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

2022-02-18 11:24王健王雪雯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价值观人工智能大学生

王健 ,王雪雯

(1.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学生处,辽宁葫芦岛,125105; 2.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葫芦岛校区国防教育教研部,辽宁葫芦岛,125105)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世界观教育、价值观教育、人格教育等,其中,价值观教育是核心内容和归宿[1]。价值观是人们关于自己“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追求什么”“放弃什么”“向往什么”“讨厌什么”等的观念、思想、态度的总和,是人和社会精神文化系统中相对稳定的、深层次的、起驱动和制约作用的部分。简而言之,就是人关于善恶、好坏、美丑、得失的判断依据、衡量尺度和态度选择,它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因此,更有效地引导和帮助正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然追求。

价值观既受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影响,又受个体经济基础、成长环境和文化水平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历史阶段性和个体差异性。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概念,历经60余年的演变和发展,现已广泛渗透并应用于教育、医疗、养老、环保、制造、能源、城市运行、司法服务等众多场景,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和生产生活方式。科技驱动时代变革,教育也必受影响。在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悄然发生着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突破现有思维范式,深刻理解和把握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特点、新挑战和新机遇,前瞻性地提出更加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切实承担起立德树人的教育责任和使命。

一、人工智能概述

(一) 人工智能的概念

中国科学院院士谭铁牛认为,人工智能是研究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智能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新兴科学,目的是使智能设备会听(语音识别等)、会看(图像识别等)、会说(人机对话等)、会思考(人机对弈等)、会学习(知识更新等)、会行动(服务机器人等)[2]。可以说,人工智能是脑科学、神经科学、大数据、物联网、超级计算等新理论新技术的一种集成创新,可以通过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类某些感觉器官的功能和作用,实现对人类意识、思维和行动的高度仿真。因此,人工智能可以理解为人造的类人物。

(二) 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

人工智能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人工智能与一般工业技术的不同,在于它能取代、延伸、强化人类的脑力劳动,它的深入学习能力、递归式自我进化能力达到令人惊叹的地步[3]。人工智能在无人驾驶、同声传译、解题证明、人机对弈、智能监控、智能医疗、服务机器人、工业自动化等生产生活领域逐步得到实际应用。

人工智能可分为专用和通用两种类型。专用人工智能是指面向单一特定任务、目标需求明确、使用边界清晰、建模比较简单的人工智能系统,比如棋类博弈。通用人工智能是指目标任务宽泛,能够模拟人类通过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判断、推理、演绎、总结、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多种方式和手段综合处理各种复杂问题的完备智能系统。当前的人工智能在信息感知、数据处理等“浅层智能”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在概念抽象、推理决策、话语的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解析等“深层智能”方面还很薄弱。总体而言,目前的人工智能仍然处于有智商没情商、有智能没智慧、有专才无通才、会计算不会“算计”的初级发展阶段,依然存在非常明显的局限性[2]。

(三) 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

1.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当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政治、经济、军事强国均将发展人工智能作为提升国家竞争力和国防军事实力的重大国家战略,纷纷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制订战略发展规划,力争在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中掌握主导权和话语权。我国也于2017年7月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阐述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战略态势和重要意义,明确了人工智能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重点领域和具体任务,部署了资源配置和保障落实的实施方案。一场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国际科技竞赛已经徐徐拉开帷幕,并将日趋白热化。

2. 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嵌入式芯片、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与认知科学、神经科学、量子科学、脑科学、心理学,甚至哲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的高度交叉、渗透融合,人工智能将迎来新一轮技术发展高潮,逐步实现从功能单一的专用人工智能向更有“智慧”的通用人工智能的跨越式发展,甚至可能如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预言的那样,最终超越人类智能。

3. 应用场景迅速拓展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人类从繁重的重复性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随着人工智能关键核心技术不断突破、基础理论体系逐步完善、社会属性与工具属性充分融合,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将进一步拓展到人类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所有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场景中都将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

4. 安全风险逐步显现

人工智能既是高度智能化的技术,能极大地提高自动化水平,驱动社会向灵活化、智慧化方向转型,为人类提供更多自由解放空间,也是影响面广泛的颠覆性技术,面临着改变就业结构、冲击道德伦理、侵犯个人隐私等不确定性安全风险的挑战[4]。人工智能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人的替代,既包括体力,也包括脑力。人类的天然优势正在消解,技术性失业全面来临,人类社会很可能出现一个所谓的“无用阶级”,人类的生存危机轰然产生[5]。智能的实现需要海量数据支撑,人们为了实现便捷,必须让渡个人敏感信息,这将为人工智能侵犯自己的隐私提供可乘之机。

