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汉英
(邢台日报社,河北 邢台 054001)
目前,我国媒体同质化竞争严重,难以体现自身文化特色,所以要想在这一环境下提升自身竞争力,还需要坚持本土化的发展理念,重视本土资源的有效利用,这样才能在千篇一律的发展形式中彰显自身特色,从而吸引受众群体。并且通过本土化的报纸副刊建设,可以提升副刊的文化特色,对城市文化建设、宣传有着重要意义,可以更好地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推动地方发展。
就报纸副刊而言,其不仅是新闻的一种体裁,更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所以要想充分体现城市文化,就需要具有创新性、特色性、原创性、个性化的报纸副刊,这样才能获取受众的喜爱以及认可,从而最大限度地彰显地方城市文化,令受众群体感受到一个有灵魂的城市。同时,报纸副刊不仅与地方文化密切相关,而且与地方经济有着密切关系,其发展进程在地方发展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基于此,本文结合报纸副刊的实际发展情况,对本土化发展理念在其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以供参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尽管各地在提升报纸副刊的品牌效应,但在实际环境中,报纸副刊的作用依然在逐渐削弱,其存在的同质化问题也越来越普遍。因此,实现报纸副刊的本土化、特色化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根据调查显示在某市的报纸副刊创新中,历经了“万宝山”“香溪”等发展阶段,一直保持着本土特色化,避免了同质化问题的滋生,从而使其在当地具有极深的影响力,是重要的文化代表以及文化体现。
就国家发展而言,文化建设是主要的推动力,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以及激励作用,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支持,也是一个时代风貌最好的体现。同时,报纸副刊作为文化载体,需要一定的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确定发展方向,从基础上提升报纸副刊的价值,扩大地方文脉的宣传。对于如今同质化问题严重的报纸发展,文化活力得不到激发,地方文化难以展现,长此以往会严重阻碍地区文化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所以提高副刊价值是重中之重,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美文欣赏、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生活趣味,无一不吸引着读者的兴趣,丰富着读者的精神文化、历史知识。在众多读者的反馈中,就可以看出特色副刊的价值,其巩固了文化建设,提升了报纸的发行量,更为重要的是其所具有的多样化、特色化内容以及鼓励的方式正是读者所需要的。
上文中提到的某地党报副刊,之所以能创造巨大的影响力,与其内容的本土化有着重要意义。其始终坚持着抓头条的创作理念,广泛邀请本地的优秀作家以及各地优秀作家,参与本文人文风情的撰写,因而涌现出了许多彰显本土特色的作品,这些作品集全国各地作家心血,其所具备的品味更是独树一帜。例如,被广泛流传的《铭记恩师陈忠实先生》《云想衣裳》《写给母亲的检讨》等作品以及其作者,不仅在当地极负盛名,更是跨越了漫长距离,在全国各地中广为推崇,更是因此培养出了一批具有实力的文学新人。
文化创作要基于本地的风情风貌、地理特征开展,并且还要通过征文活动来激发创作动力,进一步挖掘地方文化。这一点在当地开展的精短散文大赛中得到了具体表现,例如,“秦岭文化看宁陕”等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突显当地山川特色、美食特色的优秀散文,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发展,这在全国各地都吸引了较多的关注。
此外,该地区对报纸副刊建设远不止此,还推出了多样化、全面化的文化专访以及笔谈,例如,“文史”类、“地标”类、“读书”类,充分包含了当地的人文特色,为地区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尤其是大幅度提升了报纸的发行量。如邢台日报周末副刊继续办好“邢台记忆”“邢台红色记忆”“邢台见证·大时代小岁月”“百泉夜话”等优秀专栏,主打邢台历史文化和新时代邢台新风貌。由此可见,注重本土文化发展,提升报纸副刊影响力对于地方文化体现,品牌打造有着重要意义。而报纸副刊的价值体现,更是一代代当地人的共同努力,也是当地源远流长的文化积累。
