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记者如何提高新闻采编能力

2022-02-18 11:37◎李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内容用户

◎李 磊

(新疆喀什岳普湖县融媒体中心,新疆 岳普湖 844400)

引言

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召开,会上提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这一重要要求,为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新闻媒体转型指引了方向。当前,信息技术发展与市场需求变化推动媒体融合纵深发展,为电视新闻媒体生存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而新闻记者的采编能力直接影响到新闻内容作品质量及传播效果,因此,要求新闻记者在坚守新闻职业精神、捍卫主流媒体公信力的基础上,面向媒体融合形式进行采编流程、技术方法的全面创新,更好地提升内容产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助力电视新闻媒体在激烈竞争格局中寻求有效出路。

一、融媒体重塑电视新闻节目生态

(一)媒介融合带来的挑战

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突破10.1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1.6%,形成数字社会的新形态,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超过10.07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6亿,为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转型与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提供有力基础[1]。

当前,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已重塑新闻内容作品形式,突出了传统电视新闻报道采编流程固化、时空局限性强等缺陷,以网络新闻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形态有效迎合了受众获取信息和资讯的习惯,并强化了受众的主体性参与意识,促使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遭到消解[2]。与此同时,新媒体依托“互联网+”技术将受众的阅读、收听、收看等信息接收模式进行整合,延伸出移动终端这一内容传播与接收载体,打破了以往受众获取新闻内容时存在的时空局限,进一步加剧了电视媒体用户流失问题。在此背景下,电视媒体行业被动寻求转型路径,推动集业务、技术、空间三平台于一体的“中央厨房”融合体系建设,电视新闻记者作为业务生产的构成主体,应主动提高自身业务能力,以此提升新闻作品质量与价值,服务于融媒体流程与机制的长效运转[3]。

(二)融媒体中心建设的现状

在《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逐步落实与推进形势下,县级融媒体建设已取得一定成果。以岳普湖县融媒体中心建设情况为例,岳普湖县作为全疆县级融媒体建设试点,于2019年6月正式成立融媒体中心,同年12月投入使用。该县融媒体中心现已开办2个电视频道、2个广播频率,开发2个公众媒体平台、1个微信公众平台以及1个客户端,并发布不同类型融媒体产品,其中短视频制作数量达到470余条,总浏览量突破3 300万人次,吸引粉丝群体规模达19万人,打造爆款内容产品60条、单条最高播放量超过600万次[4]。

当前,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关键窗口期,对于新闻记者的职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提出更高标准,主张培育全能型记者队伍,要求新闻记者主动顺应新形势,转变自身角色定位,在坚守职业精神的同时培养创新能力,依托理念变革、渠道拓展、技能养成与方法创新等策略,提高新闻采编能力,为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提供智力支持[5]。

二、采编能力提升视域下电视新闻记者守与攻结合的有效路径

(一)守正——坚守新闻职业精神

1.维护新闻公信力

电视新闻媒体作为新闻产业中的主流媒体,在权威性、公信力与信誉度等方面占据有利优势地位,要求新闻记者坚守新闻媒体职业精神与道德操守,在新闻素材采集、编辑与后续跟踪报道的过程中,牢固坚持准确性与真实性原则,向公众提供具有可信度的信源,保证新闻品质与价值。

鉴于新闻学是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统一,要求新闻记者在内容采编、报道的过程中恪守人文精神,基于公平正义原则自觉维护新闻报道对象的主体权利,利用新闻传递人文关怀、传达对于弱势群体的关切,抵制网络媒体环境下“人肉搜索”、信息碎片化孕育出的眼球效应等不正当现象,塑造正确的舆论立场与话语环境,捍卫新闻媒体人的底线,彰显出新闻的厚度和温度。

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表层信息获取、发布与传播的门槛降低,催生出内容同质化、良莠不齐等问题,这就要求新闻记者,依托自身过硬的专业素养在有限篇幅内刻画人物、陈述事件、再现细节,聚焦重大社会事件、舆论热点话题以及民生内容,进行相关素材的跟踪,揭示出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实质性意义,提炼独到观点,引领正确舆论导向,借此增强受众黏性,提高电视新闻媒体影响力。

