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向宏 张求是
(七台河日报社,黑龙江 七台河 154600)
在党报新闻报道中,党政领导活动是时政要闻类新闻中数量较多、分量较重的报道题材,做好党政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工作是党报记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对新闻中的党政领导活动进行科学分类,并在采访中根据不同类型的活动采取不同的采访策略就很有必要。
根据客观分析和经验总结,需要新闻报道的党政领导活动按性质可划分为6类,即会议类活动、调研类活动、时节类活动、见证类活动、接待类活动、赴外类活动。
党政领导参加的会议可分为大型会议、机构议事会议、专题会议、座谈会、现场会等。
1.大型会议
大型会议具有全局性、内容重要、规格高、场面大等特点,例如,中共黑龙江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省委对未来5年黑龙江发展方向、发展道路、发展策略、发展目标的总体部署,具有影响全局发展的重要作用。
2.机构议事会议
机构议事会议包括党委常委会议、政府常务会议、深改委会议、某领导小组会议、中心组学习会议等,具有议题较多、领导讲话分散等特点,比如,市级的党委常委会议或政府常务会,通常会有多个议题,有时甚至超过10个,这些议题并不是每一个都需要报道,而是要分类处理,有些有实质性内容的议题,比如,强调工作重要意义、部署下步工作、研究工作方向的议题,要充分报道,有些走程序类的议题,一句话准确表述清楚即可,还有些议题不适合公开报道,比如,涉密工作、敏感事项等,就用研究讨论其他事项一句带过或干脆省略不提。
3.专题会议
专题会议是记者经常报道的会议,具有一事一议的特点,比如,经济工作专题会议,就是参会人员专门研究经济工作的会议,那么记者在采访和写作时就要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同时要留意在会议中抓新闻,在会议中找到新闻点。
4.座谈会、恳谈会、征求意见建议会
这类会议是围绕某一主题,参会人员发表意见和建议的会议,例如,企业家代表座谈会、民情恳谈会、规划编制征求意见会等,这类会议与专题会议相比,其报道形式更加灵活多样,风格更加鲜活生动,更加突出会议的现场感,也更考验记者的功力,记者在采访这类会议时,需要全程集中精力,既要关注参会领导的讲话内容,也要倾听意见发表者、建议提出者的话语内容。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内容都要写到稿件中,有些内容同质化或过于敏感,需要记者去粗取精,把那些适合放到稿件中的话语整理归纳出来,用恰当的语言加入稿件中。
5.现场会
现场会是在事件现场召开的会议,是相对于在会议室内召开的会议而言,会议目的是推进某项具有全局性的重点工作,程序多采用集体考察调研后召开会议的形式,例如,农村人居环境现场观摩会、产业项目现场推进会等。这类现场会采访需要事先周密策划,提前安排版面,确定稿件类型,合理调配部署采访人员。
调研,从字面理解意思是调查研究,按照主题可分为单一类调研、综合类调研,按照目的可分为掌握情况类调研、解决问题类调研、检查落实类调研。
1.按主题分类
单一类调研,即围绕某一项工作主题进行调研,比如,调研产业项目建设、调研教育工作、检查煤矿安全生产等。单一类调研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各个调研地点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性、相似性,比如,调研产业项目建设,所要去的调研地点不外乎谋划中、建设中、已建成的产业项目,被调研的对象也不外乎园区、企业、项目建设方。在这类调研中,记者只需要围绕一个主题采写,虽然在采写广度上相对受限,但在采写深度上却有着深厚的空间。
综合类调研,即到某一区域、某一部门就多项工作或整体工作进行调研,如到某地市调研等,类似这样的调研活动,通常会有数个调研主题,有时会让采写记者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因此,明确调研主题,在众多调研地点中合并同类项,分清主次,合理构建稿件结构,对于记者至关重要,要把同类或具有相似性、关联性的内容合并在一起、集中处理、统一阐述,不写流水账,不面面俱到,不刻意追求每个调研点描述篇幅的平衡,同时要注意过渡句的使用,恰当地使用过渡句会使稿件结构更趋完整,也会使受众在阅读时不会产生跳脱感。
2.按目的分类
掌握情况类调研,即以掌握情况为目的的调研,多发生在领导上任初期、某一项工作准备开展或开展初期,这类活动调研地点一般安排得较多,调研项目有成熟的也有不成熟的,需要记者有清醒的判断,领导是以掌握情况为主,不会轻易发表观点,但一旦发表观点就有可能是对下步工作的方向性部署,需要记者现场认真听取、记录,并结合现场感受仔细揣摩,切忌生搬硬套过往经验、不加思考轻易下结论、把下级汇报当领导观点。总之,这类调研活动中,领导的态度、语言、观点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准确判断领导意图既是难点也是关键,记者要在全面准确掌握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准确判断并把握领导意图。
