自己的主观判断。要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入山问樵、入水问渔”,稳妥地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时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