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晖
(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 合肥 230001)
电视新闻画面具有多种属性,视觉冲击力就是一种。视觉冲击力的大小其实也是决定一个新闻作品成功与否与传播力大小的关键因素之一。视觉冲击应用在电视新闻报道中,具有现场性和瞬间性两种特点,能够给观众带来外在感官和内在感受的双重冲击。所谓的外在感官的冲击,是指电视摄像记者在拍摄过程中通过布局、景别、画面衔接和光影效果等多种因素,使得新闻画面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震撼,这种冲击往往较为短暂;所谓内在感受的冲击,则是将情感和思想的因素融入到新闻画面中,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从内容深处感受到由外而内的震撼,这种冲击往往较为持久,并能够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电视新闻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往往是外在感官和内在感受冲击的完美结合,让人们在看到具体的、可视的形象画面后,能够敞开情感大门,受到感染和启发。好的新闻报道的视觉语言,不仅仅是为了表达新闻事实,更是为了诉说新闻事实背后的情感与思想。
在网络化阅读盛行的背景下,电视新闻受到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新闻的视觉传播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在读图时代,让电视新闻报道能够针对目标受众产生足够的“视觉冲击力”,有效地吸引观众的目光,成为诸多电视人关注的话题。诚然,在这个越来越多人认同的“读图时代”,图像的质量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收看的首要因素,“首因效应”非常明显。比如,电视新闻报道,只有人们对一部新闻作品的图像因素感兴趣时,才会产生进一步接受其声音和内容的需求;如果新闻作品的图像本身很劣质,受众很快就会兴趣缺乏,失去收看兴趣。
有人说,视觉传播效果一直是电视新闻节目比较弱势所在,其主要原因就是,新闻事件本身的事实性和严肃性,其和娱乐节目完全不一样的节目内容和形式,似乎与视觉冲击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尤其是主持人主持时的镜头画面,更是被一度认为是视觉传播领域的绝缘体。而反观一些网络新闻,为什么往往内容平淡无奇,却能收获百万甚至千万的点击,视觉传播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一些富有冲击力的画面成为了吸引用户点击收看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传播力,必须要从视觉冲击力在电视画面中的有效应用做起。安徽广播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第一时间》栏目,这也是安徽一档最知名的民生新闻类节目,收视率常年居于同时段节目第一位,不管是市场占有率还是观众认可度,都远超安徽的同类型节目。《第一时间》栏目在传播过程中,就一直高度重视视觉冲击的应用,以下笔者将结合《第一时间》栏目的做法,对其在提高电视画面视觉冲击力的几种做法总结如下。
一方面,随着视觉文化时代的到来,人类的传统阅读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在网络化的阅读环节中,阅读对象正在变得越来越偏向于读图表达,打开到处都是新颖独特的图像,满眼都是生动直观的画面,处于这样的阅读环境之中,受众看影视等视觉媒体时,图像符号成为了关注的焦点和正文,而语言文字则被刻意忽略,甚至变成只言片语,充当了图像符号的点缀和注释,当语言文字和图像符号同时出现时,人们总是会第一时间关注图像符号,而不是语言文字。
另一方面,对于视觉消费的“娱乐性”,利奥塔认为,文字和话语相当于弗洛伊德理论的二级层面,是自我依据现实原则来行事。而图像和画面,则是佛洛依德理论的首要层面,是本我依据快乐原则来行事。这也就意味着图像性的内容是直接诉诸于人的视觉感官,不需要经过其他东西,比如,文字和思索来作为中间媒介,更有利于满足人们对于“快乐”的浅层次追求。
以上两种原因直接造成了人们在收看电视新闻节目时,首先会对屏幕上的影像和画面进行关注,当收看效果较好,看起来赏心悦目时,观众才会继续收看,接收新闻报道的文字和内容。当影像效果看起来不好时,观众可能根本就没有进一步了解内容的兴趣,直接换台。不仅是电视如此,在“视觉盛宴”的追逐下,很多电影也是宁愿花上亿元去打造一部炫目精彩的“视觉大片”,也不愿意在内容上下功夫,而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影片往往也能赢得高票房。