2.坚持走群众路线

电视媒体行业正处于由四级办电视向四级办融媒转型的关键期,县级融媒体中心位于结构体系中的底层,面临覆盖范围有限、受众群体数量少等先天不足,要求电视新闻记者秉持扬长避短原则进行采编路线的重新规划,在党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坚持贯彻群众路线。

一方面,在新闻内容采编环节,应从群众视角出发,选择与地方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报道,积极落实民意调查工作,在维护受众群体稳定的同时发挥新闻报道的现实价值,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另一方面,应主动承担新闻媒体人肩负的社会责任,从大民生视角出发,对国家各项政策新规进行解读,完善前期策划,通过周密调研与采编,保证新闻内容的传播效果;从小民生视角出发,选取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现象及百姓民生问题进行采访,并深入剖析其背后蕴含的社会问题,与相关机构密切沟通,跟进后续报道,切实解决困扰人民群众的问题,实现新闻栏目及作品的本土化、特色化。

3.掌握新闻采访技巧

融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记者的采访方式更加多元,以网络直播为代表的新兴采访方式涌现,对于新闻记者的采编及临场应变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在完善前期采访对象调查、了解内容题材等准备工作的基础上,新闻记者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采访方式的调整,例如,采用面对面直接提问模式时,应注重设计封闭性问题,提前界定好访问对象回答问题的范围,保证始终围绕核心话题进行针对性访问,确保整体新闻采编流程的高效运行,涉及到深度访谈的新闻,新闻记者可运用引导性提问策略,先抛出一些模糊、缓和的话题,待受访者心理状况稳定后,以循序渐进、迂回的方式进行核心话题的引出,并在受访者回答的过程中保持正确倾听姿态,给予适当鼓励和引导,借此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最大限度还原新闻真相,保证新闻内容的完整性、真实性与时效性,考虑到部分突发性事件的新闻报道无法确认是否能顺利完成采编,还需完善应急方案的编制,要求新闻记者结合现场情况进行采访方向、询问技巧的调整,最大限度获取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传递人文关怀,提升新闻报道采编效果。

(二)创新——实现媒体融合转型的目标

1.实行采编流程再造

首先,现阶段融媒体中心已全面运行“中央厨房”机制,电视新闻记者应顺应新型运营方式,自觉向全媒体记者转型。具体来说,要求新闻记者树立全媒体工作思维,基于开放性视角面向不同媒体平台、传播终端进行媒体定位与用户需求分析,遵循差异化与个性化结合的原则进行不同题材、类型稿件及报道内容的采编,整合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广播平台以及移动终端等多重载体进行内容分发,并熟练掌握采访、编辑、摄像、剪辑等综合技能,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内进行音视频、图文等信息的发送与回传,真正实现一次采访,多种生成、多元发布目标。

其次,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加强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现有大数据库、“石榴云”平台等媒介资源,依托云平台将素材采集视角延伸至互联网环境中进行相关热点信息的自动采集与筛选,运用网络爬虫抓取各门户网站信息进行自动推送,同时融合本地原有新闻采访渠道进行内容素材的丰富与补充,借此形成全IP化收录模式,完善新闻素材资源库的建设,汇集多方新闻线索完成内容采编与制作,并基于开放式架构进行内容分发渠道的拓宽,配合审稿、签发等机制的健全,系统提升融媒体视域下电视新闻的传播效率,扩大内容产品的影响力。

最后,应秉持内容为王原则进行报道新闻,要求电视新闻编采人员围绕策划选题、内容编辑、审查监督等环节进行深度再造,结合全媒体人才培养要求,提高前端采访与后期编辑能力,结合新闻内容特征进行报道形式的选择,面向“频道制+中心制”架构进行不同媒体平台用户需求、传播特性的分析,建立常态化采编机制,借此有效顺应跨界整合形势,提高自身的新闻采编能力,实现聚合传播效应的最大化。