解决问题类调研,即以推动某一项或若干项问题的解决为目的的调研,比如,现场办公、某项工作专项调研等。在这类调研中,领导往往是通过解决一项具体实事,推动整体工作提升。这就要求记者有通过小切口反映大事件的意识和能力,记者在采访时,不要轻易地以事大事小给某次采访活动下定论,要善于把小问题放在大背景中去思考,把小问题背后的大问题挖掘出来,提升新闻报道的高度和深度。
检查落实类调研,即以检查工作落实情况为目的的调研,带有推动工作再落实的目的,通常以检查、视察、督察等口径报道,比如,检查安全生产、人大代表视察等。这类采访中有一些具有时令性、季节性,比如重要节假日前夕和期间,领导会检查相关领域安全,在某纪念日、某些法律法规颁布多少周年的时候,领导会视察督察该项工作落实情况。
时节类活动是指在每年的固定时间开展的相同主题活动,比如春节前走访老干部、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建军节前走访部队、教师节与教师代表座谈、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等。这类活动是报纸上的常见内容,并且每到某个特定时间,不同领导同类主题的新闻报道在版面上扎堆出现,因此,把这类稿子采写得和而不同就显得很有必要。实事求是地讲,采写这种时节类活动的难度并不大,真正的难点在于如何在千篇一律的同类型稿件中做到和而不同,这才是真正体现功力水平的地方,因此,在采写这类稿件时,不能完全奉行拿来主义,要在采访现场注意细节,比如,领导的语言特色、今年活动与往年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本次活动有哪些自选动作等,同时也要注意横向、纵向比较的差异性,比如,我的稿件题目、结构、语言与其他记者相比是否雷同,同样的情境能否换一种表达语言而不是年年老生常谈。总之,如果能够差异化地表达相同内容,那么稿件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做到和而不同。
这类活动是指以见证某一事件为主题的采访活动,比如,签约、揭牌、奠基、开工仪式等。这类活动都是喜事、大事,媒体要做的就是锦上添花,越是这种时候记者越要小心谨慎、忙而不乱,千万不要因为记者的马虎、大意、跑粗,让好事变坏事。记者在参与这类见证类活动的采访时,除了对稿件进行常规的校对之外,还要把感情因素、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合考虑进去,把好事办好。
这类活动是指党政领导接待外来客人的活动,根据客人身份可划分为政务类接待、商务类接待,根据活动内容可划分为会议、会见、陪同调研等,客人身份、职位不同,稿件的写法也有明显不同,如果客人比本地参加接待的最高领导级别高,那么新闻稿就要以对方为中心来写,如果客人与本地参加接待的最高领导级别相同或者低于本地领导,那么新闻稿件就要围绕二元中心来写,既要把客人的讲话写充分,更要把本地领导的讲话写到位,而不能顾此失彼、畸轻畸重。此外,记者参加接待类活动穿着应该正式,因为这类采访记者直接面对的是上级领导、域外客商,有时是国际友人,记者不仅代表媒体形象,更代表的是当地党委政府的形象,因此,正式得体的穿着打扮不仅仅是对客人的尊重,更是对职业、对自己的尊重。
这类活动是指党政领导不在本地区开展的活动,例如,出席峰会展会、外出招商考察、走访上级部门、拜访重要人物等。关于这类采访,稿件写作本身没有什么多说的,但采访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在家千般好,出门万事难,出门在外要把能想到的都准备好,工作就不至于太被动,比如,尽量在采访地点附近找一家宾馆,再比如,提前把出行线路规划好,把提前量打足,因为未知的交通环境、陌生的地点、走错路的可能性,都有可能导致记者不能准时到达采访现场。
在当今媒体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传统党报以其平台权威性、信息准确性、导向正确性、作品规范性在党政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工作中仍然具有其他媒体无法比肩的优势地位,党报时政记者日常采访多数是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几个班子领导的活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系统化、精细化、专业化地做好党政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工作,是每一名党报时政记者都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笔者在工作中发现,有些时政记者接到党政领导活动采访通知时,习惯于在电话中简单地询问一下活动的时间、地点,这样是不妥当的,因为新闻采访工作从接到采访通知时就已经开始了,许多新闻要素在此时就可以获悉,在采访时,记者应该明确四点要素,即时间、地点、参加人员、活动主题,当然有的时候这些要素比如参加人员并不能确定,或者主办单位搞不清楚参加活动的领导具体参加活动的哪些环节,比如,领导是陪同座谈还是陪同就餐,有些不明就里的主办单位习惯性统称为领导陪同,但前者需要新闻报道,而后者则不适合新闻报道,因此,时政记者在接到采访通知时,应该把这些细节搞清楚,避免在活动现场浪费时间和精力,记者在挂电话前,要把这些要素跟对方重复确认一遍,避免口误或信息传达错误。如果对方能把这些信息用短信、微信、邮件等形式发送过来是最好的,既能做到信息准确明了,又能够厘清责任,避免漏听、错听等错误的发生。