二、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历史机遇

价值观教育虽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但价值观高度抽象、凝练、内隐,如果教育方法与手段陈旧、载体单一、针对性不强、个性化不足,往往会导致教育实效性差强人意。人工智能为全面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效率、效益和效果提供了现实可能。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以大数据、深度学习和算法为运行逻辑和技术基础的,它之所以能够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因为它能够以数据的形式揭示、分析、预测人的思想动态和行为规律[6]。如果数据被赋予背景,它就成了信息;如果数据能够提炼出规律,它就是知识;如果数据能够在分析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正确决策,那它就是资源[7]。人工智能时代对数据的认知已经从随机抽取小样本数据到使用完整大数据,从追求精准性到接受混杂性,从注重因果关系到关注相关关系,这些变化正逐渐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资源[8]。

(一) 确保原始行为数据真实完整

人的思想变化具有动态、复杂、隐蔽的特点。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大量行为痕迹均将被抓取、记录并数据化。作为一个庞大的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便会真实全面地掌握大学生的行为轨迹和思想状态,既保证了数据的完整性,又规避了“口是心非”的刻意伪装。这些具有全面性、客观性、随机性、过程性特点的整体数据,尤其是未经任何加工处理的非结构化原始数据,更能够精确地反映真实情况,数据分析结论更加精准可信,使以往以定性分析为主的价值观教育研究方式转向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新范式。这无疑更有利于教育者作出科学合理的教育决策。

(二) 更新迭代教育载体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了凝聚人心、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的重要作用,但也呈现出载体单一、形式枯燥、时代感不强等局限性。随着大学生主体地位不断凸显和主体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开始从以往的他赋性角色向自主性角色嬗变,对理论灌输的排斥和抗拒心理愈加明显。这对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人工智能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形式生动活泼,可以全方位深度嵌入学生的学习生活,使他们在图文并茂、声情融会的语境中感受真知,在鲜活生动、直观形象的情境中升华思想。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实时捕捉和分析的学生行为数据,进行个性化更新迭代,实现教育内容的差异化呈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渗透式、定制化的思想引导,进一步增强了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

(三) 超前科学研判群体思想行为

虽然人工智能的大数据采集是碎片化、离散式、杂乱性的,但其集成共享、融合链接、综合分析的机制能够及时有效地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集点成线、集线成面,从而发现大学生群体性思想行为规律和发展趋势,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监控、分析和预测,可以为超前研判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科学制定教育目标和措施提供有益参考。

(四) 奠定自由全面发展现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发展、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即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不仅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满足,还将人从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必要时间普遍缩短,他们会有更多的时间和自由回归人生的价值追问、哲学思考、道德自省、能力提升、兴趣培养、创新创造、人际交往、休闲娱乐、情感表达等更高层次、更具挑战性和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活动。这将为大学生达成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成长目标提供现实可能。

三、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现实困囿

人工智能技术迅速发展,呈现出深度学习、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9],正在对人类的价值观念产生颠覆性影响,也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提出了全新挑战。

(一) 引发人类生存价值危机

尽管目前的人工智能仍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即现阶段的人工智能设备还只能按照人预定的程序解决特定领域、比较封闭和相对明确的问题,并不能完全胜任人类从事的所有工作,更没有达到代替人、超越人甚至操控人的程度[6]。但深度学习技术不断进步,在认知、学习、理解、纠错与进化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人工智能的自我更新迭代能力将超乎想象,人工智能一旦超越人类智慧,人类必将面对自身生存价值危机。2017年10月,沙特阿拉伯授予香港汉森机器人公司生产的“女性”类人机器人索菲亚(Sophia)以公民身份。索菲亚成为世界首位获得公民身份的机器人,颠覆了人类的公民认知,对人类社会秩序提出严峻挑战[10]。人工智能介入教育领域将直接参与人自身的改写与重塑,将在本体意义上动摇我们原有对教育的认知、理解、判断和追求,从而产生前所未有的困惑和焦虑[5]。伴随着人工智能的自主行动,很可能引发诸多权利结构、伦理道德和法律等棘手问题,这便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生存价值体系,重新认识和思考甚至彻底改变价值观教育的基本走向。

