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圳
(福州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 350213)
与本科院校学生相比,高职院校学生有其自身特点。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特别是一些从中职学校、职业高中招收的生源,他们无论从知识水平、自我约束能力还是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难以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等量齐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高职院校的生源大多为分数线达不到本科院校录取分数的高中毕业生以及职高、中职等学校的专业对口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且自我期望值也相对较低。根据其学习目标,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第一,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顺利进入本科院校的高中毕业生,这部分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且有着明确的学习、努力目标,希望在高职阶段的学习结束后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第二,还有部分学生抱着提升学历、解决就业难题的心态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此类学生在高职学生中占绝大多数。第三,还有部分学生难以适应高职院校的学习环境,无法改变厌学懒散的不良学习习惯,整天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这部分学生也是高职院校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管理对象。
当前社会很多人对高职教育缺乏了解,高职教育的招生政策,更是使得社会上很多人对高职教育存在严重的误解与偏见。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被划拨为专科层次,但是在实际的录取工作中,高职院校的招生工作大多是在普通专科招生工作结束之后才进行的。这种招生方式会让很多人甚至学生自身,产生高职院校比普通专科院校档次要低的错觉,还有部分家长与学生认为,高职院校是高考“落榜生”的无奈选择,高职院校也只是比职高稍好一点,于是很多学生会在进入高职院校后,抱着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的心态混日子、混文凭,专业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相比,很多高职院校学生会因为社会舆论、家庭压力的影响,对自身学习、发展失去信心,存在严重的自卑心理。很多学生对自身认识存在偏差与不足,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被关注,从而产生心理失衡的问题。在网络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价值观不够坚定,在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父母的宠爱环境中长大,学生自我意识比较强。还有部分高职学生存在相互鄙视或逆反心理,缺乏自我反思意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约束能力皆有所不足。在这部分学生身上,完全感受不到他们作为新时代大学生应有的荣誉感,而是逃避现实,不愿接受管教,表现出各种不成熟的思想与行为,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已基本形成了进步思想、积极活跃、思想意识模糊以及思想意识落后混合并存的局面。总体来看。高职学生积极上进,拥护中共领导以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具有强烈的爱国热情。但与此同时,部分高职学生浮于表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以及国际问题浮光掠影,缺乏与之相关的认知和理解。一方面,他们热衷社会潮流与社会时尚,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新思潮,追求高尚人格和理想;另一方面,他们在现实中缺乏理性思维,在面对诱惑和现实困难时,容易失去方向。这样的问题在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
传统的管理理念已经难以满足高职院校生本教育和生本管理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所宣称的生本管理理念,在现实复杂的学生管理工作面前不堪一击,缺乏落地措施。从管理实践的角度来看,宣传多于实践,压制多于说服,管理多于服务,这可能短暂地解决了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容易使学生的自我意识被压制,影响学生的良性发展。
当前,我国教育处于社会急剧转型和社会大变革时代,以学生管理为工作核心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也正在形成理念交锋、功能更新拓展以及结构转型升级的现状。高职院校首先应构建学生管理的善治模式,构建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根本是高职教师以及管理者对“以生为本”教育理念的认同。在构建学生管理的善治模式时,要使教师以及管理者逐渐认识到:灵活性、开放性是新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特征;主体性是学生工作的基本价值诉求,是主体德育性发展的必然;提升针对性以及实效性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平等师生关系的构建,就要做到在尊重、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管理。高职教师以及管理者应意识到,教育管理的对象是一群思维活跃、兴趣爱好广泛、文化价值多元的群体,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和学生真心交朋友,才能走进学生、理解学生[1]。
同时,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利于高职院校开展以正人和树人为教育目标的管理工作。教育管理者通过思想关心以及现实关注,对学生进行合理指导,科学理性地面对一切现实问题,实现正人目标;通过平时的对话,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使其成为可持续全面发展的人,实现树人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热情与真诚,构建与学生沟通的桥梁,在生活中互动,在管理中沟通,在教育中双向互动,从而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现生本教育的化人功能。值得注意的是,教育者与管理者还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以及学生的个性,真正关心每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应平等对待表现不同的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学优生与学困生,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学生需求为本的教育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人文需求,为其提供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创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高教改革迅速推进的背景下,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综合素养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基本和首要目标。高职学生具备较好的知识素质以及技能素养,但缺少良好的思想指导以及心理围墙搭建,使得学生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高职院校在学生工作实践中,应探索如何将知识教育与文化实践相结合,将文化与思想教育结合,将合理欲望与现实理想相结合。这样以学生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培养理念,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结合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高职院校应将提高高职学生自我成才、自我更新、终身学习、自主管理以及自身发展的意识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始终。教师应引导学生全面考察环境条件以及自身条件,使其进行发展规划,确定自身的成才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奋斗。在常态化的学生日常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帮助其完成社会化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理念。高职院校打开学生管理工作新局面的重要做法是改善以往管得太严、管理过于死板的管理模式,做好管理到服务的转型,管理育人理念贯彻教育管理过程。同时,高职学生的情感丰富,感情细腻,他们希望得到社会的更多理解与认可。在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管理事务中,教师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在敏感问题的处理上注重透明,发扬学生民主,倾听学生的意见,这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养成、心理健康的维护以及教育效果的提升有着促进作用。
