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师计划背景下实习支教生乡土情感和教育情怀的建构与培养研究

2022-02-18 11:28向丹
科学咨询 2022年3期
关键词:支教师范生乡土

向丹

(衡阳师范学院南岳学院,湖南衡阳 421008)

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培养的重要环节,在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背景下,师范生实习支教具有更加深刻的价值和意义。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方面,目前乡村教育面临着严重的师资缺乏的现象,而实习支教生是一支潜在的乡村教育守护者,如何让他们坚守教育理念,勇于承担责任,能够为乡村教育教学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强化专业知识训练的基础上注重对实习支教生的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的培养,不仅能够促使他们在实习支教过程中认真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更能加深他们对乡村文化的体验与认同,激发作为未来教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将来的就职意向,为乡村中小学培养一批潜在的卓越乡村教师。

一、实习支教生乡土情感的淡薄与教育情怀的缺失带来的弊端

实习支教是师范生在高等教育阶段响应国家号召、完成最后学习任务的重要环节,是他们成为真正的教师之前最后的预演与检验。作为一支潜在的乡村教师队伍,如果在这个环节缺乏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很难让他们乡村教师的身份由潜在变为现实,也难以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

(一)乡土情感的淡薄导致实习支教生很难完成身份的转变

乡土情感是人与生俱来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与依恋,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最重要的心理根基,但这种乡土情感在现代社会日渐淡薄,随着乡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乡村的整体格局被打破,耕地荒芜,人口凋零,生活条件落后,乡村已然成为回不去的家园。在这种情形下,乡土情感正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土壤。乡村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学条件匮乏、师资力量短缺、生活环境艰苦,实习支教生在这样的学校任教必然要面对诸多的困难,这很容易让他们产生消极心态和抵触情绪,要么仅仅将实习支教视为迫不得已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敷衍了事,要么产生排斥的心理产生抱怨甚至不满。乡土情感的淡薄无法让他们对乡村产生依恋,也很难让他们对乡村教育怀有责任感,因此不可能完成从潜在的乡村教师到现实乡村教师的身份转变,即便由于各种原因在乡村学校任教也会时常流露出不满的情绪,甚至向学生传播负面的观念,例如经常教导学生通过努力学习走出乡村,却很少鼓励这些从乡村走出去的学生能够走回来反哺家乡,改变家乡,乡土情感在学生走出去以后也会日渐淡薄,个人在不断地发展,而乡村教育却日益衰落。

(二)教育情怀的缺失导致实习支教生难以实现自我价值

教育情怀是作为一名教师理应具备的一种品质,它是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冲动,也是促使教师执着于教育事业的原动力。然而,在现代社会,教育情怀通常被视为太过理想化而对之不屑一顾,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部分师范院校的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存在“功利倾向”“金钱至上”“区别对待”等现象,大家普遍认为这是师德的丧失,但归根到底是由于教育情怀的缺失,因此要改变这种现象,必须首先从内心唤起对教育事业的情感与热爱。乡村学校相对而言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教学条件都相对落后,虽然近年来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的关注与扶持有所改善,但总体而言还有待提高,在这样的环境中使得一些实习支教生即使留在乡村学校,一旦有更好的机会他们仍然会选择离开。单调的生活环境,繁重的教学任务,繁琐的日常工作,有限的人际交往,很容易磨灭一个人的意志,也很难实现自我价值。在这种情形之下,教育情怀才显得尤为重要和难能可贵,如果失去了教育情怀,也就失去了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是很难坚守教学岗位的。

二、实习支教生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培养的重要性

乡土情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这种情感在有着几千年农耕文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尤为突出,它表现为个体对家园故土的热爱与眷恋,以及由此生发的情感体验与生命体验。

“情怀是集体记忆在个人层面的情感召唤,这种融合了社会为先的情感召唤在个体的消极情感体验中主动甚至自动地纳入积极的认知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克服外在环境的多重压力与阻力。”[1]教育情怀不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的力量,而是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认同感,是人的社会性情感的普遍传达与回应,同时也是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

乡土情感和教育情怀是较之物质生活与经济条件的改善更能留住实习支教生的重要因素,因为经济和物质是外在的,而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是更加根本的内在属性,因此才显得尤其重要。

(一)宏观层面:国家政策与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

2007年,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开展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强化师范生实践教学,提高教师培养质量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教师养成教育,引导师范生深入基层,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必要途径;是密切高师院校与中小学的联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更好地服务基础教育的重要纽带。”[2]2014年12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其中特别提出引导师范生树立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信念。并特别指出,鼓励引导师范生到基层特别是农村中小学任教[3]。2018年教育部再次颁发《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指出通过“开展实习支教”等形式切实培养师范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责任感[4]。