时代是不断发展的,媒体行业的发展理念也应与时俱进,紧抓新媒体的优势,提升报纸副刊的文化特色,使其成为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报刊。尤其是现阶段的副刊应该更加的贴近生活,融入乡土情怀,而不是一味地表现出高高在上的样子,成为“文化人”展现自我的平台。所以副刊内容要具有充足的文化导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成为陶冶情操、服务百姓的“精神家园”。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提高,媒体传播途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发展,尤其是微信、微博等互联网软件的诞生,为媒体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首先,对于报纸副刊而言,充分融合新媒体优势,实现智能化阅读,移动化阅读是当前最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在此基础上推出了“一报五刊”报系,并且充分体现了副刊的前沿性,例如,在重大节日开展之前,可以根据节日内涵、意义推出一些读者,乐意接受的文化栏目,从而令读者积极主动地想读、要读。还有二三版通栏根据节日所延伸的乡土情怀之类的故事更是使读者称赞。其次,所推出的注重地方文化自信觉醒的《文化周末》,包含了文史读书、地标美文等内容,并且在新媒体融合环境中,应用的微视频、微动漫等传播形式,使其内容具有文化特色,途径具有多样化且新颖,满足了读者对副刊内容的多样化接收需求,比如,听、看、读等。这样的副刊建设可以体现传统与现代化的双重优势,使读者在一过程中既能感受传统历史文化,又能感受现代文化发展,从而吸引读者目光。在该地区的不断实践中,诸如《百姓茶坊》《生活故事》等栏目获得了众多评奖,并且诞生了诸多优秀的散文随笔,所获奖项更是众多[1]。
报纸副刊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不单单是一种新闻或者一种文学,而是两者的综合体现,其在版面栏目打造中具有多样化、丰富化,可以刊载文学类等多种类型的作品。目前,在很多报纸副刊的取名中多借助于本土的特色文化,因而在外界宣传中,不需要明确表示副刊属性,也可以令读者从中感受到地方氛围,同时,也能感受到副刊的独特魅力,从而满足报纸对于副刊的需求。例如,《西涧周刊》,其版面栏目就是根据唐代著名的诗人韦应物创作的《滁州西涧》所打造,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地方特色,该副刊被推出后,从其内容就可以令读者感受到滁州的历史文化,从而了解到副刊的创作背景。就《西涧周刊》而言,其主要内容就是围绕滁州的风情风貌、人文情怀、地方新闻开展,并且坚持深层次挖掘的创作理念。因此,打造出了《春潮》《深树》《独怜》《幽草》四大版面,包含了四种不同类型的题材,充分展现了当地民生、娱乐、情感、文化、政治等特色,内容上贴合人民需求,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与温度。这几大版面的主要内容分别为:第一版面,从深度出发,注重文化事件分析,将其看作现象看点以及事件看点,从而挖掘聚焦热点,追踪现象热点,并且进行深层次剖析,了解、展现事件背后的故事;第二版面,从新闻角度入手,以民生为主,探索民生新闻,体现新闻的延展性,重点把控“话题”新闻;第三版面,从情感生活角度出发,探索都市生活中的人文情感,例如,婚姻、亲情等内容,紧紧围绕悠闲生活开展,把握人性化风格;第四版面,以生活娱乐为角度,借助时尚与综艺魅力,注重报道关于娱乐消费的内容。通过这四大版面的相互辅助,使《西涧周刊》成为了人民喜爱且深具影响力的报刊。
《西涧周刊》的栏目设置也具有独特性,例如,体现滁州当地山川文化、风情风貌的“大美滁州”、“滁阳忆往”等栏目,令读者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的城市韵味;关注传统手艺传承保护的“寻觅老手艺”栏目,从匠心角度出发,致力于找寻即将被时间磨灭的传统手艺,进行弘扬传承;围绕古今名人、社会榜样的“西涧人物”栏目,致力于宣传名人楷模,为后起之秀树立榜样,为社会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记录非遗的“盘点非遗、传承文明”栏目,承担着对非遗项目以及非遗传承人的挖掘以及弘扬。此外,还有许许多多的特色栏目,共同为滁州的本地文化宣传提供坚实的基础,也正是这样的创作,使《西涧周刊》成为了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品牌副刊,也令其成为了外界了解本地文化的主要途径[2]。