在这种大背景下,视觉整合的理念产生了。所谓的视觉整合是指以统一的视觉设计将信息产品进行整合,将更加鲜明统一的视觉形象统一展现在观众面前,使他们产生一致的认同感和价值观。对于以视觉传达为主要手段之一的电视新闻节目,如果要发挥更大的传播效力,就必须认识到观众的阅读行为已经从对文字和语言的关注,转化为对图像符号的关注这一情况,实现新闻画面的视觉整合。如何实现?《第一时间》栏目做了如下尝试,第一,在一个半小时的节目中多次采用了“导视”的方式,将一档整期的栏目分成多个小版块,每个小版块开始之前,将新闻中最精彩的最能体现新闻主题的新闻画面和新闻片段节选出来,在“导视”中进行简短的提要,吸引观众的关注。事实上,在目前观众对电视频道和电视新闻节目的忠诚度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一档节目没有办法“先发制人”,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最精彩的东西呈现在观众面前,可能很快就会让观众失去收视兴趣。视觉整合能够迅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让观众在“第一眼”看到后,不需要过度的思考,就能够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冲动。论起新闻节目对于观众的快速吸引因素,视觉影像排在第一位,能在几十秒甚至几秒的时间内就抓住受众,其次是声音,最后才是内容。重视视觉整合,能够将最有吸引力和爆炸点的画面直接展示在受众面前,第一时间发挥“首因效应”,吸引观众观看,从而发挥更大的传播力。第二,在视觉消费需求旺盛的时代,人们对于新颖、独特、优美、和谐的视觉元素和视觉信息更加青睐。也有观点指出:有效地视觉传播要通过更加高密度和统一化的视觉冲击,以丰富多彩的视觉表现形式呈现出来。《第一时间》栏目中的单个新闻作品中,在尊重新闻事实和逻辑顺序的前提下,将最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画面提前,能够迅速抓住观众眼球,使观众产生收视欲望。所谓的有冲击力的新闻画面,通常来说都是来自于新闻现场,摄像记者在深入现场采访时,往往可以拍摄到一些精彩的动态画面,或充满故事性,或充满美感,在电视荧幕上播出后,能够给人非常强烈的观感刺激,迅速吸引观众的关注。
科学实验测试显示,现代人从外界获取信息时,视觉成分承载的信息占到了83%。静态的视觉传播语言虽然通过真实的凝固的瞬间形象能够提高观众的视觉关注度,给人更多的思考和联想空间,但是如果过多的静态视觉传播语言会给人枯燥乏味之感,难以长时间引发受众关注。
一档电视新闻节目,除了由一个个动态的新闻报道作品之外,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影响,那就是主持人的串联镜头,与新闻报道的高替换画面频率,新闻节目的主持人镜头一直处于一个相对静态的状态之中,这也就使得很多业内人士称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为视觉冲击“绝缘体”的原因。虽然现如今很多电视新闻节目也不断创新,比如,在脱口秀类型的新闻节目中,主持人可以大笑,可以有肢体语言,形象更为动态,但是在大多数传统形式的电视新闻报道中,主持人依然端坐在屏幕前,新闻的严肃性使得主持人不可能有太多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来提高受众的兴趣度,更不可能通过镜头的平移和摇动来实现“动态”的视觉效果。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电视新闻主持人不得不尽量使用语言和内容来把受众留住,但是相对来说,却远远不如简单明快的视觉形象效果快和明显。
为了弥补电视新闻节目中主持人“静态画面”无法快速给观众视觉冲击的缺陷,国内的诸多电视新闻节目也在积极地尝试,尽量在静态画面中加入动态元素,让视觉传播的效果更佳。下面笔者将《第一时间》栏目为主要案例,结合国内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实际操作,对于主持人的画面改进做了如下尝试:
第一,增加动感背景。在主持人的背后增加一些动感化的“背景”,这样可以有效地增加新闻的时效性和视觉冲击力。比如,有时候在主持人背后会出现演播厅的制作现场,演播厅内会有不断变化的电子屏幕和正在工作的工作人员,这种“动”就打破了主持人镜头相对状态下的“静”,形成一种有效的互补,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冲击,有效地打破了“格式化”的单调背景。
第二,主持人背景中增加小“电视”。借助先进的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演播厅内增加新的电子屏幕,形成以主持人为主,“电视”为辅的传播画面。“电视”中及时地播放正在讲解的相关解释字幕和影响,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消除新闻主持背景的单调性,而且可以对新闻内容有效佐证。当然,“电视”的新闻画面不会过于丰富,栏目一般选取的都是一些比较动感的“静态”图片,以一种“失衡”的感觉冲淡视觉平衡感,给观众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也不会喧宾夺主,过度剥夺主持人对于观众的吸引力。
