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提升初中美术审美教学的成效

2022-02-18 13:49:47
今天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观美术情感

郭 强

(环县山城乡初级中学 甘肃 环县 745700)

引言

在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美术审美教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同于其它知识学科,主要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而审美教学侧重的是学生的主观感受,强调的是在主观和客观上的认知,理智与情感的欣赏和综合评判。教师在审美教学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和引导,通过科学系统性的美术审美教学,实现对学生的美育教育。

1.审美教学对于初中美术的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学重心主要集中在理论技能的训练,教师的教学主导地位,限制了对学生个性化审美的发展培养。美术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进行知识概念的感知和技能实践的训练,还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感受。让学生能够以自身的思维认知和主观感受解构美术教学中的深层内涵,在发现、感受、体验的个性欣赏中,为学生塑造积极的审美能力。教师立足知识技能教学的基础,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引导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形式教育深入到美育的实质教育。通过情感态度价值的思想塑造,推动学生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和想象能力,进行生活的实践创造。教师的审美教育培养,围绕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发展,分为两个教学层次,一个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围绕碎片化知识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发展学生欣赏和创造美的实践能力。另一个方面在于,对学生思想价值和情感态度的综合塑造。通过审美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由和情感需求,在美学思想的认知教育中,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观念和追求美学的人生境界。教师利用美学思想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发展,完善学生的心理品质。

2.初中美术审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模式的的单一

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思想束缚,很多教师在美术的审美教学中,依然是刻板化的知识讲解。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仅仅只是概念化的刻板记忆,很难理解到其中的思想内涵。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并没有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仅仅只是口头讲解来代替学生的主观感受。让教师对学生的审美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

2.2 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立足于对学生的兴趣培养,让学生以内在兴趣作为学习驱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缺少必要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受到了教育功利化的影响,学校和教师对美术课程不够重视,导致学生认为美术只是副课,学习与否,对于成绩的影响并不是很大,学生对于审美教学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只是枯燥的讲解理论知识概念,缺乏和学生的课堂交流互动,导致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流于表面的概念记忆。

2.3 无法建立科学的教程体系

在审美教学中,教师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仅仅只是局限于教材之中,无法形成科学化、系统性的审美课程体系。教师的教学课程体系建设中,无法将情感、知识、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导致在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践相互割裂,主观感受的欣赏学习,被教师的知识讲解的所代替。教师构建的教学课程体系,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启发引导,导致审美教学只不过是教材的刻板讲解。

3.初中美术审美教学应用

3.1 信息技术教学,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在创新美术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的结合,立足教材知识文本,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网络教学资源,对教材文本内容进行拓展延伸。从而转变传统的审美教学形式,将抽象的美术学习转变为学生的形象化认知和直观化欣赏[1]。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现多维度的欣赏教学,从绘画艺术、雕塑技术、工艺美术、建筑艺术进行多方面的欣赏学习。围绕抽象的美术造型、空间构图、色彩对比,以及美术技法,教师可以通过影视音画的呈现方式,让学生在视觉形象认知和抽象概念的对比学习中,加深对于作品的审美感知学习。教师在审美教学的过程中,发掘美术作品背后的神话传说、历史事件,通过讲故事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雕塑作品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引出作品背后的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让学生了解雕塑作品的人物含义。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对中外雕塑作品进行综合分析,认识到不同文化环境下,对人文艺术的个性化表达。教师借助信息技术,整合网络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学习兴趣。

3.2 分层欣赏,发展学生的审美技能

教师在审美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技能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下,通过理智与情感的统一认知完成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学习。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认识到学生个体思维差异的客观制约因素,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心理规律,通过分层欣赏的教学引导,将学生的个体差异,转变为学生个性化的审美感知[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呈现传统的中国国画代表作品,引导学生在第一次欣赏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主观感受,建立一个初步的审美感知。随后教师对作品的属性分类、画面布局、工笔技法进行细致的讲解,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中,了解作品在内容呈现上的美术画工,了解作者对作品的细致描绘和创意表达,并让学生建立基础的审美认知。最后教师将作者生平、历史背景、时代文化进行全面讲解,让学生对人物、作品进行综合分析,感悟作品中潜藏的社会、自然、人文的思想价值内涵,近一步强化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指导学生,将三次欣赏的认知体验进行总结分析,从而引导学生在主观感受中,进行客观的综合认知,最后在情感态度价值的移情对比中,深化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教师通过分层欣赏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围绕知识、情感、思想的逐层深入体验,在综合分析中,强化学生的审美技能。

3.3 情境感知,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术的审美教学,并不是对学生孤立的知识概念教育,而是需要让学生利用自身的生活认知经验和主观感受,通过具象情境完成对抽象概念的解构学习,促进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在审美教学中,引入学生熟系的生活美术作品,通过美术作品所承载的集体文化记忆,唤醒学生对美术的情境文化记忆,感知到作品背后承载的思想情感[3]。譬如教师将美术审美教学和当地地域民俗文化相互结合,让学生在对当地区域民俗文化的情境感知中,加深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情感共鸣和体验感知。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生活认知经验和主观感受,自主完成对民俗美术文化表现形式的解构和剖析,并在情感共鸣中,深刻体会到美术作品背后承载的人文思想价值内涵。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课堂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让学生在自然生活中,通过具象的自然风景认知学习,和抽象的理论知识概念进行对比学习,让学生了解到,在绘画过程中,色彩配比、空间构图,以及透视等美术理论的形象认知。启发学生真实的情境生活记忆,在主观感受和客观认知的协调下,自主完成对理论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教师在强化学生情境感知的过程中,深化学生的审美体验。

3.4 自主学习,完善审美观点

教师设置审美主题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个性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审美观点认知。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出所有知识点的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和个性审美能力的发展。对于审美教学只不过是教师的剖析讲解,而不是学生的主动追寻。教师在教学中,将学生设置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分配给学生小组不同的主题审美探究。围绕教材内容的国画探究、民俗文化、欧美作品等不同模块进行小组之间的主题探究学习。教师则在巡回指导中,对不同学生小组进行探究思路的点拨和启发,并对学生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在主题探究中,教师鼓励学生将自己个性化见解,进行观点的阐述和讲解。通过不同学生之间的多角度思辨探究,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从多个视角综合分析作品艺术的思想内涵。教师鼓励学生小组,通过主题探究、观点碰撞、推理论证等形式,在合作交流学习中自主总结和归纳出美术作品的艺术特色。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并让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5 个性表达,提升创造能力

在审美教学中,教师需要完成理论实践的统一教学,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教师鼓励学生在美术实践活动中,进行艺术性的实践表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认知中,完成对美术的创新解读和创造运用[4]。譬如,有的学生,选择了插花的表现设计,通过思想主题的表达,结合不同的花语寄托。利用造型艺术,展现插花过程中,自然艺术和情感思想的相互契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结合审美感悟,进行创新个性化的表达。有些学生,选择了对手工书的创造设计,通过色彩、构图的合理配比,并尝试通过画面呈现呼应主题表达,从而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创新应用和个性化表达。在实践结束之后,教师鼓励每个学生对自己的美术作品进行主题阐述,通过学生之间的审美实践交流,提升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结束语

教师在审美教学创新中,必须围绕学生的思维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在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审美教学设计中,实现对学生理论实践的综合教学。教师调动学生的主观情感认知,让学生在知识技能的学习中,逐渐深入了解审美的思想内涵,提升初中美术审美教学的成效。

猜你喜欢
主观美术情感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失落的情感
北极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创意美术
情感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法律方法(2018年2期)2018-07-13 03: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