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风险防范与金融审计应对策略

2022-02-18 01:33王海净田倩
科学咨询 2022年1期
关键词: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协同

王海净,田倩

(河北金融学院金融创新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河北保定 071051)

在中国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区域金融协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现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破除区域间的壁垒,打通内循环,实现金融资源自由流通,进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是我们期望实现的目标。然而在此过程中,区域金融协同发展仍面临诸多风险,亟须采取金融审计措施予以应对。比如,京津冀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雄安新区建设是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也为天津滨海新区带来了重要历史性窗口期机遇。同时,天津作为京津冀区域中唯一有明确金融产业定位的区域,应充分借助雄安新区的政策红利,促进金融要素在京津冀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和最优配置。但区域金融在协同发展进程中,区域间的相互联动性和自我传播性,不可避免伴随有金融风险的传导发生。如果对金融风险认识不充分,忽视风险的防范和规避,将会引发金融风险的大范围传播。因此,针对区域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金融风险,借助金融审计,发挥金融审计的作用与优势,采取有效的防范与化解措施,将会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保证区域金融健康平稳发展[1]。

一、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一)金融流动性风险,容易引发连锁危机

所谓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运行过程中,由于资源配置不合理,金融产品期限错配等原因,当出现负债水平下降或者资产水平上升时,缺乏相应的配套资产及措施去应对由此产生的流动性困难,并引发传递效应,出现储户大规模挤提等现象,影响机构正常运营,造成社会不稳定。当前,随着我国利率、汇率等金融要素改革的持续推进,金融机构资金来源的稳健性受到严重影响,资产流动性水平日趋降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流动性风险显著。如果该风险不能加以有效防范与控制,将会影响到区域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二)金融结构不均衡,影响区域金融安全

近年来,随着新型融资形式的不断涌现以及资本市场的日益完善,影子银行、民间借贷等非信贷融资形式日益盛行,对区域金融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比如,民间借贷的融资主体同时可能是银行的贷款客户,当时民间借贷出现问题时,风险便会传导至银行,进而引发银行业危机。

(三)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监管跟进不到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强势推进及金融产品创新步伐的加快,新兴金融业务层出不穷,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管机构与其相匹配的监管措施不到位,使得区域金融发展风险提升。同时,由于金融机构本身大量创新理财等表外业务,信息披露不全面,竭力规避金融监管,容易引发政策性风险。

(四)担保主体关联度高,容易引发风险蔓延

近年来,实体经营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日益严重,部分钢贸企业通过互联互保等形式进行融资套利案件频繁发生,其融资规模已远超企业发展所需资金。由于该类企业经营关联度较高,贷款额度高,当某一企业发生财务危机时,风险会迅速扩散至关联企业,甚至整个行业,引发跨区域的“蝴蝶效应”,从而增加区域金融协同发展的风险水平。

二、金融审计防范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风险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预防作用

区域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风险的发生及蔓延,与金融机构的不合规运营、金融秩序混乱紧密相关。由于金融机构考核压力较大,致使过度融资、关联担保等风险性贷款行为不断出现。加之,小额信贷公司及担保机构不规范运营,金融机构监管缺失,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风险不断上升。因此,应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预防作用,制定完善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明确地方政府及金融审计监管部门的职责,提高机构资本充足率,减少金融风险诱发因素,保证区域金融健康协同发展。

(二)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阻断作用

当个别金融机构发生风险时,政府部门应联合人民银行及金融监管机构第一时间阻断风险,避免金融风险的跨区域蔓延与传播,由区域性金融风险引发至系统性金融风险。当发生个别金融风险时,应发挥金融审计的统筹协调功能,建立跨区域的风险监测系统,实时观测风险变化情况,审慎分析金融机构运营指标及地方经济运行情况。同时,做好应急处理预案,做好挤提等意外事件的防范对策。

(三)充分发挥金融审计的警示作用

金融审计应借助其震慑力,对金融违法行为发挥警示作用。对于金融市场中的非法集资、民间违法借贷等违法金融行为,给予严厉惩处。对于金融机构的潜在风险进行持续跟踪,加强对已有风险问题的处理及后续问题的解决,及时给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并给予专业指导,从而保障区域金融安全稳定。

三、金融审计防范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风险的对策

(一)健全政府金融审计机制,强化内部审计

随着金融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仅依靠政府金融审计,难以有效抵御区域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金融风险。政府金融审计作为区域金融审计监督体系的主体,应对各金融监管部门进行再监督,逐步完善地方金融监管体系。地方政府审计机关在熟悉掌握当地金融机构运行情况基础上,应围绕国家宏观政策,根据上级工作安排,对地方金融机构开展事前、事中监管及事后跟踪整改,开展经常性审计,提高金融风险的预见性。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监督体系的核心,应通过建立系统、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制订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与机构运营,提高运营效率,发现潜在问题,优化风险管理流程,防范金融风险[2]。