第三,直播现场作为“画中画”背景。随着5G 技术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式应用,电视直播的技术门槛不断降低,直播被越来越经常地应用到电视新闻节目中。《第一时间》栏目在遇到一些重大的突发性新闻或策划性报道时,都会使用直播的方式,带观众直击新闻现场。在这种情况下,栏目就会直接使用“画中画”的主持人露出方式,主持人在直播间是主画面,而新闻现场是辅助画面,二者的地位视播出情况可以随时切换。这种“直播性报道”的方式在视觉上能够给人一种真实和如亲临现场的感觉,而且也有效地打破了单纯直播间主持人主持的单调画面感。
第四,增加背景内容,增强视觉感受。当然《第一时间》栏目提高观众视觉兴趣的做法不止以上几种,对于主持人在屏幕上以什么形象出现,栏目组成员也进行了多次讨论,最终决定扩大背景内容,就是将镜头拉大,屏幕上出现主持人的上半身、手,还有半张桌子。这种镜头的拉大,可以让主持人在观众眼中的形象更为亲和,感官上更加充实和丰满。
第五,突出背景,弱化主持人。这种播出方式一般是在《第一时间》栏目的新闻述评中出现,主持人在对新闻事件进行讲述时,新闻标题会以较大的字体来出现,背景色彩也比较鲜艳,主持人则会占据屏幕的偏左方,只占屏幕不到二分之一的比例。这种方式,就十分突出地凸显新闻事件本身,很好地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事件,而主持人只是新闻事件的讲述者,这种画面的搭配,与传统的新闻表达方式截然不同,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视觉对比和新鲜感。
当然,除了以上几种措施在积极地改变主持人出现在荧幕上的画面表达方式之外,全国的其它新闻栏目也在积极地尝试提高视觉冲击的方式,比如,凤凰卫视和央视新闻节目中,一直在沿用一些较为新颖的方法,比如,背景“黑白化”,主持人的服装色彩鲜艳化,二者形成鲜明对比;还有的电视新栏目,还在其中创设性的使用VR 全景等方式,来展示演示厅,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
如果说前面两点的是对观众外在感官上的视觉冲击感,那么这一点论述的就是通过一些细节处理的方式,带给观众内在感受的视觉冲击感,引发观众心理上的共鸣和感悟。《第一时间》节目常常会在新闻画面中对一些细节加强处理和表达,透露出一些新闻本身之外的东西,增强观众的心理认同。《第一时间》的口号就是“紧随第一时间,生活天天新鲜”,从栏目创设之初,就把服务民生,反映民意作为栏目的宗旨,有故事,有温情,成为栏目所有新闻的总基调。因此,栏目在电视画面上的处理,都考虑到了这方面的诉求。比如,主持人,不管是男主持人还是女主持人,都是亲和力很强的,他们的相貌、衣着、发型和仪态都是尽量向普通人靠拢,尽量亲民,不会显得特别庄重,当然,也不会过于随意,这样就很好地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此外,在电视新闻作品的画面处理上,也会尽量保留一些能够表现栏目定位的视觉图像,使之与栏目定位一脉相承。经过这样的处理,《第一时间》新闻栏目给受众的视觉感觉整体就非常统一,那就是温情、通俗化和接地气,这种视觉感觉很容易引发人们在收看节目时的心理共鸣,让他们在看新闻时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
除此之外,新闻作品中的细节画面也会经常性地重点展示,通过慢放、定格、反复播放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关注,给观众形成视觉冲击。比如,在栏目的一些维权报道中,记者往往在拍摄过程中会遇到推诿甚至暴力拒绝采访的情况,再如,在一些调查类型报道中,记者往往会在暗访的过程中,拍摄到一些隐秘性的有冲击力的新闻画面,但是由于是隐秘拍摄,有时会画质不太清晰,拍摄角度不太好。对于以上的明显能够给观众形成视觉冲击的电视画面,该如何处理,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显然一次性播出是不够的,因为电视的线性传播特点,很多细节画面如果只是常规播出,在电视荧幕上一闪而过,可能很难吸引关注的注意,而通过一些后期制作,采用慢放,定格或者反复播放的形式,则可能加强这些电视画面的露出,给观众更加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没有视觉符号的创造、处理和交流,就没有视觉文化的变化和生存。作为声画合一的传播媒体,电视画面对于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作用巨大,提升电视新闻节目的视觉感染力,就能够直接提升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其实电视新闻画面有千变万化的表达方式,精彩又丰富的感染力,简洁有简洁的韵味,如果非要去论辩哪个更为“赏心悦目”,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但是虽然标准答案并非是固定的,但是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却是一致的,通过视觉表现给人们视觉享受,充分运用视觉冲击原理,不断引入新技术和新手段,用符合当前观众审美观的,被绝大部分受众接纳的画面表达方式,这是所有电视人已经达成的共识,也是现代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和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