高职院校应始终按照专业化发展方向努力,严格准入机制,完善相应的培养体系,从优化管理及考核机制、构建保障机制以及搭建流动机制等方面入手,组建一支具有高素质、能力强且较为稳定的学生工作队伍力量。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并规范辅导员队伍的准入机制,把具备先进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强等方面视为基本的选聘指标。在考试中,注重笔试与面试成绩的结合,注重辅导员的表达、沟通能力。另外,在选聘时,不能唯学历也不能不看学历,要将学历和能力的综合考查作为侧重点。其次,高职院校要根据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制定辅导员队伍培训规划,建立分层次、多主体且形式活泼的培训内容和体系,对优秀辅导员开展学历培训和骨干培训,建立完善校内校外培训机制,不断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的业务素养。通过相关培训,辅导员的工作认同感以及责任感大幅提升,并可以把握以身作则、正面教育的原则,在管理教育中做到以生为本,感化为主。除了提升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新型管理模式的实施也至关重要。面对信息化、网络化以及多元化发展趋势对学生管理系统的挑战,面对以学生社团、网络等为纽带的新兴群体对“校、系、班”管理模式的挑战,面对学生规模急剧膨胀对全方位、全过程微观管理的挑战,高职院校应逐渐树立阶段化共享式主体化的学生教育工作基本思路。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划分及确定学生教育的基本阶段。高职院校应综合学生素质以及高职教育的办学特点,确定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几大阶段。结合学生群体的特点,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动态确定学生需求,结合辅导员工作认知和体验,确定学生教育的主题。在确定学生教育主题后,辅导员根据各自的工作领域和特长,确定的教育主题,从而把辅导员培养成某一领域的专家,这样既可以适应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需求,也能促进辅导员朝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方向发展。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应该摆脱传统教条式管理模式,突出现代化管理理念的柔性化、开放化特点。柔性化、开放式管理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结合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目标。柔性化管理更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因此更能得到学生的认同。传统管理模式强调统一的秩序,这种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优势,更有助于学生发展纪律意识、养成集体荣誉观念,但是与今天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适应,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时代人才[2]。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学校应当努力创建鼓励个人发展的教育环境,激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学校内部也需要定期组织学习活动、社会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在学生评价工作中也应该体现出柔性化、开放式的特点,考虑每位学生的性格、能力,考虑学生在学习、社会实践各方面的总体表现进行评判,推动因材施教的实施,提高学校的办学活力。
“教学相长”教育是双向的,同样管理工作也是双向的,管理工作者只有不断向学生学习,学习他们身上的创新思维以及其他的优秀品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反馈,对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才能提高教育管理质量。互联网背景下学生每天接触新的互联网信息,具有新思想、新力量,教师只要不断向学生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脚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管理需求,使得管理模式更满足学生的需求。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这时教师仅仅从自身反思是不够的,还应该分析学生的行为、思想特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管理模式。总之,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教师必须要向学生学习,了解学生的思想,练就过硬本领。教师也要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向身边优秀的教师学习经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突发情况的应对技巧等。在应对学生管理问题时,可以先模仿后创新,所谓“实践是知识的源泉”,每一件教育工作都会给教师带来一定的管理经验,教师要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身能力。教师可以多参加教学培训,听取教育专家或者资深教师的教学管理指导,多参加网络教学管理论坛,加强和同行人士的交流。
管理工作以爱为支撑,充满爱的管理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在管理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品质,比如在教师的管理下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明确责任意识非常重要。责任作为一份沉重的礼物,让学生成长也带给学生压力。教师在管理工作中用爱包容、保护学生,推动学生成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爱,也会用爱来回馈教师,此时学生就认识到自己只有努力学习,不辜负教师的期望,才能回报教师,进而学生树立责任意识,认识到自己身上承担的责任。有效的教育管理永远离不开爱。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常接受情感教育的学生比其他学生幸福感更高,在爱中成长起来的学生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高校管理工作必须以爱为基础,引导学生发展健康的情感,引导学生懂得感恩,明确责任,使得学生发展健全的情感和人格。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提升学生管理实效的方式,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搭建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转变以往的教育理念,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以使学生综合发展,提升管理者素质,实施新型管理模式,为学生发展做好保障。这样具有实效性的管理策略实施,能够树立学生正确的观念,使其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