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应用型本科背景下劳动教育与 专业教育融合的逻辑机理与实践

2022-02-18 11:24李立辉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2期
关键词:应用型劳动融合

李立辉

(江苏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劳动教育是指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素养的教育活动[1]。相比社会劳动,学校劳动更多地体现了教育的功能,着重于培养学生尊重劳动、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即通过劳动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格。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劳动的形态、内涵和功能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劳动教育随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立足于新时代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者须从跨界融合的时代语境出发,用新思维、新视角、新话语对劳动教育及其课程建设重新进行审视。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过程中,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将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何以必要: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时代审视

为使我国的高等教育结构更加优化,加快形成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国家鼓励地方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能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同时拥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功能,其人才培养要求、培养模式和培养理念也有着独特性。鉴于劳动教育的特殊功能和教育价值,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是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要。

(一) 呼应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创新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技术、产业、模式、业态的日新月异推动创新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创新教育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培育富有创新意识、劳动精神和实干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是实现技术、产业、模式、业态创新的重要途径,应用型本科高校在时代的呼唤下应运而生。应用型学生的学习是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创造性劳动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把在课堂和实习实训中习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进行技术发明,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这是一个应用型学生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过程。

从劳动过程看,学生把习得的理论知识运用于技术发明,对工艺流程进行优化和再造。这是一种复杂性劳动过程,也是新时代劳动特征的体现。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特色就在于其内容和形式都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为新时代的国家建设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2]。因此,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贯穿于学生能力培养和提升的各个环节,是与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途径相统一的。

(二) 契合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在创新已经成为引领社会发展第一动力的背景下,应用型、技术型、创新型人才成为高校的重点培养对象,而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是重要途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大学生求职困难、企业“用工荒”等问题倒逼我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方式的变革。评估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学生培养质量,需要更多聚焦于学生在学校学了什么、会了什么、能做什么,而不是老师怎么教、教了多少。因此,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模式,以学生的成长预期作为教学导向。

劳动是劳动者运用其体力和脑力借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以其内在尺度去衡量客观世界的过程[3]。立足于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对人才的培养需要强化对学生技术技能的训练,从而培养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依托学校、社区、企业协同开展劳动实践和实习活动是高校劳动教育实施的主要模式,其主要作用在于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解决新问题的创新能力。鉴于此,劳动教育的模式与应用型大学培养创新型、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理念和培养模式相契合,与专业教育的教学实践相融合,将更有效地提升高校与社会、学生与企业的关联,展现应用型大学的普通教化和社会经济教化的双重功能。

(三) 践行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理念

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创业精神、掌握实践能力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但是,新经济引发的世界格局调整,已经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革新。随着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国家鼓励高等学校向着应用型高校转型。高校应从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和面向未来发展的高度,与时俱进地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实现人才供给与新产业新需求的联动。新时代建设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是承担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工程教育的主要力量,肩负培养适应和引领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人才的重要任务。

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在开展专业教育的过程中,从劳动教育的视角引导学生开展创造社会价值的身心体验活动,发挥劳动育人的功能。这一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劳动精神、劳动技能的过程。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改变着高校向社会输送的人才标准,而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还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学与做中提升综合素质、强化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二、何以可能: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逻辑机理

人通过劳动把内心特有的尺度作用于特定对象,使理想转变为现实,这也是人对价值之善和内在之美的展现过程。因此,开展劳动教育的本真价值就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并且使其具有实现有意义、有尊严的生活的能力[4]。新时代应用型大学的建设,需要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促进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重要路径,两者的融合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丰富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现实基础。

(一)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把智育、体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唯一方式[5]。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建设,研究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首先需要厘清融合的立场和融合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及教育规律等两大问题。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的异化时,认为其根源在于劳动的异化。因此,只有劳动中的“压迫”和“剥削”不复存在,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能最终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关系、人的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劳动与教育的结合是目标实现的唯一路径,劳动教育则是该教育和生产两者结合的重要方法。

专业教育旨在教会人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并是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专业技能、知识来创造价值,以达到人在需要、能力、社会关系和个性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因此,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下,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智力与劳动过程的结合,也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真意义。

(二) 中国特色劳动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从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到建设现代化强国目标的新时代。在漫长的奋斗历程中,党的各项事业与劳动密不可分,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也在不断前进。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劳动教育是唤醒群众革命意识、发展生产和培育革命力量的主要方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动教育是党进行生产技术教育,培育合格的劳动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生产建设的重要手段。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劳动教育以更丰富的内容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国家鼓励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劳动教育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适应,国家要有计划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劳动素质人才,合理设置各级各类职业教育类的学校比例,教育规划要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相结合。

在强调创新的新时代,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赋予劳动教育新的历史任务,即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这是新时代对劳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党对劳动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劳动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始终与国家建设、经济发展、人才培育紧密联系在一起。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我国新时代劳动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国家发展历史进程中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三) 中国经济发展成就奠定了深厚的现实基础

不管是从个人发展还是国家建设的需要出发,劳动教育都应该是贯穿于人一生的教育。在个人和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劳动教育有不同的形式、内容和侧重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在各领域的发展日新月异,这也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提供了更多平台和机遇。在大力发展信息技术的智能化时代,劳动被赋予了更多的可能性,劳动技术变得更加科学,内容更加丰富,理念更加先进。新时代的高校劳动教育不是推行传统的务农重工等简单的体力劳动模式,而是强调劳动科学的赋能,联系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提高学生对劳动的认同感,养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