在接到采访通知后,如果时间和精力允许,记者应该在互联网、资料库中,把类似主题的新闻报道搜一下,看看以往本报记者是怎么报道的、其他地区党报记者是怎么报道的、上一级党报记者是怎么报道的,要在脑海中形成稿件的骨架轮廓,把需要到采访现场核实的要点按照顺序罗列出来,把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到了采访现场,工作就开展得越有效率。需要补充的是,记者在准备党政领导活动采访时,科学理性地参考借鉴他人的报道,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绝不能简单地复制粘贴、照搬照抄,这既是尊重知识产权的现实需要,也是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必然要求。
在准备党政领导活动采访工作时,要根据活动性质的不同,分门别类做好准备工作,既要做好新闻稿件采写准备,也要做好着装、出行、设备调试等准备,比如,党代会、党委全会、“两会”等大型会议类采访,要按照会议相关要求着正装,根据会场周边可能会出现交通拥堵的情况科学规划出行方式、出行线路,把进入会场时的安全检查、防疫检查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也要充分考虑到,提前把设备调试到位,再比如,随同领导到基层的调研、检查类采访,穿着既要得体,也要根据季节天气注意增减衣物,如果调研线路较长或者需要长途跋涉,选择一双舒适的鞋子是很有必要的,又比如,采访公祭、哀悼、纪念类活动,着装就必须庄重严肃,色彩以黑、灰、深蓝色等深色调为宜,女记者的穿着、妆容不宜鲜艳。
在采访党政领导活动时,如何在时间上打好提前量?笔者认为,要在活动开始前至少提前15分钟到达采访地点,同时根据采访活动规模、类型、性质的不同,适当增加提前量。当前,一般的城市交通环境中,15分钟的提前量已经是最低的了,如果赶上高峰期堵车、寻找停车位、采访活动提前开始等情况,会让提前量严重缩水,因此,把提前量打得足一些是保证按时到达采访现场的关键,尽早达到采访现场还可以让后续采访工作更加从容不迫。采访中,记者一定要对时间、地点、参加人物、领导排序、活动主题、专有名词等内容核对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有根有据。
采访后就是写稿,关于写稿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风格、爱好,来不得千篇一律,但有写稿后的校对环节需要大家格外注意。关于校对,笔者认为套用翻译工作“信、达、雅”三字原则是很准确的,一要校对时间、地点、领导的名字、职务、排序、活动主题、专有名词等基本要素是否有误,是否存在错别字,标点符号使用是否准确,语法使用是否规范,报道字数是否超过标准等,这是“信”;二要通读一遍,看看自己读得顺不顺畅,假如说一篇稿子你自己读着都别扭,何况其他人呢,这就是“达”;三要细看语言表达是否准确恰当、生动鲜活、通俗易懂,遣词造句是否属于新闻语言,表达方式是否符合新闻规律,还有没有能够再提升的空间,这就是对稿件的最高标准,即“雅”。对于重要或敏感内容稿件,最好请活动主办方、组织者或有关知情人员给看一下,把把关。关于这方面的审稿,记者要正确对待,不要怕麻烦,审稿是耽误一些时间,但有专业人员给把关,你的稿子就更加安全、更加专业、更有把握。有人帮助审稿绝对不是转移责任,记者对稿子全权负责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上都是毫不含糊的,新闻“三审”制度中没有主办方或有关部门审核这一说,记者应把该弄清的要素弄准、弄明白。关于这方面的审稿笔者认为,应该遵循应审必审、审后详查、文责自负的原则。
党政领导活动新闻报道工作看似简单,实则千头万绪、千变万化、千差万别,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需要历经千锤百炼、千辛万苦、千山万水方能驾轻就熟举重若轻,记者只要时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时刻保持永不满足的探索欲望,时刻保持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在采访和写作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和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也一定能高质量完成每一次党政领导活动新闻报道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