副刊是文学与新闻的综合体,所以新闻化运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当下时代环境下,进行专刊、主题策划类的报道有着重要意义,而题材的选取可以通过深层次挖掘本地新闻以及地域文化。对于副刊新闻化而言,本地新闻资源就是一个有待深耕的富矿,需要深层次剖析,全面了解,这往往会获取丰厚的回报。在新闻报道中,具有文章短、传送快,平时有准备等特点,但也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体现当地的精神风貌,而借助副刊包容万象的优势,可以便报道同时具有温度以及深度,这可以为本地创造具有引导性的文化高地,进一步展现风土人情。在安徽出刊的《西涧周刊》,就致力于本地新闻资源以及地域文化,推出了关于本地文化事件以及现象的各类报道,例如,《坚守一条绿意盎然的路》《木兰流芳》等,通过深层次挖掘事件背身,令其在当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吸引了一大批受众群体,并且这些报道在省内获得了诸多奖项,例如,新闻奖等等。
报纸副刊应积极承担文艺使命,肩负起本地文化的挖掘以及传承,这也是提升副刊深度,增强其影响力的必要途径。所以副刊文化类报道需要基于本地的古往今来,探索不一样的风情风貌,找寻非遗传承等深层次角度进行报道。以该类题材为主创作的副刊,也将成为承载城市灵魂的载体,使本土文化源远流长。
在时代的变迁中,各个地区的生活习惯、地理地貌都在不断进行着改变,所赋有的文化也在日益积累,这其中涌现出了诸多优秀且值得传承的历史文化,并且地方文化的差异性令其百家争鸣,各具特色,真正地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内涵,如江南柔情、西北豪迈的南北差异。而副刊的创作就应该围绕独特的地域文化开展,例如,副刊《风雅秦淮》以南京的历史文化为题材,从当代视角出发,深度解析读者想看、想了解的南京历史,再通过精心的排版、编辑、细化,为读者展现出容易理解且富有美感的文章,打破传统报道的枯燥乏味。在当地历史文化宣传以及传承中,《风雅秦淮》已然成为了重要途径,其不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更是要的是读者认可,读者可以理解,目前已打造出了属于本土的文化品牌。此外,在这一副刊下推出的优秀专版更是不计其数,极大程度地推动了党报副刊的市场化发展,更是展现了气势磅礴的内容特色,充分发挥了社会引导作用。并且在先辈与当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风雅秦淮》得到了进一步拓展,内容也更加多样化、丰富化,报道也更加全面化、细致化,可谓是充分展现了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体现出了六朝古都的雄伟气势[3]。
读者群体是地方报纸长远发展的基础,要想进一步推动报纸副刊健康发展,就需要掌握逆向思维,站在本地读者的角度去了解读者的实际需求,明确读者的喜好以及阅读心理,从而以此为基础挖掘本地资源,寻找热点话题,这样才可以在日益同质化的报纸发展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确保报纸副刊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群体也是报纸副刊长远发展的一大保障,所以在副刊方面,要积极吸收全国各地作者的投稿,也要合理安排本地作者以及本土内容的稿件,令内容既有包容性,又有地方性。作为副刊编辑,要主动承担其与地方作家、名人、通讯员等群体的沟通交流,成立符合副刊需求的有一定稳定性的作者群体,同时,还要培养本土写作新人,激励其勇于投稿。这样才能进一步提升副刊的影响力,令其借助本地作者群体的影响力,扩展稿件来源。总之,副刊编辑要与作者群体形成良好且稳定的沟通交流,这样才能推动副刊的发展,提升副刊的影响力,也可以收获丰富多彩的副刊内容。并且在版面策划中可以邀请本地作者、读者一起参与,这样可以使副刊设计贴近民众需求,也可以创作出有意思、有吸引力的栏目,最为关键的是不同的群体,所站的角度就有所不同,这样才能保证副刊的全面化、多角度化,进一步创新设计思路,使报纸副刊成为民众最想看到的样子,相对应的作者和读者有了参与感,对副刊的认可也就会有所提高。
此外,还可以组织作家、写作爱好者、名人开展作者交流会,这样可以在交流中发现新思路。各路资深作者的意见对于报纸副刊发展而言有着重要意义,所以报纸副刊应该积极采纳建议,但这并不代表一味地遵从,而应该坚持建议上优化,建议上筛选,从而使建议实现真正的巩固自身实力。同时,通过作者交流会,可以进一步提升副刊编辑、作者、读者之间的沟通互动,加深情感交流,为副刊编辑提供更有力的支持。另外,座谈会、读书活动等形式,都可以成为主题策划、重点策划的重点途径,从而确保副刊创作可以基于现实生活开展,令其富有生命活力。
综上所述,副刊应该承担文艺使命,培养文化自信,紧握时代机遇,牢记发展初心,为读者创造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阅读内容。同时,更要基于本土文化、本土民生,使其贴合人民需求,这样才能满足思想与艺术的有机融合,从而成为赋有影响力的收藏刊物以及大众认同的文化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