由此可见,通过实习支教引导师范生积极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是在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尤其在卓越教师培养这一大背景下,更体现出它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不仅仅从形式上鼓励实习支教生通过支教深入基层,了解乡村教育,丰富自己的学习经历,更是从精神上激发实习支教生对乡村教育的热情和社会责任感。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的培养正是在宏观层面体现了对国家和教育部所提意见的积极响应。

(二)中观层面:乡村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乡村教育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头,从学生数量看,2017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占总体的65.40%;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在校生占总体的52.35%。从学校数量看,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数占总体的87.20%,农村普通高中占总体的49.76%。师资方面,2017年各地共招聘特岗教师7.7万人,分布在1万多所农村学校。乡村小学师生比为15.66∶1,乡村初中师生比为11.19∶1[5]。这些数据表明,乡村教育和发展以及师资队伍的建设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方面。虽然乡村学校的师生比例低于城区小学,但由于乡村学校的特殊性,乡村教师除了要担任多个班级、多个年级甚至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之外,还要承担教学管理之外的工作,比如组织学校相关特色活动及比赛、学生就餐就寝的值守工作、与地方各级部门的对接工作以及应对各相关单位的检查工作等,除此之外,乡村学生大多都是留守儿童,对学生家庭的动员、走访等工作也成为乡村教师的日常任务。这无形中加大了乡村教师的工作量。这是目前我国乡村学校的教育现状,很明显,在这样的情形下单单依靠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福利待遇的提高很难让乡村教师始终如一地坚守从教意愿,树立扎根于乡村的信念。

(三)微观层面:个体价值的实现与情感需求的满足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教师的定位都是“无私的奉献者”,把他们比喻为“园丁”“春蚕”“蜡烛”“灵魂的工程师”等等,强调的是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教师的个体诉求、个体价值和个体情感的实现与满足。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这种需求就更加突出。根据有学者对乡村教师的个案调查得出这样的结论:乡村教师的去留与传统认知上的从业意愿没有必然联系[1]。也就是说外在环境并不是决定乡村教师是否能坚定信念、坚守岗位的决定性因素,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在乡村教师的身份认同和从业意愿的建构过程中的关键还是在教师自身的内在驱动力,包括社会的认同带来的尊严感和荣誉感,学生的喜爱引起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能力的提升唤起的自信心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激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等。这些情感有的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而更多的是在长期的浸润中逐渐坚定的。因此,对于乡村支教教师而言,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从根本意义上说是满足情感需求、实现个体价值的重要环节,为他们扎根乡村、坚守自己的从教意愿打下坚实的心理根基。

三、实习支教生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的培养途径

实习支教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基本上已经从主观意识层面对自己的职业选择有了明确的意向,而作为师范生学习过程中的最后实践检验阶段,实习支教虽然不同于真正的就业,然而,正因为这一过程是对今后真正从事教育工作的预演,所以对于师范生而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对今后从业意愿的确定,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种可塑性也正是卓越教师培养的显著特征,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旨在培养一大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的好教师,在这里“卓越”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被选拔出来的学生本身在各方面就比较突出;另一个方面指的是重在培养这些学生卓越的“潜质”,能够在任何情况下不忘初心,坚定教育理念,坚守教育情怀。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卓越教师计划对于乡村实习支教生的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的建构与培养有着积极的引导意义。

