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刚
(江苏省苏州丝绸中等专业学校,江苏苏州 215000)
中职思想政治课作为落实中职生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担负着培养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重任,是中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
但是,长期以来,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却一直不尽如人意,饱受各方诟病和质疑,亟须加以改变。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首次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明确了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高层领导的讲话不仅为经济发展提档升级、行稳致远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当下举步维艰的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新方向。
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一直存在着“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问题,教学长期流于形式。从思想政治课的供需关系来看,在供给主体上,中职思想政治课一直存在着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中职思想政治由于缺少像普高政治高考那样的硬性要求,几乎成了不被重视的科目,至于效果如何则鲜有人问津;在供给内容上,思想政治课教授的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部分内容,涵盖了道德、法律、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哲学等诸多方面,可谓面广量大。加之,行文理论色彩浓厚,常常给人以正襟危坐,拒人以千里之感,对学生缺少吸引力;在供给方式上,大多数的思想政治课堂依然是我讲你听式的单向说教,一支粉笔、一本教材行天下依然随处可见,教学模式严重落伍于时代。在需求端,中职学生多数为中考的失意者,进入中职学校更多是无奈之选,学习动机和自我效能感都较低,再加上思想政治课天然的副课角色,注定了中职思想政治课难以受到学生的待见。由于思想政治课长期缺乏真实有效的互动,教师虽然课前辛辛苦苦准备,但结果常常令人沮丧,以至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职业倦怠感,而学生也因为长期处于居高临下式的空洞说教之中而身心疲倦,难有获得感,以至于离思想政治课渐行渐远[1]。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种情况正呈现出日益加剧的态势,亟待加以破解。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的中职生对于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是抱有期待的,换言之,是有真实的内在需求的,即使个别对学习极度厌恶的学生也非坚冰一块。因此,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困境的实质并不是中职学生有没有需求问题,而是需求什么,如何需求的问题。从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就是供给什么和如何供给的问题。受制于当前的中考招生制度,再去指责中职学校的生源质量问题已无实际意义,因此造成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种种困局的因素依然是在供给端。
第一,思想政治课专业教师数量不足。由于受到教师编制等人事制度的限制,多数中职校在师资编制数量上普遍偏紧,即使有机会扩编,也往往优先考虑语数外和专业课的师资配备,因此中职思想政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整体较低,个别学校甚至无一人是科班出身。
第二,思想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思想政治课由于牵涉的内容面广量大,除了要讲清“是什么”、和“怎么做”外,更要讲透“为什么”。在教学效果上,更关注学生内在情感和行为习惯的变化,这显然是一堂课所难以承载的。另外,由于教学效果反馈周期长,难以像其他科目那样通过板书、课堂练习、作业等手段得以及时诊断和强化。课堂教学中,思想政治知识的习得并不能给教师教学带来过多的反馈,学生的实际德行究竟有没有改善,教师无从知晓,结果就是教师跟着感觉走,学生跟着教师走,教学双方在不知不觉中都陷入某种盲目之中。
第三,教材的滞后性。与其他科目相比,思想政治课更加强调教学内容的时效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语言、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层出不穷,特别是在“互联网+”时代,新的舆论热点更是此消彼长,多如过江之鲫。尽管有关方面不断对教材加以修订,但仍显力不从心。
第四,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在“互联网+”时代,理论上并不存在着思想政治课程资源产能过剩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适合中职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思想政治知识课堂供给不足,即课堂供给结构存在问题。中职生一般对贴近生活、贴近职场、贴近自身的内容较为感兴趣,而对貌似“高大上”的大道理则会天然地避而远之。思想政治课教授的就业知识、道德法律知识、经济常识、政治常识、哲学常识等内容均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客观上要求学习者具备较高的思维抽象能力,而这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困难的[2]。
第五,教学方式乏善可陈。由于思想政治课的内容相对较为空泛,加之不少教师深陷职业倦怠,往往创新无力,形式单调,气氛沉闷,整个课堂味同嚼蜡,难以引发学生的共振。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走出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困境也绝非朝夕之功,必须要从点滴做起,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
第一,打铁还需自身硬,苦练基本功。思想政治课教师作为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学关系的供给主体,决定着思想政治课的格局,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思想政治课堂。因此,苦练基本功应是扭转中职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困局的根本之策。当前,随着智能手机在中职学生中的普及,“互联网+”时代已经走进了校园,学生零距离触网已不再是虚谈。“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愈发成为一种新常态。这种变化是带有颠覆性的,其实质是课堂话语权的改变。在传统的课堂中,教师一直垄断着课堂话语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则有丧失课堂话语权的危险。因此,在新时期,教师要想站稳讲台,掌握教学的主动权,就必须让学习成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杜绝“闻所未闻”情况的发生。另外,互联网海量资源,特别是近年来各大互联网企业和有关高校推出的在线课程资源,客观上形成了对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替代效应。教师也唯有不断学习,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才能确保自己的阵地不失。需要指出的是,“互联网+”时代,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师已无用武之地。
