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娜
当代大学生身处新时代,又恰遇媒体新时代,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其审美需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新媒体时代下大众文化的影响、多元文化的冲击、功利主义的渗透构成了当代大学生审美观与价值观形成的外部境遇。
大众文化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为民众所接受,并不断本土化,它在使人民群众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商业性、消费性、消遣性和流行性成为它的主要特点,而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兴起,为文化消费提供了场所,再加上资本市场的运作,大众文化所呈现出的娱乐化方式被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大众文化以其简单的情感发泄方式、轻松的氛围、调侃式的话语方式、低级的感官刺激迎合着当代大学生的胃口,使其沉浸在当下的快感中,将艺术审美的本真性抛之脑后,独立思考和判断力丧失,沦为娱乐的大众奴隶。“美的整体充其量变成了漂亮,崇高降格为滑稽。”[1]“娱乐化趋势令人们以消费为释放,以消遣为解脱,文化、艺术产品的实际价值已不是由它应存的审美价值决定。”[2]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文化的多元化与多样化使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人文修养、审美情趣都在悄然发生变化。大学生作为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所接受的文化具有流行性,被作为西方国家世界观、价值观的输出与意识形态渗透的主要对象,对各种文化现象大学生虽然具有较强的接受能力,但是分辨与识别能力较弱。在纷繁复杂的多元文化下,不乏披着艺术的外衣,打着文化交流的旗号,裹挟着西方价值观,“冒充权威”的意识形态,在不知不觉中开展思想渗透,表现在审美领域就是混淆美丑、善恶,娱乐至上,大学生的审美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
从社会角度,大学生美育更多的是从功利化角度出发,作为弥补应试教育不足而谋取的另一条出路;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艺术审美被换算为实际的经济收益和社会地位,最终的后果是满眼功利的创作者、生产者们不再用心尽力地去创作具有深刻内涵的艺术文化产品,低俗产品在短时间内被催生出来,带给大学生的审美观则是注重物质利益追求,忽视人生价值的追求,误将人生价值目标与金钱至上相等同。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要想化解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危机,必须从内因入手,加强大学生审美教育,培养其去伪存真,准确揭示事物本质的本领,从根本上提高其审美素养与价值观。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用马克思主义审美观指导审美,帮助人们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提高审美高度,培养健康向上积极活泼的审美情趣,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自觉地马克思主义审美标准去分辨真善美、假丑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审美水平和审美品质,这是审美教育的最重要任务”[3]。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提炼于马克思、恩格斯对西方美学进行的革命性变革,以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为基础,重视美育与实践、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结合,强调遵循美的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不是僵化不变的,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不仅是坚定文化自信,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的需要,也是开创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美育事业发展新篇章的现实需要和时代要求,更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时代精神的重要途径。
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新时代的中华美育力量,积淀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凝结着中华儿女爱美求善求真、勤奋勇敢、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融合了当代精神和当代信仰,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根,是一个民族崛起和复兴的先导力量,同样,民族文化的颓废和萎靡也往往是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的先兆。历史和无数现实表明,凡是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失去文化自信的民族,都逃不出历史悲剧的命运。所以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有助于增强其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信心,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各种社会文化思潮激荡的背景下,更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引领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应对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筑牢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主阵地。
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告“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4]。面对新的历史方位,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从国内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国际间竞争越来越激烈,“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5]。在历史的重要关口,五育并举,培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任务,而美育在全面提升人才素养,增强文化认同感,增进文化自信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国际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曾预言: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6]。中国要在纷繁复杂的世界局势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提升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认同与自信心。美育具有培根铸魂的作用,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青年大学生是民族复兴大任的承担者,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其审美教育进行引导,才能在新时代应对西方各种文化思潮的渗透。
美育作为一种陶冶性情的价值观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时代精神的内在要求。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马克思主义美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上相契合,二者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培养实现中国梦,勇挑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从教育内容来看都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出发、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开展。习近平的美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继承与发展,他的生态美育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主题,以审美教育为方法来提升当代大学生生态审美能力,树立保护生态环境意识,构建美丽中国;他的社会美育观强调在改善社会风气的工作中,发挥道德模范的作用,营造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他的文艺美育观要求以人民为中心,与时俱进,发挥传播积极健康的正能量,目的是引导人们做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做心善且行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7]。处处彰显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
站在新时代,回望党的百年历程,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建功立业,铸就了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特区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需要美育来描绘,蒸蒸日上的时代功绩需要美育来记录,新时代的精气神儿需要美育来传承与弘扬。
学校美育是大学生审美教育的主阵地,是培根铸魂的工作,然而当前高等学校的美育大多流于形式,要想将美育落实、落地还需不断完善美育内容,丰富美育内涵,创新美育形式。真正做到“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8]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美育具体化、本土化的过程,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弘扬中华美育精神成为当代大学生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中华美育精神的滋养下,中华民族孕育了灿烂的文明,造就了中国人民爱美求善、自强厚德的文化品格和精神风貌,激励着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饱含家国情怀,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大力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在中华美育精神的熏陶下,深刻理解中华美育精神的特质,涵养文化自信,陶冶高尚情操,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创造反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貌、促进人类进步的精神文明成果。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变化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美育是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时代任务相联系的。高校美育要扎根时代生活,以鲜活的时代人物为案例,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涌现出了无数令人感动的英雄事迹,涌现出了无数最美人员,既有冲锋在前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也有被誉为“生命摆渡人”汪勇等普通市民;还有在河南、陕西暴雨中抢先救灾中的英雄们,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美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美,言外之意即美来源于生活,当代大学生的美育内容不应该只包含艺术的审美,更应该注重生活中的美,摒弃虚幻的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学校美育应该扎根时代生活,发掘日常生活中的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美,用生动的真实的案例来充实美育内容,使学生在美中求真求善,实现真善美的统一,在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美育观的最高追求。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以实践为基础,以人为本,强调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学校的美育也应如此。按照美的规律塑造具有形象美、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创新活力和创造精神的当代大学生是学校美育的重要任务。创新精神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毛泽东指出“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不要使他们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9],因此培养创新精神也是美育的应有之义。
高校美育应构建五育协调发展的美育体系,使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育相融合。在教学实践中注重教育学生发掘自然科学的规律之美、真理之美,社会科学的人文关怀之美;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还要鼓励其在社会交往中感受友爱、团结互助、无私奉献之美。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有理论的引导,又要注重实践的方法,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学校美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是大学生美育的主阵地,当代大学生审美观也正在遭受各种不良冲击,以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其进行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在各种冲击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学校美育需要不断完善美育内容,丰富美育内涵,创新美育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健全人格和创新意识,提升文化自信,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