(一)在对文化认同感、职业责任感的培养中深化实习支教生的乡土情感

乡土情感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的语境之中的,它不仅体现在对家园故土的热爱和依恋,更是由此衍生出来的一种精神皈依,它一方面通过现实生活融入主体的生命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制度、礼仪内化为主体性的力量。乡土情感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培养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一般情况下,实习支教是由学校各级学院统一规划和部署的,实习支教的学校大部分是在比较偏远的地区,在去乡村学校支教之前,各学院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除了对实习支教生安排学习任务、强调安全意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培养他们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生活的认同感,这不仅关系到实习支教活动能否顺利展开,同时也极有可能促使他们向真正的乡村教师的身份转变。文化认同感的培养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与途径来实现,例如通过组织以“家乡”为主题的班级活动激发实习支教生对家乡的记忆与热爱,这种主题活动主要是通过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山水景色以及乡情亲情的展示等,多角度地呈现家乡之美,从实践层面强化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还可以通过关于乡村文学经典文本的诵读和教学引导实习支教生对乡村文化感知与审美体验,在对经典文本中乡村文化书写的理解和感受将这种情感进一步升华,从精神层面巩固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培养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责任感。培养作为一名潜在的乡村教师的职业责任感是对实习支教生乡土情感培养的另一个重要方面,这是在对乡村文化的认同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更加崇高的精神境界,它涉及实习支教生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对职业选择的坚守和对教育事业的忠诚,这种责任感能让他们内心有良好的归属感,并继而激发出他们对守护乡村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职业责任感的培养在实践中同样可以有多种途径,例如通过榜样的力量从精神上进行引导,在很多乡村学校都有一些默默无闻的守护者,由于他们的坚守和付出为乡村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他们的事迹对于实习支教生而言是最能从精神上得到鼓舞和激励的。还可以通过乡村学校与城区学校的对比,从理性和意志方面进行引导,让他们深切认识到虽然一直在强调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但是事实上却是不平等的,资源不平等、视野不平等、机会不平等都让城乡的受教育者处于完全不同的境地,要改变这种现状不能单凭情感的呼应,还必须让支教生从理性思考和道德自觉层面唤起他们建设家乡、改变现状的使命感,将改变乡村教育视为一名教师的最高责任,成为精神的守望者和梦想的缔造者。

实习支教的过程是一个过渡阶段,但在很大程度上能影响到实习支教生的就业意向和从业选择,只有从实践层面、精神层面、理性层面和道德层面加强实习支教生的乡土情感的培养才能让他们从根本上认同乡村文化,并能很好地融入其中,扎根于乡村教育,也才能让他们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的选择和信念,忠于乡村教育事业,成为具有潜质的卓越的乡村教师。

(二)在对“仁爱之心”和“专业情感”的培养中激发实习支教生的教育情怀

一直以来,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们对于什么是教育情怀进行过不同角度的阐述,有人认为“教育情怀是教育者对教育事业产生的心境和情感依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和专业发展的情感向心力。”[6]有人认为教育情怀是“教师内心执念于教书育人的精神叙事,是教师执念追求教育的生命意义和坚守育人职业的内在动力与精神支撑。”[7]还有学者认为教育情怀是“教师对待社会、学生和自身表现出来的人文关怀。”[8]从这些观点来看,教育情怀跟精神、情感、心境等密切相关,是关系到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认同。因此,教育情怀的培养应从两个方面展开:

第一,培养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指出:“教师重要,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9]正是因为教师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因此应始终将“仁爱之心”放在首位。“仁”是孔子创立的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其关键就在于“爱人”。这种“爱”不仅仅是一种单向度的付出,更在于在交流过程中的深化与升华。在对许多多年坚守乡村教学的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能留住他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自学生的感激和尊敬,这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付出和劳动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而学生的感激正是源于在长期的相处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教师的关爱。通常情况下,人的社会性情感经由了这样一个过程:“表达——回应——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先是情感的施予者,而后成为情感的受益者,通过情感劳动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呼应,强化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追求。对于实习支教生而言,培养他们关爱学生的仁爱之心,让他们能矢志不渝地坚守乡村教学工作,从感性层面使得教育情怀的培养有了一个情感基础。

第二,强化热爱专业的执着之心。教育情怀的培养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激发实习支教生对自身专业的热爱,专业是一个教师确立自己身份的显著标志,所谓“学高为师”,对自己专业的热爱不仅体现在自主选择,更体现在自由发展;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更要具有勇于创新的自由意志。从教是一个长期耕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用于教书育人之中,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自我提升、自我完善的过程。专业水平能给教师带来自信心,而始终保持创新的精神则体现了一名卓越教师的自由意志,不断更新的知识结构和不断翻新的教学形式能让教育和教学活动始终保持活力,让教育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实现个体价值的舞台,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从这个意义上说,注重实习支教生的专业水平的培养能提升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鼓励他们在专业方面不断创新能保持他们的热忱与激情,这是形成和建构教育情怀的关键,从理性层面使得教育情怀的培养有了一个理论基础。

四、结束语

实习支教生是“明日之师”,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坚实力量,在卓越教师培养背景下,从学习与支教环节开始,加强他们的乡土情感与教育情怀的培养,不仅能够让这些潜在的乡村教师成为真正的乡村教师,还能让他们始终坚守教育理念,不忘初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走出乡村,更要鼓励学生回馈乡村,唤起他们对自己故乡的热爱,从而形成良性的循环,用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为乡村教育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推动整个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支教师范生乡土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重视首因效应,引导支教初见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