2.创新新闻采编方法

当前,“互联网+”时代“三屏”融合成为主流发展趋势,电视新闻记者应重新审视自身角色定位,以全能型记者为发展目标进行职业规划,面对大型采录设备与便携式移动终端提高应对能力,围绕门户网站、“两微一端”等宣传矩阵进行采编技巧的针对性训练,巩固采访、编辑、摄像、摄影等专业技能,面向网页设计、网站编辑等层面进行技能强化,提高综合技能。融媒体环境下,新闻直播方式得到创新,使得新闻报道视角由第三人称朝向第一人称过渡,要求新闻记者结合新兴业态特征进行电视新闻稿件内容的撰写,补充图片、短视频等素材资源,营造立体式传播效果,凸显融合新闻报道的魅力。大型活动、专场晚会等特定情境对于电视新闻记者的社会活动能力提出更大挑战,要求新闻记者聚焦活动实施的完整生命周期进行全方位跟踪报道,包括在活动开始前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以刷屏倒计时的方式进行宣传预热,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灵活运用摄像、导播等技巧进行跟进报道,在活动结束后落实总结与编辑工作,保证新闻报道顺利播出。

媒体融合推动了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与报道形式的变革,以采访型直播、网络直播、实时图文直播为代表的全新产品涌现,要求电视新闻记者具备整合多种报道形式、实现立体化报道的能力。具体来说,电视新闻记者应具备过硬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在深入新闻事件发生现场进行采编的同时,熟练运用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等媒介资源进行新闻空间的营造,向受众生动逼真地还原、再现新闻事件发生场景,配合全景图片、虚拟现实、3D视频等技术手段的应用,进一步增强新闻栏目及报道内容的感染力,使受众更加直观地建立对于新闻内容的认知与了解。

3.深化用户交互关系

新闻特征与主体定位赋予新闻媒体人一定的社会责任,要求新闻记者在恪守职业立场、坚守职业精神的同时,面向融媒体平台运作模式树立以用户为核心的工作理念,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并与用户保持密切的交互关系,更好地增强用户黏性。具体来说,新闻记者应客观审视新媒体业态下的信息传播规律,基于平台深耕策略建立面向不同媒体平台的个性化采编流程与传播机制,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获取新媒体平台中的热词,根据关键词进行报道方案的针对性编制,建立用户群体画像,细化用户心理分析,调查用户信息需求,通过整合各项素材资源,确保在第一时间对用户关注、探讨的热点问题做出回应,起到稳定用户情绪、引领正确舆论导向的作用,自觉履行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

在聚焦线上平台维系用户群体的基础上,新闻记者还应将触角迁移至线下环节,在政策传达、经济发展等环节发挥职能作用,例如,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导向,以全域旅游视角进行新疆地区民族特色、精品农家乐等产业形态的开发,利用融媒体平台旗下的APP终端面向全体用户征集相关资源,为供需双方的顺利对接提供平台支持,同时调动各大旅行社及社会企业建立联动宣传平台,依托专题活动策划拓宽助农产品销路,在全网视域下发挥联动宣传效应,与用户建立良好的交互关系,在解决民生问题的同时为平台引流,打造良好的融媒体品牌形象。

4.强化智能技术的应用

当前,人工智能2.0已被纳入我国科技创新战略部署中,推动了电视新闻记者作品生产方式的革新,新闻记者可引入智能技术进行视频新闻产品的设计,借鉴中央广播电视台“5G+4K+VR”的报道方式,实现大型活动的跨网直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VR+影像”的新闻报道新模式,依托全景式画面形态赋予受众沉浸式体验,再现真实时空及新闻事件场景,丰富用户在媒介传播过程中的交互体验,提升新闻产品的品质。在此基础上,还可尝试运用智能算法进行新闻内容重构,利用AI机器人进行相关简讯、软新闻内容的生产,并依托算法捕捉用户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评论及关键词,自动对网友的评论进行回复,实现新闻生产环节的二次参与,创新新闻采编方法及路径。通过利用智能技术手段推动新闻采编机制的重构,能够有效提升信源核查、追溯等环节的实施效率,加快新闻内容播报与传递效率,重塑新闻记者分工,助力一专多能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新媒体的“4A”传播特性使其在新闻生产与传播效果上占据先机,在此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媒体逐步探索转型路径,以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先导进行组织结构、媒体形态的变革,致力于摆脱新闻采访、编辑与传播等环节效率低下的困境。面对融媒体的发展,电视新闻记者应切实树立融合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依托角色认知,创新信息采集渠道、新闻报道视角、内容制作形式与采编方法技巧,提升新闻作品的品质,强化报道对受众的吸引力,优化新闻传播效果,提高融媒体视域下的综合竞争力。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内容用户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关注用户
主要内容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如何获取一亿海外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