恰恰相反,“互联网+”时代更能凸显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专业价值。其一,互联网上乱花渐欲迷人眼式的信息,对于涉世未深的学生来说,往往真伪难辨,急需教师及时介入,指点迷津,明辨是非;其二,互联网信息固有的“碎片化”特点,需要教师及时地还原事实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防止人云亦云,误入歧途。其三,互联网信息之于学生在性质上还属于潜在的、未知的,真要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学习资源,还离不开教师的“上帝之手”。换言之,要把学生潜在的需求激发出来,还需要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有效供给[3]。
第二,弘扬工匠精神,按需施教。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从来不靠经验来教学,而是一班一教,一课一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中职学生由于生源层次差异较大,专业跨度较大,绝不能只凭教师的一厢情愿,闭门造车,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好学情分析,真正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找准学生的需求点,量体裁衣,精准施教,按需施教。所谓的需求点应该是维果斯基所说的“最近发展区”,即教学要着眼于学生核心职业素养的形成,注重激发学生的发展潜能,而不是简单的教材搬家。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强调按需施教,绝非说教学要刻意地无原则地一味地去迎合学生,一切以学生的喜好为转移。和其他课程相比,思想政治课具有特定的课程功能,它承担着国家意识形态的教化义务、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之责以及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之任,因此按需施教,重点依然是教,按需仅是方法,切不可本末倒置,放弃教师的主导地位[4]。
第三,善用教材,辩证施教。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滞后性在“互联网+”时代下,越发显得突出,尽管有关方面倾尽全力不断地加以修订完善,但依旧难以改观。比如现有的《经济政治与社会》教材中的部分背景材料依然停留在“十七大”时期,许多观点在当下已不合时宜。教师如果不加以取舍,依旧照本宣科,就会如同向市场提供了不合格产品一样,必然贻害无穷。当今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几乎以“秒”计算,思想政治课教师必须要主动打破课堂时空的界限,使课内课外联通,课上课下融合,理论实践对接,对教材知识进行大胆地“扬弃”,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同时让最新的新闻事件、舆论热点走进课堂,达到“万物皆备于我”,努力为自己的“客户”——学生“定制”出更多的鲜活质优的好“产品”,真正让课堂活起来。
第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创新教学手段。解决了供给什么问题后,还必须解决如何供给问题。毛泽东主席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曾经说过,“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要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同理,思想政治课教师如果不能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好的教学设计也只能是一厢情愿式的镜花水月。“互联网+”时代下,教师如果还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笔走天下,注定是无法维继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内容上,实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在教学手段上也要与时俱进。
中职思想政治课虽然理论色彩浓重,抽象思维要求高,但这并不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手段就没有创新的空间。比如在讲到《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辩证关系时,我们就可以巧借数学上的集合形式,以图说理,帮助学生厘清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再如,在讲到《感受道德之美》时,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一年一度的中国人的精神大餐——央视的《感动中国》中的人物故事进行举案说理。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带着一颗创新的心去教学,思想政治课就会变成“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中职思想政治课程作为中职学段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核心课程,承担着核心素养的培养和塑造任务。中职思想政治以此作为学科核心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具体化,是中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的思想政治篇。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本位,就是要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并贯穿日常教学行为的始终[5]。
第五,教学做合一,推进思想政治实践。中职学生是以专业为标准进行学习生活的,因此紧扣学生专业实际,是思想政治课实施有效供给的应有之义。通过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工匠精神的培养,使思想政治课由虚变实,由严肃刻板,拒人以千里,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让思想政治课走出课堂,在实训场所、职业场所实践起来,变“听思想政治”为“做思想政治”,真正让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思想政治课“非外铄于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首次从党和国家长远事业发展的高度,明确了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大意义。作为中职思想政治课教师更应率先提高政治站位,自觉地承担起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主体责任。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积小胜为大胜,久久为功,日积月累,长期熏陶感化,思想政治课的作用就一定会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充分发挥。