专业教育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是让学生掌握劳动理论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的重要路径。由于专业教育的劳动教育价值并不能自然显现,因此需要结合劳动教育的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掌握新技术的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和个体差异,理解劳动的本质,让学生认识到美好生活的获得是通过劳动得来的。站在更高平台、拥有更多发展机会的今天,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劳动教育,凸显劳动科学导向,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专业教育水平、构建劳动教育新形式的必要路径。

三、何以可为: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

在《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强调我国高等学校要注重以创新创业为中心,根据专业学科特点,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这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但是,当前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普遍存在内涵片面化、环境形式化、队伍思想不统一、方式单一化等问题,因此,在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应该注重劳动科学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制度建设,挖掘劳动教育资源,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优化劳动教育途径。

(一) 以劳动科学为基础,优化融合内容

对劳动的认识是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对学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也应该随着学习阶段的上升而不断丰富。大学阶段的劳动教育更加重视在劳动过程中的理解和感悟,不能仅停留在会劳动,更重要的是懂劳动,从本质规定、普遍意义的层面理解劳动[6]。基于大学生及高校劳动教育的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价值观为理论基础,以研究劳动力、劳动就业、劳动组织、劳动报酬、劳动保护、社会保障、职业教育、劳动管理、劳动关系等相关知识为主要内容,优化劳动教育内容,使其成为新时代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途径。

增强大学生对劳动科学知识的学习,必须改变当前劳动教育表层化、分散化的问题,即大学生劳动教育内涵不深刻、“力量”不集中,普遍存在开展拔草、扫地、会务端茶倒水等简单和表层的实际劳动,达不到真正劳动育人的目标。另外,目前我们的专业教育基本上不包含劳动科学的内容,这些内容只存在于劳动法学、社会保障学等相关学科中,这种片段式的学习不利于学生形成对劳动本质的整体性认识。为使学生自觉地、自由地投入生产劳动,需要建设统一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整合劳动科学知识,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学生职业发展和生活必备知识。组织学生集中学习的同时,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应结合专业特点渗透劳动科学的内容,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增长其实践技能。

(二) 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优化融合环境

目前,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的淡化、弱化、窄化直接导致劳动独特的育人价值得不到发挥,其根本原因在于对劳动教育的忽视和轻视。制度保障的缺失是造成劳动教育得不到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重视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快高校劳动教育制度建设,是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为祖国培养爱劳动、勤劳动、会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一定要多措施多方式并举[7]。

针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劳动教育现状,为确保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入融合,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价值,应该从制度层面整体规划劳动教育的实施,确立劳动教育目标,把劳动教育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全面推进劳动教育。首先,建立专门的劳动教育管理机构,加强劳动教育监督管理。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统一监管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情况,形成劳动教育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其次,制定劳动教育考评体系。把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课程体系和考核范围。最后,健全校园整体环境建设机制。学校宣传部负责校园劳动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学生处负责劳模的选育和管理,团委负责志愿服务和劳动实践品牌活动的建设,后勤部门负责必要的校内实践场地的支持,从而形成各部门协同推进劳动教育的制度体系。

(三) 以劳动元素为基调,优化融合资源

高校的各类专业都具有丰富的劳动指向和劳动属性,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一体化,必须考虑劳动教育的通识教育属性与专业教育属性的适切性问题。事实上,劳动教育不仅具有专业教育的属性,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还具有通识教育的属性,能够塑造学生的身体、精神和灵魂[8]。应用型本科高校主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国家经济建设的高素质劳动者,其主旨体现了劳动与专业的结合。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背景下,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强调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联系,重视劳动教育的专业属性,还要重视劳动教育的通识属性。这也是当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 把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强调劳动教育的通识属性。劳动教育的本质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在此基础上再强调劳动教育的专业属性。其次,把握不同专业特色,深入挖掘专业教育的劳育元素。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渗入劳动教育内容,积极引导师生探究劳动理论,搭建劳动实践平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最后,转变以简单地传授理论知识为主的专业教育观念。劳动教育在专业教育中是否体现,专业教师的教育至关重要。因此,专业教师应该更多地把专业教育作为帮助学生获得应对工作世界和创造未来生活的能力的主要途径,更好地融入劳动教育的内容。

(四)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优化融合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的是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科学劳动素质的养成,还要帮助学生提升劳动技能和实验技能。认知、合作、创新、职业四个维度应该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成效评价的主要方向。因此,实习实践将成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重要载体。学生通过实习实践发现问题,利用在课堂学得的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结合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实习实践的过程是学生直接体验课外世界的过程,也是知识消化与重构的过程,更是一个提升动手能力、获得技能技术的过程。

为给学生搭建更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学校需要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利用校城融合、校企融合的资源,结合本校开设的专业,联合各行各业的力量协同打造“金融+”“旅游+”“工业+”“商业+”等教育实践基地。学校与社会共建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不仅可以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地方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在实践过程中检验本校的专业和课程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因此,充分利用专业教育实践平台,使其成为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优化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 径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应用型劳动融合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热爱劳动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