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丽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方向盘,校园文化作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的环节,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扮演着“相互联动”的角色。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过挖掘思政功能,打造思政课堂“第二平台”,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困境,寻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薄弱环节,立足于破解二者之间“失衡”“失位”“失迷”“失力”问题,探索出一条以感召力、品牌性、导向性、引领性为落脚点的相互联动、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的深度融合路径研究。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培育中,价值引领功能起着关键性作用,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多样化社会实践活动为传播平台,塑造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培育过程中,借助网络平台、多样化社会团体,及时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为实践,契合了大部分学生喜好,提高了学生参与热情度。一方面,培育载体传播的内容对学生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价值选择、思维判断起着引领作用。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作为大学生价值选择、是非判断的方向盘,标明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选择载体、内容的方向和程度,同时代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价值引领功能的教育导向作用。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培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功能在学生成长中起着激励作用。自我意识强烈、情感情绪丰富、思维意识多变、行为习惯独特的大学生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主要受众群体,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不是理论上的灌输、生硬的说教,而是以专业设置特色、历史发展渊源为传播基础,以校歌、校徽、校史、校训为传播理念,以营造和谐稳定校园氛围的平台为传播方式,这些都代表了大学生情感的表达和具体表现,这些校园文化独有的元素迎合了绝大多数学生的情感需求,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能将自己融入到学院发展中,能够引起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励学生对校园产生独特的情感共鸣,充分展现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情感育人功能。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培育过程中,实践育人功能起着创造性作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的载体丰富多样,内容新颖独特,以独特建筑景观、文化展板、文化活动中心为静态形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为着力点,以实践活动为客体,培养创造能力为落脚点,实现“内化于心”过程。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基于大学生群体刚刚脱离高中生活,渴望拥有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期盼自己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认同和激励。因此,为他们提供可以消减产生焦虑的情绪,反思遇到挫折、困难的文化场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的实践育人功能在遵循了大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基础上,使他们在参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正是积极调节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一致性,推动学生自觉地按照校园规章制度、行为条例调节和规范自身行为。对于当下00后学生的成长背景,他们自我意识强烈,行为习惯活跃,在思想品德修养和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必须通过校园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对学生外在行为的调节、灌输、规范和熏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通过制定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条例、规章制度,一方面,在内在方面的调节和规范上,提升学生对校园规章制度和行为条例的认知程度,将外在的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自我约束,进而提升学生整体思想道德素质,形成校风校训认同的价值观念和技能发展理念。另一方面,在外在方面的调节和规范上,通过制定奖惩制度,约束学生从内在理念转为外在行为的过程中,将内在的自我约束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办学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方式与普通院校不同,高职院校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导向为培养原则,鲜明地展现了“高职”独有的特色。高职院校中的“高职”特色决定了高职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必须体现具备“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但目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思政功能培育过程中,存在过度培育校园文化的问题,引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人文型和技能型失去平衡。由于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把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使得校园文化贴上“职业性”标签,抛弃了校园文化的人文属性,甚至可能成为企业文化的“附属品”,很大程度上挤占了校园文化的育人空间。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遵循与时俱进原则,提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政功能的融合度。
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培育过程中,存在着跟风形式良莠不齐、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导致了高职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失去了育人功能本质属性。综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育现状,可谓是繁荣昌盛。校园文化活动种类繁多、新颖独特、精彩纷呈,但是从横向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有着明显“数量大于质量”“高峰小于高原”的现象。例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中社会团体虽多,但是“跟风式”“过场式”“空心式”的活动“良莠不齐”“比比皆是”“且雷而同”,缺乏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相匹配的特色活动。因此,高职院校文化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则,打造“品牌效应”校园文化。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泛娱乐化”现象已经不断渗透到校园文化当中。娱乐是人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方式,但是娱乐方式是有警戒线的,过度“泛娱乐化”就会导致校园文化培育过程迷失方向。高职院校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会被“泛娱乐化”不健康、非理性的文化现象所感染。目前,随着网络平台的应用,“泛娱乐化”无形中渗透到校园文化四面八方,使得校园文化也被贴上“泛娱乐化”标签,例如当下校园文化活动中纯粹的娱乐活动占据主要位置。长期以来,在“泛娱乐化”现象影响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活动让娱乐代替思考、让欲望代替理想、让利己代替了集体,导致了大学生减弱了对价值选择的判断,消解了对校园文化育人精神的认知。因此,高职校园文化要强化主流文化阵地,提升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政功能的导向性。
大学生正处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及各类媒体推波助澜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借助网络平台入侵校园文化,抢占网络话语权,“网”汇人心,宣传西方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校园文化主流意识形态。网络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导致出现一些价值观念缺失、理想信念迷茫、社会责任感缺乏、利己主义突出等问题,进而导致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在思政功能培育过程“失力”。因此,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加强网络文化平台建设,提升校园文化与思政融合的引领性。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培育要与时俱进,自觉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新思想,调节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平衡,发挥校园文化育人思政功能,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打造新型校园文化体系。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新思想为指引,立足于调节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职业性”与“人文性”的平衡,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培育要将校园文化的职业特色、办学理念、价值追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相联系;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提高人文性教育理念,实现校园文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强的良性发展。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文化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提高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融合的育人性,加强对学生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引导和教育。
每一个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办学宗旨理念、专业设置特色具有差异性,为了更好发挥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彰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融合的品牌性,一方面,要根据高职院校自身历史发展源渊,文化发展底蕴,学科发展优势,挖掘特色资源、培育亮点文化、推行品牌策略,打造辐射范围广、影响持续强、特色鲜明化的校园文化;另一方面,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紧扣人才培养之“实”、紧贴高职学院发展之“时”、紧传品牌特色文化之“形”,优化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形成具有实践创新性、文化教育性、环境影响性、制度规范性的校园文化独特的品牌。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形成的过程中,要及时创新校园文化传播的载体和内容,不断提高大学生主体认同和自我意识,提高他们对本学校校园文化品牌的认知,使得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
在泛娱乐化影响下,强化主流文化阵地,有助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的校园文化的导向性。但是在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设的社会团体、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脱节的现象,缺乏主流文化引导,导致了泛娱乐化快速入侵大学校园,尽管举办的社会团体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交叉,但是在导向性呈现方面具有不同的价值体现。根据两者都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宣传内容,通过搭建二者沟通和交流的桥梁,对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长期发展的持久性和价值性有着不可替代的益处。因此,在制订校园文化活动规划和培育计划的同时,要与思政课程的教学计划相契合,一方面,在思政课讲授过程中,增加贴近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内容;另一方面,在校园文化培育过程中,选择与思政部门合作,开展价值观建设理论座谈。通过二者有效融合,有利于将理论讲解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加深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网络文化以时代性、亲和力、风格化、可塑性为特点潜移默化地对校园文化产生了不良影响,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的养成。因此,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造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融合的引领性迫在眉睫。一是削弱网络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入侵,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构建以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风格方式的网络话语体系。二是借助新颖的网络平台“抖音”“快手”“哔哩哔哩”等传达校园文化思政功能培育内容,进而提升校园文化培育亲和力和感染力。三是紧抓网络文化的主动权,把握网络文化传播规律,紧贴网络文化传播优势,打造社会主义网络宣传阵地。以切实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思政融合力,培育精神食粮富有、实践经验丰富的青年,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