(二) 动摇教师角色地位

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知识分化速度不断加快,知识更新周期明显缩短,网络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使知识信息的大规模广泛扩散成为可能,任何个体、团体甚至国家都无法完全垄断知识[11]。原本站在知识金字塔顶端的传统教师角色赖以支撑的条件和优势正在发生急剧变化,功能上无限接近于人类的智能设备在教育过程中的优势愈发凸显,当前扮演人类教师“助教”角色的人工智能,是否会“鸠占鹊巢”,取而代之,使人类教师沦为自己的助教?这是一个值得严肃看待的命题。2016年初,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脑科学教授阿肖克·戈埃尔的助教吉尔·沃特森,5个月内帮助戈埃尔在网络课程中解答了300余名学生提出的1万多个问题。然而,沃特森并不是人,而是基于IBM沃特森分析系统研发的一款智能程序。不可思议的是,学生们并未察觉沃特森的真实身份,甚至有学生提出要把它评为杰出助教。即便澳大利亚人工智能科学家托比·沃尔什教授坚持认为,“教师等需要社交技能的职业能够抵挡自动化的浪潮”[12],但也无法使教师的职业地位免受人工智能的影响。

(三) 挑战个人隐私和伦理道德底线

学生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智能化高效便捷服务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个人隐私信息被滥用的风险。大数据技术从一开始就是反隐私的,应用人工智能不可避免地要最大限度地获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这是追求智慧生活需要付出的代价[13]。教育者利用人工智能捕捉到的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生活轨迹和规律、兴趣偏好、网页浏览记录、密切相关者等全方位信息,无疑会为分析和挖掘学生的学习特点、思想困惑和障碍,进而为开展科学精准的教育活动、制订个性化解决方案提供有益帮助。但人工智能时代数据互通、开放、共享的特征决定了学生的隐私信息将在一定范围内暴露无遗,这些数据一旦被非法利用,极易引发隐私侵权事件,产生法律风险。另外,人工智能提供个性化教育服务的背后也可能隐含着个性化歧视。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教授认为,“算法歧视的有可能就是你这个人,而你完全不知道原因。有可能是你的DNA、你的过去或者Facebook账号上有些什么内容,引起了算法的关注”[14]。2016年,微软研发的聊天机器人Tay以19岁左右女性的身份出现在网络上,然而她在推特(Twitter)“玩耍”了24小时后,便被劫持、操控并学会了满口脏话,在推特上发表一些似乎支持纳粹、种族主义和反对女权主义的观点,俨然成了一名“不良少女”。这一价值观教育无法容忍的Bug,不仅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还可能对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造成致命威胁。

(四) 弱化传统教育吸引力

当代大学生是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原住民,早已深度融入人工智能时代。他们通过电脑、PAD、手机、智能手表等各种终端设备观察世界、浏览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表达意见、购物消费、游戏娱乐,已经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一个个节点,与全世界其他节点紧密连接。他们既是数据的产生者,又是丰富多彩的虚拟信息的接收者。人工智能技术和产品通过采集、分析接收者的行为情感偏好,持续精准推送相似信息,不断增加“受众黏性”,使受众群体迷失自我,欲罢不能,浪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有些人工智能产品不顾法律底线,通过隐秘夹带暴力、吸毒、色情、赌博、诈骗等内容,侵蚀和毒害青少年学生。更有甚者,有的平台和产品受到西方敌对势力利诱,通过电影、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多种渠道向青少年学生渗透所谓“自由民主”“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想,以达到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实施“和平演变”的目的。大学生群体处于价值观形成、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具有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观点等特点。同时,由于尚未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他们在面对相对枯燥乏味的传统价值观教育和纷繁复杂、精彩纷呈、花样翻新的人工智能产品时,是非难辨,更容易青睐后者,很难做到自觉抵御消极思想的侵袭,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传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

四、人工智能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纾困与升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认为,人工智能对行业的影响,教育首当其冲[15]。人们历来认为教育就是传授知识、学习知识和考察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但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一观点受到普遍质疑,教育已不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其本质是交互认知及其实现方法。人工智能带给教育的就是改变。这种改变是彻底的、全方位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内容、方法、机制、队伍都已经不能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需求,必须革故鼎新,实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全新路径的科学选择。

(一) 革新教育理念

理念在价值观教育中具有统摄性和导向性作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教育的思维框架、运行机制、实现方式和发展方向。因此,教育者必须革新教育理念,使之适应并引领人工智能时代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第一,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东西,就是“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条真理。人工智能时代已汹涌来袭,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不能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必须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与价值观教育的融合发展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教育者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主动探索人机协同育人的契合点,不断挖掘技术潜能,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势促进价值观教育创新发展,切实改变价值观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现状。