(二)完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优化顶层设计

随着国家全覆盖审计要求的提出,现行审计过程中审计组人员重点集中于被审计单位总行,通过数据分析与整合,以非现场审计方式审查分公司及分行机构的运行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再由审计小组进行延展核查,核查结果反馈总行审计小组,由总行审计小组提出针对性的审计意见,以达到审计全覆盖的要求。该组织模式一方面节约了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审计效率。然而此模式的实施,伴随有多种问题。首先,在现有绩效考核机制下,审计组更倾向于收集有利于其业绩考核的数据信息,重点关注个别重大违法事件,一般违规事件查处较少,对于审计其他要求关注不够,没有给出相应的修正意见,后期容易诱发金融风险。其次,在成果导向考核机制下,各审计小组各自为战,信息沟通不足,未形成审计合力,审计效率与效果受到影响。最后,现场审计大幅减少,非现场审计显著增加,使金融审计深度相关欠缺,而现有审计人员的数据分析研究能力有限,使得审计质量大打折扣。

鉴于此,构建高效的金融审计组织模式,优化顶层设计,将有利于充分发挥金融审计防范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风险的作用。一方面,要对审计人员进行合理配置,对各审计小组审计进度进行动态实时监控,改革考核方案,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效能,形成合力。另一方面,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实现审计小组间信息的互通有无,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剔除无效信息,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

(三)借助大数据分析,创新金融审计方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应用,金融市场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借助大数据,进行跨区域的数据监测,对金融机构运营中的异常波动提前感知,提高数据采集的时效性,改变事后审计的滞后性,将会在很大程度上防范区域金融协同发展过程中的金融风险。目前,审计形式分为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大数据的应用极大促进了非现场审计的发展,非现场审计开始前,通过大数据分析提前熟悉被审计单位,既可以大大缩减前期调查时间,节约审计成本,同时,前期的数据分析与研究,也会提高审计的精确度。通过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的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审计质量。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应用,将有助于建立常态化的风险跟踪和监测系统,提高金融审计机关对区域风险的感知度。审计机关通过建立实时的信息采集制度,对金融机构进行常态化的关注与分析,挖掘风险隐患,发挥预警作用,对于金融机构运行存在的问题及时纠偏,同时,建立连续审计制度,改变金融机构违规操作的行为习惯,从源头上防范金融风险。

(四)扩大金融审计范围,推进金融深化改革

随着地方金融机构的迅速发展,小额贷款银行、村镇银行及融资担保公司层出不穷,由于该类金融机构注册门槛低,内部管理不规范,外部监管缺失,极易受利益驱使从事高风险金融行为。同时,不少城市信用社转型为商业银行,该类金融机构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将会对地方经济与社会稳定造成重创。因此,为保证区域金融安全,对于新型金融机构及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金融机构,进行重点关注与监管。目前,金融机构经营模式逐渐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过渡,信托、保险、基金等应逐步纳入到金融审计范畴,并且加强专项审计。在对金融机构开展审计工作中,除了对重大违法违规事件重点调查外,对于金融机构的治理机制及合规经营方面,也应予以关注,督促金融机构建立健全组织体系,持续推进金融机构深化改革。

(五)完善审计公告制度,提升审计结果时效性

我国自2003年开始实施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制度可以充分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金融审计公告对象涉及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金融审计公告的发布,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社会监督及舆论监督效应,有助于提前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但目前发布的金融审计公告涉及整改部分内容,主要由金融机构自行披露,致使信息披露质量下降,不利于公众对金融机构作出客观公正的认知。后续应考虑细化审计报告内容,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监督。同时,由于审计报告一般于审计工作完成后的半年至一年披露,结果公示滞后,时效性欠缺,导致社会公众关注度降低,影响社会及舆情对金融机构整改行为的监督。因此,应着力提升金融审计报告的时效性,及时披露金融机构运行中重大风险的来源、类型等,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提高其参与度,对核查出现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建立完善的问责制度,督促限期整改[3]。

在已有的金融审计报告基础上,可讨论发布金融市场风险报告。借助大数据技术,将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信息进行汇总整合,揭示金融市场存在的潜在风险,并基于审计视角对风险进行研判分析,通过风险评估,强化金融审计在区域金融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六)加强金融审计队伍建设,培养专业人才

金融审计是一项兼具专业性与综合性的工作,金融业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特别是近年来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推进,金融产品及金融业务日趋多样化,各种监管套利行为频繁发生,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在具备专业审计知识储备基础上,需要掌握相关金融知识,熟悉金融机构运营,了解金融业务与金融产品,能够结合金融市场信息作出研判,挖掘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并提出针对性审计意见与整改要求。同时,在对个别金融机构审计核查的基础上,能够综合多家机构及区域间的金融风险情况,从制度、机制层面提出建设性意见,从而推进国家金融审计工作的深入发展。

具体而言,针对金融审计全覆盖的要求,应加大金融审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完善的金融审计人才培养机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完善配套规章制度,定期组织专业培训,在加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安排实务培训,由资历深、经验丰富的审计人员进行案例讲解与经验分享。为了拓展金融审计人员的视野与思路,可引入专家制度,安排专家讲座与答疑,对于审计过程中存在的争议性问题可征求专家意见,提升审计结果的客观性与权威性。

四、结论

综上所述,金融审计在维护区域金融协同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应重点关注区域性及跨区域的金融风险,借助大数据分析,对金融机构潜在风险应充分识别预警,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监管,实施动态跟踪监测,及时防范、化解金融机构风险。同时,增加金融审计专业人才储备,打造一支专业化的审计干部队伍,高效开展审计工作,强化金融审计在区域金融协同发展风险防范中的作用。

猜你喜欢
金融风险金融机构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跨境并购金融风险的应对策略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