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人工智能技术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但决不能创造一个超越人类智能的“超级机器人”,使人类自身面临生存危机。运用人工智能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这样才能在技术发展与价值伦理产生冲突时作出明智选择。其次,价值观教育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政治性、道德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一个有“温度”的人际沟通互动过程,而人工智能仅仅是一项技术,其工具属性决定了它并不能直接提供道德抉择。人工智能只是辅助性手段,教育者必须避免“数据崇拜”,而要根据受教育者的家庭背景、性格特质、心理状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双方的情感深度,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予其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价值引领。这样的价值观教育才更加智慧、更具魅力、更显实效。最后,尽管个人信息和行为数据会让人工智能更了解我们,提供更高效便捷的服务,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引发隐私和数据泄露问题。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只能有限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并加强数据安全管理,决不能触碰个人隐私和伦理道德底线。

第三,树立因材施教的理念。人工智能的优势之一就是海量数据的搜集、分析和处理。教育者借助全面真实的数据资源,能够精准挖掘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认知规律和行为取向。这有利于进行个体或群体价值观特质的差异化分类,便于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教育内容和方式,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真正实现从“以教定学”到“以学定教”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

(二) 更新教育内容和方法

稳定的价值观念既是行为导向,又是行为动力。大学生价值观应该与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相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体现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又体现了个人的价值追求。毫无疑问,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逻辑起点就是坚持价值观的一元导向,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导向。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格和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部分以及在人机共存共生的人工智能时代如何重建社会价值秩序的内容,也应整合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体系。这将有助于人们调和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心理失衡,解决道德滑坡、物欲膨胀的精神危机[16]。

教育方法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具体教育策略。诚然,在当前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采用一定的“直接灌输式”手段仍然是必要的,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地位也不容动摇,这有利于占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但价值观塑造归根结底是一个情感认同过程,情感的产生来源于体验和实践,所以,价值观教育应该介入体验式、实践式的隐性教育方式。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举行重大节庆典礼和仪式,开展志愿服务、支教帮扶、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红色旅游等实践活动,都可以潜移默化地熏陶和影响学生,有助于实现从理论认知、情感认同到自觉践行的完美跃迁。人工智能、虚拟现实(VR)技术更加扩展了价值观教育体验式教学的视域,人工智能手段打造的虚拟情境将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法和载体创新的生长点。

(三) 搭建安全开放的信息互动共享平台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对高校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高校进行了有益尝试,比如通过学生饭卡在一定时间的使用额度,筛选出家庭经济真正困难的学生群体,并给予精准资助帮扶。但也有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战”的割裂状态,各部门间缺乏沟通合作,在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上并不能完全做到“同向同行”,甚至出现与主导价值方向相抵消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育效率、效益和效果。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信息不对称,校内各子系统间没有实现教育信息的共建共享、良性互动和整合利用。因此,打破信息壁垒,搭建信息互动共享平台是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

信息的开放互动共享一定要建立在安全的基础上。为防止数据泄露、滥用、被非法利用,必须做好顶层设计,通过立法的形式划定安全边界底线,确定责任主体和惩戒措施,建立严格的数据监管制度体系,实施“分级分类、有限开放”管理模式,加强安全防护和信息审核,确保信息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同时,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四) 打造“德”“智”兼备的专家型教师队伍

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职业能否继续存在,是一个被无数次反复提及的话题。其实,决定教师能否被机器替代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教育的本质和学生的成长需要。教育并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积,而是灵魂的塑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教师虽然逐渐从传统的、常规的知识传授和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但人工智能还只是一种工具性技术,至少在情感沟通、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价值引领等满足学生社会性成长需要的方面无法取代“教师”角色。尽管如此,人工智能还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打造一支高水平专家教师队伍是顺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是教师队伍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教师的自身形象对学生的人格感染可以弥补说教之弊,化解抵触情绪,使教育发挥无形的、潜移默化的浸润作用,直达学生内心深处,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提升价值观的层次。此外,符合人工智能时代要求的教师还应具备“数据化胜任力”,具体表现为对数据的敏感与热情,和对数据的搜集、判断、提炼、整合、分析、利用和生成的能力,更体现为将数据信息转化为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学管理和教育环节设计的能力[17]。只有这样,人工智能才会真正成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新引擎”,切实发挥其技术优势,助力价值观教育向纵深发展;教师也才会实现智能时代的角色再造,回归育人本质,真正既成为价值观教育的专家,又是人工智能的行家里手。

猜你喜欢
价值观人工智能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2019: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与就业
大学生之歌
数读人工智能
下一幕,人工智能!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